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赣闽粤边现代客家方言地理解析

赣闽粤边现代客家方言地理解析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被我们称之为“赣闽粤边”的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地区,是一块在地缘上相互毗邻的区域。现代客家方言地理的核心区域,就集中在这里。现代客家方言在赣南的分布几乎遍及整个赣州地区。地处赣州地区北部的兴国至宁都一线,由于在地缘上接近赣方言区,所以这里的方言也明显地具有由客家方言向赣方言过渡的特点。[17]赣南地区的现代客家方言地理,还从西北方向沿吉安市的遂川—万安—泰和一线,向西一直延伸到今井冈山市境内。

赣闽粤边现代客家方言地理解析

被我们称之为“赣闽粤边”的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地区,是一块在地缘上相互毗邻的区域。沿南岭山脉一线自西向东看去,经大庾岭逶迤而去,直达漳州平原和潮汕平原的西侧,便是其地理位置所在。现代客家方言地理的核心区域,就集中在这里。

现代客家方言在赣南的分布几乎遍及整个赣州地区。据新修《赣州地区志·方言》记载:

在本区的范围内,有三种汉语方言,即客家话、西南官话及闽南话。客家话为本区的主要方言,使用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98%……西南官话,在本区俗称赣州官话。只有赣州市城区和信丰嘉定镇两个方言岛,使用人口约100000……闽南话只有少数方言点,主要散布在兴国县社富乡和赣县江口、吉埠、茅店三乡的一些村落。[1]

由此看来,今天的整个赣州地区,除赣州市区之外,都属于客家方言区。对应于具体的行政区域,则包括赣县、南康、上犹、崇义、大余、信丰、龙南、全南定南、安远、寻乌、兴国、于都宁都、瑞金、会昌和石城共17个县。

具体说来,在赣州地区的17 个县中,以赣县为中心的中部各县,瑞金、会昌、安远、寻乌等东部各县以及全南、龙南、定南等南部各县,都是纯粹的客家方言区。

先来看看中部地区,该区包括赣县、于都、南康、上犹和信丰5 县。

新编《赣县志·方言》云:“全县现有4316 个自然村。据《赣县地名志》载:8 个村是唐朝以前建立的,其余均为宋朝以后所建。县民大部分由福建、广东及赣中等地迁入。因此,赣县方言保持了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2]

新编《于都县志·方言》云:“于都话属于客家方言。由于地理位置和居民来源等诸多因素,境内方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在一般情况下均可以自由交谈。”[3]

新编《南康县志·方言》云:“南康县地处江西省的南部,县人讲的都是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4]

新编《上犹县志·方言》云:“上犹方言全是客家话——客家说的是客家话,‘本地人’说的也是客家话。”[5]

新编《信丰县志·方言》云,信丰方言“分城区话和农村土话两种不同的方言。城区话属于北方方言……人口约3 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农村土话属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两种混交方言,分布在全县各个村,人口约50 万,占全县人口95%”[6]

东部自北而南主要有石城、瑞金、会昌、安远和寻乌5 县。

新编《石城县志·方言》云:“石城话属赣南客家方言。”[7]

新编《瑞金县志·方言》云:“本县方言属于客家话。”[8]

新编《会昌县志·方言》云:“会昌话属汉语客家方言……会昌地处粤东北、赣西和赣南这一客家方言连片地带的中心地段。加上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少。中原居民南迁至此定居后,相承繁衍。此后的人口变迁多局限于邻近一些客家语县份之间的流动。因此会昌话便成了单一的而且较纯的客家话。”[9]

新编《安远县志·方言》云:“安远是纯客家县份,县人说汉语客家方言。”[10]

新编《寻乌县志·方言》云:“寻乌地处闽粤赣边区,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据调查,县内人口来源,多是在宋末元代及明、清时期从闽西和粤东及本省的吉安、赣县、于都、会昌等地先后迁入。寻乌人使用的语言是属于汉语客家方言的一种地点方言,一般称为寻乌话。”[11]

南部自西而东,主要包括全南、龙南和定南3 县。

新编《全南县志·方言》云:“全南方言,属于客家方言的一种地点方言。”[12]

新编《龙南县志·方言》云:“龙南方言属客家话系统。”[13]

新编《定南县志·方言》云:“定南的方言属于客家方言的一种地点方言。”[14]

但是,在赣州西部的大余、崇义2 县,其方言已明显具有客家方言与周边其他方言混杂的特点。

新编《大余县志·方言》云:“大余方言与赣南、粤北邻县方言虽然较为接近。彼此可以自由交谈,基本上属于客家语系,但与纯客家语不一样。”[15]

新编《崇义县志·方言》云,该县方言可分成东南和西北两大片,其中东南片方言为“本地腔”,而西北片方言则“保留了广东梅县一带客家方言的基本特色”[16]

地处赣州地区北部的兴国至宁都一线,由于在地缘上接近赣方言区,所以这里的方言也明显地具有由客家方言向赣方言过渡的特点。

新编《宁都县志·方言》云:“宁都地处赣州地区东北隅。东晋、唐末、南宋几次中原人民大量南迁后,县境成为客家人定居在赣南的中心县之一……在方言地理分布图上,处于赣语和客家话的交界线上,虽然基本上属于客家方言,但情况比较复杂,从语音到词汇,与纯客家方言不一样。”[17]

赣南地区的现代客家方言地理,还从西北方向沿吉安市的遂川—万安—泰和一线,向西一直延伸到今井冈山市境内。

新编《遂川县志·方言》云:“遂川方言主要为本地话和客家话两大语系……说客家话的先民主要是明末清初从广东、福建迁入本县定居的。”[18]

新编《万安县志·方言》云:“万安县的汉语方言主要有两种:赣语和客家话……说赣语的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70%……说客家话的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30%,多分布在本县的东南部以及其他地方的山区。”[19]

新编《泰和县志·方言》云:“泰和县境内使用的语言除普通话外,还有两类语言:一类是本地话(赣方言),另一类是非本地话。非本地话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客家话,另一种是广东话。客家话主要散布在碧溪、桥头、老云盘、上圯、水槎、中龙、小龙等乡镇的一些边沿山区(该县的南部一带——引者),使用客家话的总人口约有两三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左右。”[20]

新编《井冈山志·方言》云:“世居井冈山的居民,由于定居年代不同,一向有土籍、客籍之分。土籍居民和客籍居民除了风俗习惯上的不同之外,语言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土籍方言属永新方音系统(赣方言的一支——引者),客籍方言则属于客家话”,“客籍居民比较集中在下七、黄坳、长坪等地(该市的南部地带——引者),其祖先是后来间接从广东、福建等省迁至此地的。”[21]

在赣南的东北部,由于雩山山脉的阻隔,使得客家方言无法向赣中的腹地延伸,但是沿着雩山山脉的东侧,客家方言还是顽强地延伸至广昌县境内,并对当地的方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编《广昌县志·方言》云:“广昌话有赣客方言成分,广昌话为半客家方言和半赣方言。”[22]

由此可见,东北起自广昌,中经宁都—兴国一线,西北经由万安—遂川—泰和一线,并向西延伸到井冈山一带,大致构成赣南地区客家方言分布的北界。

现代客家方言在闽西的分布,涉及三明、龙岩和漳州3 个地级行政区域。新编《福建省志·方言志》对客家方言在福建的分布情况,有这样的描述:

闽西客话是汉语客家方言的一支,主要分布在福建的西部,包括长汀、上杭、连城武平、永定、宁化、清流等县和明溪县的部分乡镇及龙岩市部分地区。闽南地区的南靖平和诏安县的部分乡镇也有说客家话的,它是闽西客话区的边沿延伸。[23]

具体说来,三明地区的宁化、清流和明溪3 县,构成闽西客家方言分布的北线,龙岩市所属的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和连城5 县,是闽西客家方言的中心区域,而漳州市所属的南靖、平和、云霄和诏安4 县,则构成闽西客家方言地理的东线。

地处赣州以东和龙岩市以北的三明地区,是闽西客家方言地理的北线。宁化、清流、明溪3 县自西向东,构成了闽西客家方言的重要地理边界。

新修《宁化县志·方言》云:“宁化通行的方言是客家话,属闽西客话的一种土语。”[24]新修《清流县志·方言》亦谓:“清流县说的主要方言是汉语的客家方言,属于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家方言的一方土语。”[25]由此看来,宁化和清流2 县全境,都是客家方言的分布区域。

然而,到了明溪,由于接近闽北,客家方言在这里已是强弩之末。新编《明溪县志·方言》对该地的方言构成有这样的分析:

明溪建县时是由宁化、清流、将乐和沙县的部分地域而建成的,后再由泰宁县割部分地域归明溪。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故明溪方言比较复杂……有闽方言、赣方言和闽西客家方言的特色。[26]

客家方言与赣方言、闽方言的并立,说明这里已是闽西客家方言向东北延伸的最终点。

三明地区以南的龙岩市,是闽西客家方言的中心区域。据新编《龙岩地区志·方言》记载:

(该区的方言)分属三片,汀江流域的包括长汀、武平、上杭、永定4县,与(广东)梅县客话较为一致;闽江流域,主要是连城县东北部,与闽北客话有渊源关系;九龙江流域,包括龙岩、漳平2 县,属闽南话区。[27]

在今天龙岩市所辖的7 县中,长汀、连城、武平、上杭和永定5 县,完全属于客家方言区。

新编《长汀县志·方言》云:“长汀县为客家人聚居地之一,境内方言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客家方言,是闽西客话(汀州客话)的一个分支。”[28]

新编《连城县志·方言》云:“连城县内的方言属客家语系,它和宁化、清流、长汀、上杭、武平、永定、明溪等县的客话大同小异,同属闽西客家话。”[29]

新编《武平县志·方言》云:“武平境内主要通行客家方言,属闽西客话的一个土语——武平话。”[30]

新编《上杭县志·方言》云:“上杭全县41.3 万人均操客家方言。”[31]

新编《永定县志·方言》云:“永定话属于客家方言,靠近龙溪、平和县边境的人民,兼会讲闽南话和‘金字学’(或叫‘鸡屡学’,属于闽南语系)。”[32]

除上述5 县之外,地处九龙江流域的龙岩县(现已改为市)和漳平县(现已改为市),虽然以闽南方言为主,但客家方言在某些区域也依然存在。(www.xing528.com)

新编《龙岩市志·方言》云:“龙岩市境内通用的方言以龙岩话为主……使用人数占总人口的92%。万安、白沙、适中、东肖、红纺、湖邦、大池、江山等乡镇偏僻山村,杂居着迁入的客家人,约占总人口的8%。”[33]

新编《漳平县志·方言》亦谓:“漳平话属于闽语闽方言系统,但受到客家方言的一些影响,具有闽南方言向客家方言过渡的特点。”[34]

闽西客家方言区还向东南方向延伸至漳州市所属的南靖、平和、云霄和诏安4 县的部分区域。

新编《南靖县志·方言》云:“南靖县主要通行闽南方言,讲闽南方言的人占全县人口的95%左右,全县有4%的人讲客家话,主要分布在梅林乡和书洋乡。这些讲客家话的人,是从邻县永定古竹乡等地迁来的,所以跟古竹乡的腔调比较接近。”[35]

新编《平和县志》云:“平和县的方言可分为闽南方言和闽南客家话两种。大多数人讲闽南话,少数与永定、饶平、大埔毗邻的乡村,如长乐、九峰等地,才讲客家话。”[36]

新编《云霄县志·方言》云:“云霄属闽南语系地区,90%以上人口讲闽南话,只有西部乌山水晶坪、白竹、三星和常山华侨农场部分归侨讲客家话。”[37]

新编《诏安县志》云:“诏安县境内流行的汉语是闽南方言,但有一些地区也有的说客家方言”,“诏安县境内也有说客家方言的,简称诏安客话,它是闽西客家方言的一个分支……主要集中在诏安县的西北部古二都山区……讲诏安客话的人口约占诏安县人口的四分之一。”[38]

由此可见,以漳平—龙岩一线为北段,以南靖—平和—云霄—诏安一线为南段,大致构成了闽西客家方言的东部边界。

客家方言在粤东北的分布,涉及的范围最广,地理格局也最为复杂。从行政区划来看,梅州和河源两市所辖各县(市、区),都属于客家方言区;惠州和韶关两市所辖的大部分县(市、区),也属于客家方言区。此外,广州、惠州、潮州、汕头、揭西和汕尾等市的部分地区,也有客家方言的分布。

梅州市是粤东北客家方言地理的核心区域,其所辖的7 个县,基本上都是客家方言区。新编《梅州市志·方言》云:“梅州市辖的梅县、兴宁、蕉岭平远、大埔、五华丰顺等县,说的都是客家话。”[39]具体说来,梅县、兴宁、蕉岭、平远、大埔和五华6 县,是纯粹的客家方言区,而丰顺县境内的方言则具有从客家方言向潮汕方言(闽南方言)过渡的特点。

新编《梅县志·方言》云:“梅县话属于客家方言。”[40]

新编《大埔县志·方言》云:“县境语言属于客家次方言。”[41]

新编《兴宁县志·方言》亦谓,兴宁县全境通行客家方言。[42]

新编《五华县志·方言》云:“五华县的居民多为客家人,使用语言为客家方言。”[43]

新编《蕉岭县志·方言》云:“蕉岭话属于客家方言,是以梅县音为代表的语音范畴。”[44]

新编《平远县志》未设《方言》专章,但其《社会风土》篇云:“平远系嘉应五属之一,境内居民大多数为客家人。”[45]由此可知,平远县境内的方言也属于客家方言。

至于丰顺县,新编《丰顺县志·方志》则谓:“丰顺县地处客家方言与闽南方言的交界地带,县境内通行客家话和潮州话两种汉语方言……全县使用客家话的人约占居民总数的80%,讲潮州话和漳州‘福佬话’的占不到20%。”[46]

毗邻梅州市的河源市,也是粤东北客家方言地理的核心区域。境内的龙川和平、紫金、连平等县,都属于客家方言区。

新编《龙川县志·方言》云:“龙川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龙川人使用的语言是属于汉语客家方言的地区方言。”[47]

新编《紫金县志·方言》云:“紫金客家方言属于梅县客家方言体系。”[48]

新编《和平县志·方言》云:“和平话是客家方言的一个分支。”[49]

新编《连平县志·方言》云:“连平居民主要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先后迁自江西、福建两省……操的全是客家话,故连平(方言)是客家话的一个分支。”[50]

粤东北客家方言的核心区域,还向西一直延伸到今韶关市所辖的翁源和新丰等县。

新编《翁源县志·方言》云,“翁源各姓大都是宋末明清从赣南、闽西再转迁而来的,而多数是从闽西上杭直迁翁源”,其方言是客家话。[51]

新编《新丰县志·方言》云:“新丰县方言有客家话与水源话二种,后者又称蛇声。1990年,本县使用客家话的人口14 万多,约占全县总人口的70%……使用水源话的人口6 万多,约占全县总人口的30%。”[52]

不过,由新丰县往南,进入惠州市所辖的龙门县境内,客家方言已呈现出疲弱之态。新编《龙门县志·方言》云:“龙门县内聚居汉、瑶两个民族,流行几种不同系属的汉语方言……(其中)西部边境南昆山、北部边境密溪流行清一色的客家话。”[53]可见,从龙门县境内开始,已处于客家方言与其他方言的混杂地带。

粤东北客家方言的东部边界,沿东北西南走向,大约在潮州、汕头和揭阳3 市境内的饶平—揭阳—揭西一线。新编《汕头市志·方言》对粤东沿海一带的方言格局有着详细的描述:

汕头市的方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属于闽南方言的潮汕话,一种是客家方言。

汕头市的客家方言,主要流行于饶平的……揭阳的……揭西的……普宁的……(部分地区),惠来、潮阳也有个别乡村讲客家话。

潮汕各县除澄海、南澳外都有客家人聚落,通称“浅山客”。揭西的客家话人口……几乎是全汕头客家话人口的40%。[54]

显而易见,这条方言边界的最北端,始于和闽东南接壤的饶平(属潮州市)。据新编《饶平县志·方言》记载:“饶平地处客家方言和闽方言交界地带,全县通行两类不同的方言,中部、南部……均说闽方言系统的饶平潮汕话,使用人口60 多万,约占全县人口的80%;北部靠近大埔(属梅州)、平和县(属漳州)……(的居民)均说客家方言系统的饶平客家话,使用人口17 万多,约占全县人口的19%。”[55]由饶平往南,至揭阳市的揭西县,是这一边界的中段。新编《揭西县志·方言》云:“揭西县流行客家话和潮州话……本县上砂、下砂、五云、西田、良田……(的居民)操客家话,约37万人,大溪……(的居民)操客家话,约28.8 万人。”[56]由揭西再往南,到普宁县(现已改为普宁市)境内,则是这一边界的最南端。据新编《普宁县志·方言》记载:“普宁县境内通行汕头话(称潮汕方言)和客家话两种方言。多数地区通行汕头话,使用人口约110 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4.9%;南阳山区等乡镇(集中在该县的西侧——引者)通行客家话,使用人口约19.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5.1%。”[57]越过这条方言边界,再向东南沿海不断逼近,客家方言便越来越弱(如潮阳和惠来等县,只有零星的客家方言点),并最终完全缺失。

客家方言在粤东北的西北部界线在今韶关市境内。大致说来,乐昌—仁化—始兴—南雄一线,是其北部界线。

新编《乐昌县志·方言》云:“本县方言复杂,有客家话、白话……客家话分布在九峰、五山、两江、大源、梅花、秀水、沙坪等乡镇……(全县)讲客家话的人最多。”[58]

新编《仁化县志·地方语言》云:“仁化县境内多为客家人定居,本地人绝大多数讲的是客家话。由于地理上与赣方言区、湘方言区和粤方言区接壤……语言上自然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渗透和影响,从而使仁化的客家话产生了多种互有区别的方言变体。”[59]

新编《始兴县志·方言》云:“始兴话是客家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它与梅县话有许多共同点。”[60]

新编《南雄县志·方言》云:“南雄境内的方言极为复杂,大体可分为四大片:城关话、上方话、下方话和北山话……(后)三片地方的乡民大多自称祖上从江西或福建迁来,与客家关系密切……其人口约占该县人口的80%。”[61]

乳源—曲江—英德一线,自北而南构成广东客家方言区的西部界线。

新编《乳源县志·方言》云:“乳源县境内居住着汉族……瑶族……(等居民)。汉民有70%多的人使用汉语客家方言,其余则使用涟滩话(属闽南方言)、白话、湖南话、船话……客家方言在乳源县通行范围约达95%,是主要的公共交际语言。”[62]

新编《曲江县志·方言》云:曲江县境内的方言以客家话为主,“1987年底,曲江县约有262000 左右的客家方言人口,约占全县总人数的75.6%”[63]

广东客家方言地理的南部界线,大致在广州市所辖的从化增城—惠州市所辖的博罗一线。

新编《从化县志·方言》云:“从化方言有两个语种:本地话和客家话……从化客家人居住较分散,多数与本地人杂居。以县东部和北部山区为多。根据客家人的源流,从化客家话主要有昌田客家话(属长宁话)和江浦客家话(属梅县话)两种。”[64]

新编《增城县志·方言》云:“增城境内的主要方言有粤语(本地话)和客家话。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操粤语的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0%左右,操客家话的人口占40%左右。”“客家方言的分布是北密南疏,主要聚居点是在县内北部和东北、西北部的丘陵地带。”[65]

新编《博罗县志·方言》云:“博罗方言较多,语音也较复杂。县内除有客家话、白话(粤语系)、本地话和福佬话(闽语系)外,还有少数人讲畲语。”[66]

显然,从化—增城—博罗一线,已处在由客家方言向粤方言的过渡地带。在这条边界的北侧,客家方言相对较强;而在它的南侧,只有一些客家方言点星散其间。由它的南侧再往南推进,则完全是粤方言的天下。

综上所述,赣闽粤边客家方言的现代地理格局,其四至如下:

东部界线:自闽西南境内的漳平—龙岩—南靖—平和—云霄—诏安一线,延伸到粤东的饶平—揭阳—揭西—普宁一线。

西部界线:自赣中井冈山市开始,向南沿赣州地区的西侧,延伸至广东北部地区的南雄—仁化—始兴—韶关—曲江—英德一线。

北部界线:由赣中的遂川—万安—泰和一线,蜿蜒经过赣州地区的兴国—宁都一线,向北延伸至赣中的广昌县后,再向东延伸至福建的宁化—清流—明溪一线。

南部界线:从地处广东中部腹地的从化市开始,向东延伸至增城—博罗一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