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都市新津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道光版《新津县志》山川卷中,“挂榜山”三字赫然在目,山以“挂榜”而名,反映了清代新津读书人对金榜题名的美好追求。由此,也引起了对清代新津读书人生活的探索。
离乱父子生死别,劫后儿孙立功名
蓝灿,一位明末新津县的秀才。他人品高尚,学识渊博,有人把他比喻成孔子的学生澹台灭明,平素新津的官吏和老百姓都很尊重他。蓝灿之子蓝正色也是个秀才,深明孝悌。
当时的新津,战乱不止,生灵涂炭,读书人的平静生活被打破。
张献忠攻占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欲借科考之名,将西川士子一网打尽,蓝灿就在名单之中。胁迫之下,父子二人逃到了一个名叫小南桥的地方,为保全蓝氏的血脉,蓝灿令蓝正色逃离新津。是年十一月初十日,蓝灿和很多士子一起死于成都东门外。
为遵从父命,蓝正色离开新津,经邛崃,过名山,涉雅水,避居于芦山县的深山之中。公元1646年,张献忠死后,整个四川仍在战乱之中,蓝正色只好继续避乱于芦山,一直居住了15年。
康熙初,蓝正色回到新津。当时战乱虽已基本结束,但整个县城仍是“荆榛满目,旷野无居人”的景象。蓝正色无奈,只得寄身于一小小的古庙。康熙二十二年,伦可大来任新津县令,他聘请曾任邛州学正的熊占祥和蓝正色共同负责《新津县志》的编纂工作。
蓝正色虽生逢乱世,历尽坎坷,但他始终好学不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国子监学习,取得了贡生的资格。后来,蓝正色的孙子蓝成璧,任湖北茅山镇巡检,曾孙蓝枝美,任直隶良乡县县丞。蓝灿临死前的愿望,算是圆满实现。
古代私塾
乱世施粥
莫以天资论优劣,勤能补拙中举人
覃儒英,康熙五十二年出生于新津一个贫寒之家。儒英幼时,智力十分低下,16岁了还没有发蒙读书。迫于生计,他每天在田间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天,他家附近的寺庙外演戏,他哥哥穿戴整齐,准备前往看戏,儒英很想和哥哥一同去,但瞧瞧自己一身破衣破裤,十分寒酸,顿时感到很委屈。母亲看出了他的心思,故意对他说:“你哥哥是个读书人,穿好一点,看看戏,是理所应当的,你在家种田,凑什么热闹,真是不懂事!”
其实,不是母亲心不平,实在是家里穷,供不起两个儿子同时读书。此后,儒英强烈要求读书,并表示放学后一定好好劳动。母亲虽然很为难,但最终还是咬紧牙关,满足了他的愿望。
刚开始,儒英由于天资不高,书读得很苦,有时整天费尽力气,书中的句子也背诵不了两三行。先生是个非常严格认真的人,看儒英这么笨,怒而责罚他,一日数次,儒英的屁股都被打烂了。但儒英遇到这样厉害的先生,没有怨恨和愤怒,他知道爱之切、责之深的道理。儒英除了继续勤奋之外,更加注意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经过四年的苦读,终于勤能补拙,成了同学中的佼佼者。(www.xing528.com)
21岁,儒英考进县学,成了秀才。这时的儒英,除了每年能享受三两多银子的伙食津贴外,还有了见官不用跪、受审不用刑、免税免徭役的特权。此时在家中,母亲对他刮目相看了。40岁时,也就是乾隆十八年,儒英在四川的乡试中考上了举人,被选任到盐源县当教谕。由于治学严谨,事事绳之礼法,在当地很受士子们尊重。
覃儒英任满回新津后,对家乡的教育很重视,他与下面即将要谈到的陈瓒,共同募置学田,批点四书五经,并请求官方增加学额,扩大教育面,对清代新津教育的发展有不小的功劳。
初生牛犊作“枪手”,恩师慧眼助英才
大约清康熙末,新津一个非常贫穷的陈姓家里,诞生了一个小男孩,取名叫陈瓒。这个小孩非常可爱,十分聪明伶俐。转眼之间,平日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一个个都进了私塾读书,小陈瓒却因为家里穷,不仅入不了学,还得去田里帮人干活,早晚又要去放牛。
但他没有因此而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一有闲空,他便悄悄跑到小伙伴们读书的私塾墙下,偷偷听先生讲课,认真领会先生所讲授的内容。功夫不负有心人,久而久之,陈瓒虽然没有系统地学过作文,却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并时常帮富家出身的小伙伴过关,充当枪手。有一次终于被先生发现,先生知道这个富家子弟绝对写不出这样出色的文章,便严厉地追问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小伙伴怕挨打,便供出了小陈瓒。
先生很爱才,他叫人传来陈瓒,详细询问了他家的情况后,没有责怪他,还同意陈瓒来读书,并在生活上常常资助陈瓒。不到三年时间,陈瓒就考入县学,成了生员。乾隆十八年,陈瓒由于学习成绩优异,经地方学正保送,到了国子监学习。后经考核、选任庆符县(1960年并入高县)教谕。
道光《新津县志》记他:“日进诸生讲解经艺文法,工课之严,如家塾。”陈瓒文思敏捷,当堂批改学生的文章处处切中要害,学生们都很敬服他。退归乡里后,又继续在县城梓潼宫讲学,随从求学的都是县里的知名人士。道光《新津县志·艺文卷》内,收录了陈瓒的《重建仁、智、动、静碑序》一文。
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科举制度到了清代已非常完善,当时要考中进士是很不容易的。有些人考了一辈子,从青少年考到耄耋之年,也未能实现金榜题名的梦想。其实这些人也很有学问,在地方上很受人尊重,其中就有李岱。
李岱,号文峰,祖籍丹棱,世居新津。道光《新津县志》说他“一生纯谨朴诚,日夜诵不辍,凡经史子经,靡不博采精搜,抄写盈案”,客观地讲,这个人读书够努力了。但他到了82岁,仍然只是一个秀才,还去参加乡试争取中举。最后官府循例把这件事报告上去,朝廷给了个“恩赐翰林院检讨”的职衔。“恩赐”是什么意思?就是赏给职衔,这是清廷安抚老年落第士子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再如新津进士童宗颜的父亲童鉴,也是熟读经史而屡试不中,后在童宗颜祖母的劝告下,按“儒者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古训,成了新津一代名医。
寒窗学得经世术,为官常怀济民心
叶芳模,号南台。他为人忠厚,有才华而从不张扬。他29岁中举,参加会试后回到新津,因为父亲年事已高,他便打消了外出做官的念头,一心在家奉养父亲以尽孝道。
父亲去世后,他被选任为云南太和县(今大理市)知县。到任后,面对前任县令留下的积案,叶芳模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便全部审结完毕。当时,每天都有数千老百姓聚在一起观看,大家很佩服他的才能与效率,称他为“叶青天”。他在云南任职期间,着手解决了不少疑难案件。其中云南县(今祥云县)有桩土地纠纷案,涉及270人,案发时间长达14年,经办的官员有12人之多。由于案情复杂,始终不能结案,而叶芳模奉命接手此案后,仅用3天时间,即结清此案,而且双方当事人都很服气。
道光年间,叶芳模已是古稀之年,他以杂谷厅(今四川阿坝州理县境内)教谕的身份告老还乡。回新津后,叶芳模很关心地方上的护山、御水、修城等事,出了很多主意。在知县陈霁学的主持下,他与童宗弼等,承接嘉庆十七年邑令王梦庚主持编纂的未成稿数十册而撰成《新津县志》,给今天的新津人留下了一部宝贵的历史文献。
大江东去,山川依旧,清代新津,早已是旧日城郭。雁过留声,鸿爪雪泥,清代新津读书人的故事,依旧值得久久回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