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赣闽粤边周围的山脉是客家方言在地理格局上的限制性因素,那么,其内部的众多河流则成为客家方言在地理格局上重要促进因素。因为,在以路面交通为主体的现代交通体系建立以前,“河流在更多的情况下起着交通路线的作用,而不是交通的障碍”。[72]研究语言的学者已经注意到,“语言形式随着河谷、要道这样的交通路线传播的距离最远,速度最快”,“并且沿着交通线向两侧传播”。[73]正因为如此,赣闽粤边的河流走向,成为我们分析客家方言地理格局的又一条重要线索。
在赣闽粤边,由于境内山峦重叠,丘陵起伏,加之地处中国的东南部,气候湿润,降雨充沛,故而溪水密布,很容易形成河流纵横的水上交通网络。在赣南境内,由于整个地势四周高而中间低,南面高而北面低,故而,其水系在总体上呈辐辏状向中心——赣州市汇集。全区1000 多条河流,经过东回西转或南折北曲之后,最终汇成上犹江、章水、梅江、琴江、绵江、湘江、濂江、平江和桃江9 条较大的支流。其中,上犹江和章水再汇成章水,其余7条较大的支流又汇成贡水。章水和贡水再汇成赣江,然后向北流入鄱阳湖,经鄱阳湖口而注入长江。赣江主河道与章水、贡水一起,形成一个“人”字形的水系,把整个赣南地区联成一体。章水发源于赣南西侧的崇义县聂都山,先后流经崇义、大余、上犹、南康和赣县,在赣州市的八镜台注入赣江,属于赣江的一级支流。章水主河长达200 公里,流域面积大于100 平方公里的沿途支流有25 条。整个章水的流域面积近8000 平方公里。贡水发源于赣南东侧的石城县境内,流经石城、瑞金、会昌、于都、宁都、兴国、全南、龙南、信丰、安远和赣县,在赣州市八镜台流入赣江,也是赣江的一级支流。贡水主河长达280 公里,沿途支流数十条,整个流域面积达26000 多平方公里。[74]
在闽西境内,大小河流也有数百条之多。据统计,全区集水面积达到或超过50 平方公里的溪河,共有110 条。其中,集水面积50~100 平方公里的有51 条,100~200 平方公里的有13 条,500~1000 平方公里的有5 条,1000~2000 平方公里的有7 条,5000~10000 平方公里的有2 条(汀江和九龙江)。[75]从水流的归属情况来看,闽西境内的河流分别属于闽江、汀江、梅江和九龙江等水系。
具体说来,闽西西北境的宁化、清流和明溪等县的河流,基本上都属于闽江水系。其中,宁化、清流境内的九龙溪,明溪境内的角溪等,分别汇入闽江上游的沙溪和富屯溪两大支流。
龙岩市境内的河流,主要分属于汀江和龙九江两大水系。其中,汀江发源于武夷山东南侧的宁化县境内,先后流经长汀、武平、上杭和永定四县,在永定县峰市乡出境进入广东省,至粤东北大埔县三河坝与梅江汇合后,称韩江,经汕头市出海。汀江在闽西境内有数十条支流,其中集水面积达5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濯田河、桃澜溪、旧县河、黄潭河和永定河。其中,濯田河在长汀县境内,位于汀江的左侧,河长63 公里,集水面积860 多平方公里。桃澜河在武平县境内,位于汀江的右侧,河长57 公里,集水面积近700平方公里。旧县河位于汀江的左侧,发源于连城县,流经连城和上杭县的部分区域,全长110 多公里,集水面积近1700 平方公里。黄潭河位于汀江左侧,发源于上杭县境内,流经上杭、龙岩和永定等地,河长近140 公里,集水面积达1200 多平方公里。永定河位于汀江左侧,在永定县境内,全长近90公里,集水面积超过1000 平方公里。[76]
九龙江发源于彩眉岭和博平岭两道山脉之间,由于其发源地及整个流域都不属于客家方言区,故而不作详细的介绍。
龙岩市境内的河流,除了分属于汀江和九龙江两大水系外,尚有少数河流属于闽江的沙溪水系。如长汀、连城境内的北团溪,连城境内的文川溪和姑田溪等,分别流入三明地区的清流或永安境内,成为闽江沙溪水系的重要支流。
粤东北境内的河流,依水系划分主要属珠江和韩江两大水系。属于珠江水系的有东江,它发源于赣南的寻乌县,向西南流经粤东北境内的龙川、河源、紫金、惠阳、博罗,至东莞的石龙镇进入珠江三角洲。集水面积35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广东境内珠江流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河长560 多公里。沿途之地,支流纵横,其中上游段主要有贝岭水(亦称安远水,发源于赣南的安远县,向南流入龙川县,并在龙川县境内汇入东江干流),贝岭水的主要支流有定南水。中游支流有浰江(发源于和平县)、新丰江(发源于新丰县)、秋香江(发源于紫金县)。[77]汇入韩江水系的河流主要有梅江(属韩江主流,居韩江上游,发源于紫金县武顿山,至大浦三河坝汇汀江后称韩江)、琴江(韩江一级支流,发源于紫金县武顿山,经五华后流向东北,汇入梅江)、程江(发源于赣南寻乌县,向南流入平远,经梅县后汇入梅江)、五华河(发源于龙川,经五华后入梅江)、宁江(发源于赣南的寻乌,向南流入兴宁后汇入梅江)、石窟河(发源于闽西的武平,向南流经蕉岭和平远,经梅县而汇入梅江)、松源河(发源于闽西上杭县,向南流经蕉岭和梅县境内,在梅县汇入梅江)和梅潭河(古名清远河,源于闽西南的平和与南靖两县,向南流入大埔后汇入韩江)。[78]
如果把客家方言地理纳入赣闽粤边的整个水网体系之中来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现代的客家方言地理格局基本上是围绕着四大水系展开的:其一,由章水和贡水联络而成的赣江水系,整个赣南地区的客家方言地理,都是围绕着这个水系而构筑起来的;其二,闽西西北部的闽江上游水系,三明境内的宁化、清流和明溪以及龙岩市所辖的连城等客家方言区,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个水系而构筑起来的;其三,由纵贯闽西的汀江和横穿粤东境内的梅江联络而成的韩江水系,龙岩市所辖的长汀、武平、上杭和永定以及梅州所辖各县的客家方言区,都是围绕着这个水系而构筑起来的;其四,东江水系,粤东北地区除梅州市所辖各县以外的主要客家方言区,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个水系而构筑起来的。(www.xing528.com)
仔细地研究一下赣闽粤边的水网体系与客家方言地理格局之间的关系,我们还会发现,由于河流的发源地、具体流向以及流域开发次第和交通形势的差异,客家方言地理在不同流域的强弱态势,也是不尽相同的。大致说来,在赣南的西侧,由赣州溯章水而上,越往西,客家方言就越弱。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一,章水起源于赣南西部的崇义县聂都山,在其总共7696 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中,有599 平方公里的面积来自湘东南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约占流域总面积的7.8%。整个流域的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因此,邻近的方言群很容易顺流而下,从而影响着这里的方言格局。其二,从交通形势来看,章水上游地处大庾岭的北侧,自从唐代中叶大庾岭新道修成之后,这里一直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因此,其方言很容易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在现代的方言格局上,处于章水中下游的上犹、南康等县,都属于纯粹的客家方言区,但是地处章水及其支流上游的崇义和大余,则属于客家方言与周边其他方言混杂的地区。
在赣南的东部和南部地区,也就是在贡水(及其支流)流域,客家方言的地理分布则呈现出十分均衡的态势。不论是东侧的石城—瑞金—会昌—安远—寻乌一线,还是南部的全南—龙南—定南一线,都是纯粹的客家方言区。这一方言格局的形成,与其所依托的贡水水网体系具有内在的关联。贡水及其主要支流均发源于赣南东侧的武夷山南段和南侧的南岭山系,在其全部26589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中,来自闽西或粤东北的流域面积只有282 平方公里,约占总流域面积的1%。更为重要的是,武夷山南段的东侧(闽西)和南岭山系的南侧(粤东北),都是客家方言区。正因为如此,这一带的方言地理不会因为受到外来方言的影响而产生重大的格局上的变化。
在闽西的西北一侧,也就是闽江水系的上游地区,客家方言的整体格局呈现出西南强而东北弱的态势。具体说来,宁化、清流和连城一带,都是纯粹的客家方言区,但是,到了明溪以后,就表现为客家方言与闽方言、赣方言的混杂。从河流走向的角度来看,闽江上游的沙溪和富屯溪均发源于武夷山及其支脉。但是,沙溪源于武夷山的南段,而富屯溪则源于武夷山的北段。南段的东西两侧,都是客家方言区,而北段的东西两侧则分别是闽方言区和赣方言区。正是因为如此,地处沙溪流域的宁化、清流和连城一带,都成了客家方言区。但是,到了明溪,由于其境内的河流分属于沙溪和富屯溪两大支流,故而这里的方言呈现出客家方言与周围相邻方言混杂的态势。
纵贯闽西境内的汀江,其主流和支流均发源于武夷山南段及其支脉。它不仅自北而南把长汀、上杭、武平、永定等县连成一气,而且还使得整个流域与自西向东的九龙江流域形成一种泾渭分明的关系。这种河流走向使得整个汀江流域都处在武夷山南段东侧的腹地之中,与位于西侧腹地的石城—瑞金—会昌—安远一线相对应。而让整个汀江流域与赣南东部自成东西的武夷山南段,在自北而南的蜿蜒曲折之中,越往南,其山势便越低。在今天长汀县的古城和武平县的东留一带,其海拔已分别降至600 米和560 米。正因为如此,在一些相对比较平缓的地段,往往会形成隘口。据康熙《宁化县志·山川志》记载:“宁化于会城为正西……山由西而北,水自西流东南。溯其源,远自庾岭度峡而至火星岽,则左会昌,右武平,是为江、闽之界。至桃源岽,则左瑞金,右出黄竹岭为长汀,亦江、闽界也……由罗山至池家岽,西趋而状列如屏者曰马龙寨,是为南条之山之干,中出而作邑者也。由马龙而右出者曰狐栖岭。自此腾涌而南,则皆邑之宾位矣。由马龙左趋迢递而突竖者曰三峰寨……由寨逶迤中出而转大江头,是有站岭隘,则石城之分界也。”[79]由此可见,在整个武夷山的南段,自北而南,在宁化与石城之间有“站岭隘”,在长汀与瑞金之间有“桃源岽”,在武平与会昌之间则有“火星岽”。这一系列隘口的存在,极大地方便了东西两侧的交通,使得整个汀江流域得以与赣南联系起来,并成为同一个方言区。
横贯粤东的梅江,虽然发源于粤东的西侧腹地,但是其支流却多源于北部的南岭山系及武夷山南段的支脉。其中,五华河、宁江和程江等北侧支流,均发源于南岭山系,而东端的石窟河和松源河,均源于武夷山南段的支脉(闽西境内)。更为重要的是,梅江在自西向东的蜿蜒曲折之中,又与自北而南的汀江交遇,并形成一个“丁”字形的水网体系。故而,整个梅江流域不仅与北部的赣南地区连成一气,而且通过汀江又与闽西连成一个整体。正所谓“山不转水转”,武夷山和南岭山系在使得赣南、闽西和粤东北东西相阻和南北相坼的同时,又通过发源于山脉两侧的河流,而使得三者之间相互联络,此呼彼应,并最终成为同一个方言区。
与赣南的东侧、南侧以及汀江和梅江两大流域内客家方言的均衡分布相比,东江流域的客家方言地理,明显地呈现出北强南弱的态势。其主要原因在于,自北而南的东江,其主流及上游的主要支流均发源于南岭山系。东江的源头俗称寻乌水,发源于会昌、寻乌和安远三县交界的丫髻钵,经寻乌向南流入龙川县,再流入东江一级支流。在赣南境内长126 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近2000 平方公里,流途支流数十条。再如九曲河,发源于寻乌与安远交界的基隆嶂,流经安远、寻乌、定南,进入广东,流入贝岭水,再经龙川流入东江,属珠江流域东江二级支流、贝岭水一级支流。该河在赣南境内全长90多公里,自东北流向西南,流域面积达1500 多平方公里,大小支流数十条。由于东江主流及其上游的主要支流均发源于赣南南部的南岭山系,而且不少河流都是在赣南境内北折南回之后,才流向粤东北地区,故而,在东江流域的北部,如平和、连平、龙川等县,也与赣南一样,同属于客家方言区。但是,在紫金以南,由于接近珠江流域的粤方言区,故而客家方言开始呈疲弱之势,再往南,越过博罗、惠州一线,客家方言则完全消失。
粤北客家方言区的形成,也与其境内的水网体系密切相关。如前所述,在“粤北山地州”和“粤东平行岭谷州”之间,有一道自东北向西南蜿蜒的九连山山脉。生活在“粤东平行岭谷州”境内的客家方言群,在越过新丰江谷地进入粤北境内的滃江谷地之后,就可以沿滃江而进入北江(滃江为北江的支流之一)。沿北江溯流而上,经韶关向东北,就是浈水;由韶关向西北,则是武水。正因为如此,从浈水流域的南雄、始兴、仁化到武水流域的乐昌,再到韶关以南北江主干流的曲江、英德等地,后来也都成为粤东北客家方言的延伸区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