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绍安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官吏能坚守本心往往已经十分难得。但在这些合格的官吏中,还有一部分真正是以民为本,奉献一生。这样的官吏最值得留存青史,声名传唱。在四川广元,若提及于此,则不能不提到一个名字——赵炳然。
赵炳然像
赵炳然,字子晦,号剑门,明剑州石磬村(今剑阁县田家乡)人。他从小聪颖过人,勤奋好学,14岁中秀才,25岁中举人,29岁中进士。先后任知县、御史、大理寺丞、巡抚、右佥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终年62岁。其死后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恭襄”。遗著有《历官奏议》。
赵炳然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好官。他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平定滇南叛乱,扫清倭寇侵扰,挥师漠北抵御外侮,为中华民族立下了卓越功勋。
以民为本,为官清勤练达
赵炳然考中进士后,即被朝廷委派到江西省新喻县担任知县。虽任职仅有三年,但政绩卓著,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赵炳然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任中,正逢明廷兴建皇极殿,动用民力在湖广大量采伐珍贵木材,且时值灾年,人民衣食难度。赵炳然如实上奏反映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赋,采办木材付以酬资。这些建议被采纳实施后,人心大悦。
嘉靖四十年(1561年),赵炳然晋升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督抚浙江。他到浙江后,对军政采取兴革措施,整饬部队编制,查核军饷粮秣,杜绝浮支冒领,每年节约军用开支银二十余万两。他在江浙为官时,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他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在他升任右都察御史、加兵部尚书被召回京城时,当地百姓焚香送行,并将他的画像敬在神龛上供奉。
赵炳然为官清勤练达,很有政绩。嘉靖年间,当他去河南道上任的时候,朝廷发现宣化、大同驻军军纪废弛,一些军官骄横不法、贪污国家粮钱,就令他前去严加查办。
他深入调查核实后,将情况奏明嘉靖皇帝,然后采取果断措施弹劾处理了督抚樊继祖、监司杨锐、指挥冯士彪等177人,罢官多人。其揭发案件,不避宗族贵胄,同时,对边防提出12条整顿办法,受到皇帝嘉奖。嘉靖皇帝非常赏识他,又调他任顺天府北京巡按御史,巡察京师百官之弊端,对时政利弊,兴革甚多。
南征北战,巩固国家边防
嘉靖癸丑年(1535年),浙江、福建沿海倭寇猖獗,朝廷派赵炳然去做巡按御史,协助剿灭倭寇。他与在福建剿灭倭寇的戚继光通力合作,使倭寇很快被铲除,保障了东南沿海的安全,受到皇帝嘉奖。
1548年,赵炳然被调任江西道任监察御史,并奉朝廷之命巡按云南。云南元江土官那鉴勾结越南武文渊在中越边境叛乱,平叛中云南左布政使徐越等百余人遇难。赵炳然奉旨平叛,他采取恩威并用、“剪其外援,散其内党”以及诛凶首的办法,使平叛取得胜利。
接着他又妥善解决了云南世袭镇臣沐国公(沐融)死后爵位的继承问题,避免了一场争夺权位的灾难,因而后人都称赞他在滇南的功绩卓越,为维护国家边境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www.xing528.com)
杨慎曾作赋《赠赵剑门侍御炳然》称赞赵炳然的功绩:
穷海炎荒想震霆,倚天长剑试新硎。
乾坤剩有埋轮地,烟雾难迷执法星。
泾渭两行分白简,枭鸾六合判青冥。
九苞一响律千仞,憔悴尤能泽畔听。
嘉靖乙丑年(1565年),赵炳然已58岁,皇帝派他去总督宣化、大同两个重镇,在出发前,皇帝还赐以金帛,并破格赐给他穿上只有公、侯、驸马方能穿的麒麟衣。这时,蒙古军人犯宣化、大同之间的西阳河,赵炳然率部抗击,三战三捷,打败了蒙古军。
同年秋,蒙古军首领黄台吉领兵进犯内地,赵炳然率轻骑进击,出奇兵自山西阳高县出发,一夜急驰一百八十里,赶到河北阳厚城时,两条大腿的肉被磨烂见骨,但他仍不顾疲劳,兵贵神速,不失战机,奋勇歼敌。
赵炳然又估计蒙军虽失利,但主力尚存,决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又立即率部到居庸关设防。果不出所料,蒙军再犯。赵炳然早有准备,经过一番激战,大破蒙军,又立下大功。穆宗皇帝为了嘉奖他,将他升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资政大夫。
身后留名,至今难忘
隆庆元年(1567年)因患胃疾,赵炳然告病还乡治疗。
隆庆三年(1569年),穆宗皇帝再次起用赵炳然,封他为兵部尚书掌南都察院事。但是,诏书到剑阁时,赵炳然已去世三日,时为隆庆三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终年62岁。
赵炳然去世后,朝廷派大臣到赵炳然家乡剑州致祭,并赠封赵炳然为太子太保,谥号“恭襄”。朝廷又因赵炳然官二品,功劳卓著,便按明朝“惯例”,以二品封赠其祖父赵思齐、父亲赵松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他的母亲也被追赠为夫人。
如今,在广元市剑阁县普安镇卧龙山仍然存有他的墓葬,墓碑上正面楷书阴刻“诰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赵恭襄之墓”。右刻“诰封一品夫人王氏”,左刻“贡烈士墓亚夫人杨氏”。1979年,此墓被发掘后,出土了众多文物。其中,一块大理石质的《墓志铭》最为珍贵,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作品,更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具有重要的补史作用。
赵炳然一生廉洁奉公、为国为民,实是难得一见的好官。他是一名值得后人永远铭记的英雄,他那种一心奉公、全心为国的精神值得后人去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