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油市地方志办公室
江油李白纪念馆内珍藏着两块太白像古碑刻,一块刻制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碑高149厘米,宽76厘米,厚9厘米,为少年李白像;另一块刻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碑高138厘米,宽75米厘米,厚14厘米,为盛年李白像。
说起这两块古碑的来历,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江油李白纪念馆
历史上的彰明县是李白故里,1958年与江油县合并。清咸丰九年(1859年)春,广西桂林府灌阳县举人何庆恩赴京参加吏部会选,一次偶过京都厂肆,在故纸堆中发现一幅古画,从绘画技法及残留字迹看,极像是北宋大画家李龙眠的手笔。古画纸质似桐皮,虽然题款霉损,局部墨痕浸渍,但左侧所书“太白像”三个篆字犹可辨认。于是何庆恩便“购而藏之”。(www.xing528.com)
兴许是一种缘分,六年之后的清同治四年(1865年)十月,何庆恩担任的景山官学汉语教习期满,被委派到四川彰明县任知县,有幸亲临李白故里拜访先贤故居。何庆恩寄寓在彰明县城的青莲书院,院旁有一座大雅亭,里面立有古碑一尊,上面刻制的太白像与他收藏的画像形态服饰非常相似,不同之处是古碑刻上的太白像为少年,双手前拱且扶有藤杖,而自己的藏画没有藤杖,且人物留有胡须,系盛年时期的李白像。古碑背面刻有宋大观年月日字样及宋徽宗八行取士科敇旨。“八行取士”,是宋代太学招补新生的方式之一,“八行”即孝、悌、睦、婣、任、恤、忠、和。具有上述八种品行的人,可以免试升入太学。碑刻意在宣扬李白未通过科举考试,也能因才华出众而被举荐为翰林,以此激励彰明的学子。
这通大观初年的刻像显系地方工匠所为,技艺较为粗糙,且因风化而点画半剥蚀。何知县随即取来纸笔,将碑刻与自己的藏品互相对照,精心描摹出一幅新的太白像。
同治八年(1868年)四月,何庆恩特地请来技艺精湛的工匠,将自己描摹的太白像新刻于一块石碑上,并在石碑的左侧撰刻款志,讲述了事情的缘由。新刻太白碑与北宋古碑一道立于大雅亭内供人观赏纪念。
1982年,江油李白纪念馆建成开馆,两块古碑从彰明镇移至馆内珍藏。人们在看到这两幅古碑刻时,也逐渐明晓了这个故事的原委。这是文人对太白发自肺腑的尊重,也是一个地方对先贤和文化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