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世杰:四川总督带来稳定与繁荣

李世杰:四川总督带来稳定与繁荣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世杰调任四川盐驿道后,两任四川总督,任职期间,他严明法纪,勤政清廉,励精图治,体恤民情,让饱受数十年战乱之苦的四川逐渐安定下来,也使得成都恢复了往日旧貌。重修成都,遍种芙蓉明末清初战乱频发,清初张献忠兵败成都后焚毁城池,成都城坊遭受严重破坏。李世杰与四川、与芙蓉花的渊源却是无法割舍的,残存的成都城墙和盛开的芙蓉花,永远铭记着他对四川的贡献。

李世杰:四川总督带来稳定与繁荣

文/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李世杰,字汗三,号云岩,贵州省黔西县人,初为小吏,后官拜兵部尚书,为官五十余年,以克己奉公、清正廉洁著称。李世杰调任四川盐驿道后,两任四川总督,任职期间,他严明法纪,勤政清廉,励精图治,体恤民情,让饱受数十年战乱之苦的四川逐渐安定下来,也使得成都恢复了往日旧貌。在任期间,李世杰“命有司于内外城隅遍种芙蓉”,力图重现昔日成都芙蓉花开“四十里锦绣”的壮丽景象。

运送粮饷,保证军需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小金川(今四川省金川县、小金县一带)再生战乱,清政府随即派兵平乱。时值李世杰始任四川盐驿道,就被援职四川按察使兼行巡抚职,总理清军征剿大小金川南路军的粮饷。从成都运粮饷到打箭炉(今四川省康定市),须翻越天险二郎山,穿行沿大渡河开凿的险峻山道,行程远且山路崎岖难行,危机四伏。接此重任后,李世杰“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立即筹措军饷运往打箭炉,维持军需供应。

李世杰雕像

《成都城种芙蓉碑记》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军将领温福在大金川之东木果木兵败身亡,军队大溃,军中有饷银数十万两无人看护押运。李世杰遂下令“委于贼,宁散于民”,将饷银分散给随军的商人,一起退往打箭炉,然后秘密通知打箭炉守城官吏,见到携饷银入关者便督促其归还饷银,同时给予五两银子作为运饷的酬劳。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所有的饷银都得以保全。

此后,为缓解从成都运输粮饷的困难,李世杰在打箭炉同知和明正土司的支持和帮助下,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活跃市场,激励客商到川中一带运送粮食及日常生活必需品到打箭炉销售

重修成都,遍种芙蓉(www.xing528.com)

明末清初战乱频发,清初张献忠兵败成都后焚毁城池,成都城坊遭受严重破坏。于是清政府从康熙年间便开始着手沿明代旧基,重建官衙和街坊,力图在保存成都原貌的基础上又能有所创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四川布政使榕巢下令“通城修砌街道,清理沟渠,不使积水”。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四川总督福康安以及他的继任者李世杰在大规模重修城垣的同时,对城市街坊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全面建设。乾隆五十年(1785年),李世杰对万里桥进行补修,将其由之前的廊桥改建为七孔石拱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李世杰补修洪济桥,同时改桥名为“九眼桥”。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街坊建设完工后,李世杰“命有司于内外城隅遍种芙蓉,且间以桃柳”,力图重现成都昔日芙蓉花开“四十里锦绣”的壮丽景象。雍正《四川通志·城池》记载:“满城城门,东曰迎辉,南曰江桥,西曰清远,北曰大安。门外建有方形瓮城。”李世杰在这四门外的瓮城内各立一通石碑,并刊刻其撰写的《成都城种芙蓉碑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瓮城被拆毁,石碑也随之不见,但文章内容却保存了下来。

考《成都记》,孟蜀时,于成都城遍种芙蓉,至秋花开,四十里如锦绣,因名锦城。自孟蜀至今,几千百年,城之建置不一,而芙蓉亦芟殆尽,盖名存而实亡者,久矣。今上御极之四十八年,允前督福公(福公即福康安)之请,即成都城旧址而更新之,工未集,适公召为兵部尚书。余承其乏,乃督工员经营朝夕,阅二年而蒇事。方欲恢复锦城之旧观,旋奉命量移注江南,亦不果就。又二年余复来制斯土,遂命有司于内外城隅,遍种芙蓉,且间以桃柳,用毕斯役焉。

夫国家体国经野,缮隍浚池,以为仓库人民之卫,凡所以维持而保护之者,不厌其详;而况是城工费之繁,用币且数十余万,莅斯土者,睹此言言仡仡,宜何如慎封守、捍牧圉,以副圣天子奠定金汤之意!

然则芙蓉桃柳之种,虽若循乎其名,而衡以十年树木之计,则此时弱质柔条,敷荣竞秀,异日葱葱郁郁,蔚为茂林,匪惟春秋佳日,望若画图,而风雨之飘摇,冰霜之剥蚀,举斯城之所不能自庇者,得此千章围绕,如屏如藩,则斯城全川之保障,而芙蓉桃柳又斯城之保障也乎?是为记。乾隆五十四年五月立。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李世杰病逝于家中,一代良臣与世长辞。李世杰与四川、与芙蓉花的渊源却是无法割舍的,残存的成都城墙和盛开的芙蓉花,永远铭记着他对四川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