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融合:客家方言群的形成

民族融合:客家方言群的形成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客家方言群正是伴随着双方在血缘与文化上的融合进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对于那些散处各地的畲族而言,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与赣闽粤边的汉人发生血缘上的融合;但是,客家方言群的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依然深刻而且久远。这种改变对于客家方言群的形成与发展而言又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民族融合:客家方言群的形成

以江西中北部移民后裔为主体的赣闽粤边居民共同体,最终之所以没有像潮州地区的居民成为福佬人那样,成为赣方言群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形成一个独立的汉语方言群——客家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六朝至唐宋时期辗转迁徙而来的苗瑶语族先民,在赣闽粤边的居民格局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陆续播迁而来的苗瑶语族先民,在不断地融合当地土著民族的血缘与文化之后,最晚于南宋时期正式在闽西南和粤东北一带形成畲族。畲族在闽西南和粤东北一带形成之日,正是赣闽粤边的汉族人口持续增长和区域开发节奏不断加快之时。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区域开发节奏的不断加快,原先主要生活在平原河谷地带的汉人与基本上生活在高山岭谷地带的畲族之间的相对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相互间的联系与交往遂由此展开。正是在这种联系与交往之中,赣闽粤边的汉族与同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畲族之间,展开了血缘与文化上的融合。客家方言群正是伴随着双方在血缘与文化上的融合进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南宋以降赣闽粤边的畲族与汉族之间的血缘与文化融合,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的展开,赣闽粤边的民族格局和语言文化版图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形成并聚居于赣闽粤边的畲族,一部分融进了当地的汉族社会,从而成为客家方言群的另一个重要源头;另一部分则星散四方,播迁到福建省的东北部、浙江省的南部、江西省的北部,甚至远徙到安徽省的中部一带。据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畲族总人口约368000 余人(1982),其中福建省208000余人,浙江省147000,江西省7000 余人,广东省3000 余人,安徽省1000余人。他们居住分散,大多有自己的聚居村落,交错杂处于汉族村落之中,也有村落是畲、汉两族人民杂居在一起,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1]。而作为畲族发祥地的赣闽粤边,后来非但没有大片的畲族聚落,而且连畲族的人口也屈指可数(整个赣闽粤边的畲族人口尚不足5000)。[2]对于那些散处各地的畲族而言,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与赣闽粤边的汉人发生血缘上的融合;但是,客家方言群的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依然深刻而且久远。20世纪50 和80年代的两次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结果表明,由赣闽粤边原聚居地播迁到各地的畲族,不仅被迁入地的汉人称为“客家”,而且有时还自称“客家”。例如,居住在浙江景宁县东衕村山腰间的畲族,“自称SAN HAK,音译‘山客’……汉人叫他们‘客家人’,说他们是以后迁来的客人,有时称‘畲民’,但比较少。这些称呼在很久以前就有,是表示客气的。他们对汉人也自称‘客家人’或‘畲民’”。[3]更为重要的是,后来的畲族尽管星散四方;但是,他们的语言却基本一致。除广东惠阳、海丰增城博罗一带约有1000 多的畲族人口(占畲族总人口的4‰)讲苗瑶语族苗语支的畲语之外,其他星散各地、占总人口99%以上的畲族,都使用汉语的客家方言。[4]从被称为“客家”,到自称为“客家”,再到99%以上的人口都讲客家方言,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尽管他们并没有与赣闽粤边的汉族发生血缘上的融合,但客家方言群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对他们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赣闽粤边的汉族而言,他们与畲族之间血缘与文化上的融合,不仅壮大了自身的人口规模,而且还使得其原有的语言文化特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赣闽粤边的语言之所以由原来的早期赣语转而演变成为一支独立的汉语方言——客家方言,畲族语言(指尚未被客家方言同化的畲语,在语言的谱系上属苗瑶语族苗语支)的加入,应该是促成这一演变的不可忽视的介质。至于畲族在衣食住行、耕作方式、精神文化等各个层面对客家方言群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更是史迹昭昭,斑斑可考。[5]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赣闽粤边的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如果没有畲族文化的参与,也就不可能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征和强烈个性色彩的客家文化。(www.xing528.com)

南宋以降共同生活在赣闽粤边的畲族和汉人之间,是如何展开其血缘与文化融合的?这种融合又是如何具体而微地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格局和语言文化发展逻辑的?这种改变对于客家方言群的形成与发展而言又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本章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