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资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有的人虽然在大型史书中并无记载,但是在县乡之中却是人所尽知。其实这一部分历史人物并不逊色,对于当地百姓来说,这些人其实比史书上的英雄迁客更为亲切,更为真实。资阳的杨周冕便是如此。
资阳三贤文化公园
杨周冕,号点苍,云南赵州举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上任资阳知县。杨周冕任资阳知县三年时间,为资阳做了3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修建“三贤故里”牌坊。1773年,杨周冕任资阳知县伊始,听说资阳有赞圣祠纪念苌弘,又有二贤堂纪念王褒、董钧,深为资阳古代先贤所感动。为激励后人,上任资阳知县不久,杨周冕就亲自在县城上西街南华宫左侧(今雁江二小前)建造了一座“三贤故里”牌坊。
三贤故里坊落成之际,杨周冕亲自书写匾额,正中间“东周苌弘”,左侧“西汉王褒”,右侧“东汉董钧”,笔力矫健的草书,刚柔并济,与雕龙画凤的牌坊相映生辉,首开资阳“三贤故里”之称谓,世人无不拍手叫绝。
此后,1849年,知县范涞清路过“三贤故里”坊,深受杨周冕所为的启发,在西门外(今雁城路立交桥侧)又建了一座三贤祠。“三贤”称谓绵延,把资阳的三贤文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至2011年,资阳三贤文化公园建成,在九曲河的弯曲环抱之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三贤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资阳人。回望历史,谁又能不感念杨周冕的开创之功呢?
杨周冕草书(www.xing528.com)
第二件大事是修建“平升人瑞”老人坊,资阳从此开启了“长寿之乡”的先河。杨周冕爱民如子,不仅以同朝知县郑板桥为榜样,还常用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来自勉。杨周冕听闻昆仑乡有一对一百零三岁的寿星夫妇,亲自上门拜访,并向老人请教养生之道。杨周冕还拜两位老人为义父义母,在全县倡导敬老。
后来杨周冕将县内出现百岁老人的喜讯作为祥瑞之事报告朝廷,请求下旨“赐匾建坊,以昭人瑞”。获准赐建的老人坊位于上西街街口,跨街而立,三门四柱,石质雕花,刻工精细。牌坊东西向,两面的题字、样式和雕刻图案相同,高大巍立,甚是壮观。此坊建成之日,杨周冕更是挥毫亲书匾额,写就“升平人瑞”四字,字径两尺,苍劲有力,红底金字,引人注目。
第三件大事是迎回乾隆“显忠大王”御匾,在城隍庙举行“隆恩悬匾大典”。“显忠大王”匾额,具有传奇的色彩。相传,乾隆三十七年(1773年),八卦教众造反,久战难以平息。后来在叛军即将攻破城门时,一尊打着“资阳城隍”火焰长幡的黄袍菩萨将攻城教众赶得四处奔逃,清军反败为胜。不久,资阳知县杨周冕回奏,证实资阳确有城隍,且香火极盛。乾隆帝闻之大喜,赐封资阳城隍“王”爵,并封赠亲笔御书“显忠大王”匾额,派人一路高调护送入川。杨周冕率众官差衙役、士庶商贾至县界恭迎回资阳,择日举行“隆恩悬匾大典”,悬挂于城隍庙正殿之上。
资阳三贤文化公园
皇帝封王赐匾,一时间,使得资阳城隍庙闻名遐迩。每至会期,“远近祈祷者,数十日络绎不绝”。
杨周冕在资阳县为官三年,政绩当是不少,前述三件趣闻轶事,前两件载于咸丰《资阳县志》和民国《资阳县志稿》,后一件广泛存在于资阳县文化人士的各种记述文章中。按理说,这三件事都算不得什么大事,然而却影响深远,每一件都口碑相传,为后人津津乐道,每一件都孕育成资阳的文化基因,积淀成资阳的文化厚度,足见杨周冕的远见卓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