首页 理论教育 褒斜栈道与石门十三品-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

褒斜栈道与石门十三品-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褒斜道为代表的秦蜀古道,大体上经历了谷道、栈道与碥路三个发展阶段。秦汉时期,这样丰厚的南北江、河经济文化的积淀,为东汉“石门”的开通及《石门颂》摩崖石刻等书法艺术精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实际上,汉中“石门十三品”,正是褒斜道交通及山河堰水利文化的石头书,是中国文字演变与书法文化的活化石,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在此渗透、融合的结晶。

褒斜栈道与石门十三品-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

褒斜古道,是循汉水支流褒水(褒河)与渭水支流斜水(今名石头河)行进,穿越秦岭山地的一条山间谷道。南起褒谷口汉中市古褒城附近),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因名“褒斜道”。古代由国都长安去汉中,然后到成都的主干道,是秦蜀古道网络体系中开凿早、规模大、沿用时间长的官驿大道。

褒斜道是长江黄河文化交流、融合的廊道。早在三皇五帝时代,这里就是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以褒斜道为代表的秦蜀古道,大体上经历了谷道、栈道与碥路三个发展阶段。战国以前主要是谷道阶段,沿渭水与汉水支流踩踏出山间道路。原始先民利用山间谷道进行文化交流和部落之间的联系。《华阳国志·序志》记载:“《蜀纪》言:‘三皇乘祗车出谷口’秦宓曰:‘今之斜谷也’。及武王伐纣,蜀王亦从行。《史记》:周贞王之十六年,秦厉公城南郑。此谷通道久矣。而说者以为蜀王因石牛始通,不然也。”说明褒斜道从三皇时代到武王伐纣就已通行。夏代,褒水流域的褒国是夏王统治下的一个“诸侯”国,褒人经褒斜道进入关中,再去中原朝见夏王。蜀王还出兵相助武王,“武王伐纣,蜀与焉。”蜀国强盛时,蜀王杜宇“以褒斜为前门”,蜀王卢帝“攻秦,至雍”,从汉中盆地进攻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秦人也经此道到南郑(汉中)。《史记·六国年表》: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长城南郑”。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冬十月,蜀平,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读史方舆纪要》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由此可见,褒斜谷道,历经夏、商、周,是南北沟通的走廊;褒斜栈道,开凿于战国铁器使用之后,是秦国消灭蜀国、巴国,实现全国大一统的军事大通道,是南北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通道。正因为如此,在楚汉相争之际,汉王刘邦才能利用栈道,“明修栈道(褒斜道),暗度陈仓”,击败三秦,消灭项羽,建立西汉王朝。

褒斜道是秦汉时期黄河与长江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国道。西汉时期,褒斜栈道是国都长安通向汉中、成都的官驿大道。此时的秦岭南北是西汉王朝的经济文化中心,智慧超群的东方朔说,“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从汧陇以东,商雒以西,厥壤肥饶。汉兴,去三河之地,止灞浐以西,都泾渭之南,此所谓天下陆海之地,秦之所以虏西戎兼山东者也。”将秦岭南北的“江淮”“河渭”联系起来的主干道正是褒斜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尤其在汉武帝时期,以国家之力,第一次大规模地开凿褒斜道。“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这说明汉武帝下令修褒斜道,最初是为了实现关东与关中之间的水陆大流转,后因山地陡峭,水运未能实现,褒斜因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交通干道。司马相如由此道到长安,名扬天下,成为汉代文学“辞宗”和“赋圣”;司马迁经此而到汉中、巴蜀,考察大西南,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张骞经褒斜道到国都长安为郎官,出使西域,开辟北丝绸之路,回国后又经褒斜道到犍为郡(今四川宜宾市)开辟南丝绸之路。这样,褒斜道就成为连接长安、北丝绸之路和成都、南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冲与文化纽带。西汉时期,由于褒斜道畅通,“于是玺书交驰于斜谷之南,王帛戋戋乎梁、益之乡。”长安与成都成为西部文化的双子星座,汉中及蜀地涌现出大批人才,“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秦汉时期,这样丰厚的南北江、河经济文化的积淀,为东汉“石门”的开通及《石门颂》摩崖石刻等书法艺术精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www.xing528.com)

《石门颂》等汉魏摩崖石刻的产生是江、河文化滋润的硕果。西汉末年,王莽为了篡汉称帝,“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经汉中。”东汉定都洛阳,为加强对秦岭南北汉家发祥地的建设,格外重视褒斜道交通。东汉顺帝阳嘉四年(135)“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道”。实际上,汉中“石门十三品”,正是褒斜道交通及山河堰水利文化的石头书,是中国文字演变与书法文化的活化石,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在此渗透、融合的结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