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彝族学者冯元蔚:中国民间文艺学家的卓越贡献

彝族学者冯元蔚:中国民间文艺学家的卓越贡献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中国民协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启动之际,冯元蔚欣然出任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怀着对民间文化、对乡村群众的深情,冯元蔚十分关心农村发展。从凉山彝族聚居区走来,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学家,冯元蔚怀着对民族民间文学的赤诚情怀,在民间文艺的学术领域、文化实践和组织管理岗位上辛勤耕耘,作出了卓越贡献。

彝族学者冯元蔚:中国民间文艺学家的卓越贡献

文/潘鲁生

中国民间艺术一直是众多艺术的母题,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冯元蔚先生可谓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冯元蔚先生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是令人景仰的民间文艺大家,为民间文艺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彝族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学家,他精通新老彝文,在彝族语言文字和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具有深厚造诣。

冯元蔚信札

冯元蔚书法

自20世纪50年代,冯元蔚便投身民间文学“采风”活动,遍访大凉山的彝族村寨,对凉山彝族地区的民间文学进行了全面调查。他不仅搜集了大量民间新诗歌和流传的民间叙事诗版本,还重点记录整理了彝族著名的史诗和叙事诗,如《勒俄特依》《玛牧特依》《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等,编纂出版了《大凉山彝族长诗选》《大凉山彝族故事选》,对彝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冯元蔚以彝汉双语对比研究为基础,开展彝文典籍整理翻译,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即参与编写《彝族文学概况》,概为全国最早的彝族文学史教材。还曾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选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等,以期汇集“各兄弟民族的文学成果、文学经验、文学发展史”,并于20世纪70年代末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1994年,冯元蔚在讲话中指出:“无论是民间故事、歌谣还是谚语,对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都是最生动、最有效的教材。民间文学的教育、审美作用,是别的文学形式不能替代的。我们应当把民间文学看作当今对青少年教育的最佳课外教材,使它在我们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他大力推进民族教育,促进西南民族学院彝文专业等学科专业建设,培养的西藏少数民族学员大部分成为各领域骨干。冯元蔚将研究视野拓展到少数民族文化哲学与社会历史,参与编写《西南少数民族名人录》《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等,并在20世纪80年代撰文探讨《加强区域性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对民族地区发展真挚感情、文化情怀和广阔视野。

此外,冯元蔚还积极关注青少年工作,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网吧整治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经验。冯元蔚关心革命老区建设,曾深入革命老区,开展调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积极为老区鼓与呼,尽心尽力促进老区发展。(www.xing528.com)

作为民间文艺学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元蔚始终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抢救、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他不仅从本民族文化研究入手,严谨治学,从政奉献,在深入的调查采录工作中采集了大量民间文学作品,出版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献著作,积累了宝贵的调研采风经验,而且还大力支持《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编纂和出版工作,尤其是四川的“民间文学集成”。

他多次强调,四川作为祖国大西南的重要省份,抢救和整理民间文学遗产极为重要。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很快批准了“三套集成”的工作计划,并拨启动专款,同时令各地、市领导和宣传文化部门要切实负责,完成这项宏伟的文化工程。

2007年,在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活动上,冯元蔚以其对民间文艺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奉献,成为民间文艺最高奖——终生成就奖的获得者,赢得广泛的景仰和爱戴。

2010年,中国民协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启动之际,冯元蔚欣然出任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怀着对民间文化、对乡村群众的深情,冯元蔚十分关心农村发展。他是“农家乐”三字的命名人。20世纪80年代,他为郫县一家农民的乡村饭店取名“农家乐”,当场挥毫留字,以示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后发展乡村经济的喜乐。从此,“农家乐”三字成为中国农村一种新经济经营模式的专有名词在全国遍地开花。

冯元蔚的学术研究与文化实践贯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数十年发展历程,是身体力行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从20世纪50年代的“民歌调查运动”、80年代普查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到21世纪以来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冯元蔚与老一辈民间文艺家、民间文艺工作者一道,开新中国民间文艺“采风”“记录”风气之先,并扎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调研。

从凉山彝族聚居区走来,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学家,冯元蔚怀着对民族民间文学的赤诚情怀,在民间文艺的学术领域、文化实践和组织管理岗位上辛勤耕耘,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冯元蔚的著作中和经历里,能够深切感受到在中华民族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民间文艺传承发展最坚实的使命;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扎根在田野一线、深入于群众生活扎扎实实去研究、去保护、去传承和发展的品格和方法;能够更真挚地感受到民间文艺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民间情怀、民族情感和理想追求。

岁月川流不息,生命总有代谢,但学术的探索与贡献、事业的追求与奉献,将在星河浩瀚中留下奋斗的足迹,发出不朽的光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