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宋军改州,永安史话:蜀韵纪事第二辑

北宋军改州,永安史话:蜀韵纪事第二辑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宋朝廷无力平息动乱,于1076年将石泉县由茂州改隶绵州,堵塞茂州到石泉的道路,后退一步确保川西北平原的安全。赵顺在今永安精心部署针对羌人的防线,却未能阻挡蒙古军南下的步伐。1258年,蒙古军大举入川,这位石泉末任知军在今永安投降了蒙古军。石泉军于1117年设立,至1264年升级为安州,共存在140多年,其治地设在今禹里的时间长达130多年,设在今永安将近10年。明王朝建立后,于1374年将安州降为安县,其治地也随之从今永安迁至今安昌。

北宋军改州,永安史话:蜀韵纪事第二辑

文/方志绵阳

这段历史来源于一场暴动。

1075年,茂州知州范百常应居民的请求修筑城墙,引起城外羌民不满,进而发展成为一场围攻茂州的动乱。北宋朝廷无力平息动乱,于1076年将石泉县由茂州改隶绵州,堵塞茂州到石泉的道路,后退一步确保川西北平原的安全。

辕门坝通往大山的公路(李华 摄)

石泉南街(叶建聪 摄)

石泉县改由绵州管辖41年后,茂州再次出现动乱。据《宋史》记载,1117年,凃州、静州、韭州等地羌人攻打茂州,杀掠千余人。成都知府周焘派遣张永铎等前去平定,诸将胆怯畏惧,不敢进兵,皆被撤职查办。此后,中军将种友直率兵经由石泉向茂州土门方向进军。官军在今北川县墩上以西打败了都禄、板舍等部落,酋长旺烈等人到茂州投降。和对待北方的辽、金政权一样,宋王朝采用封官赐物的方式笼络少数民族,以求得平安。种友直虽打了胜仗,但朝廷却不仅给投降的旺烈等人授予官职,还每月赐给茶叶、丝绸等物,以图缓和矛盾。此后,旺烈等人更加骄横,茂州实际上已经失去控制。

石泉介于绵州和茂州之间,处于“番汉之冲”,其地位极其重要,一旦失守,安、绵地区便不得安宁。是时,朝廷乃令镇守成都的泸南安抚使孙羲叟节制绵州和茂州的官军,负责这一带的防务。此时担任石泉知县的德阳人张上行,被后世誉为“石泉名宦”,是一位很有政治头脑的官员。为保障石泉的安全,张上行向孙羲叟提出修筑城堡加强防御,再把石泉县升级为石泉军。

按照张上行所说,石泉县要防御的是吐蕃。张上行担任石泉知县期间,并没有吐蕃经石泉南下侵扰的记载。他将吐蕃这个更强大的对手作为假想敌,可能是为了引起上司的高度重视。联系到《宋史》上有石泉少数民族反叛的记载,可以推断当时直接威胁石泉及安、绵一带的主要是北川关内地区的羌人。

孙羲叟认为张上行的建议很有道理,随即上奏朝廷。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于1117年设置了石泉军。石泉军和石泉县的治地都设在现在的禹里。

宋代的“军”,是介于“州”和“县”之间的行政建制,比州小,比县大,大都设在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地方。“军”的行政长官叫知军,一般由武官担任,同时负责指挥辖区内驻防的官军。石泉军管辖石泉、龙安和神泉三个县。石泉县城在今北川县禹里,龙安县城在今北川县永安,神泉县城在今安州区塔水。石泉军的管辖区,大致包括今北川县关内地区和安州区境域。

从军事防御角度看,石泉军除辖石泉县之外,还管辖原安县一带,便于在石泉至内地的通道上统一组织部署军事力量,对于巩固石泉防线起到重要的作用。石泉知军多由武官担任,也有利于军事防御。当时石泉军最重要的防御措施是“设兵守冲要”,即在石泉境内的重要关隘设兵守卫。负责守御的,主要是石泉的地方武装。宋代,政府的军事力量除了称为禁军和厢军的正规军之外,还有民团式的地方武装。《石泉县志》记载:1116年,负责绵州和茂州一带防务的泸南安抚使孙羲叟上奏朝廷(原文意译):(www.xing528.com)

边民不按法律规定,私下购买夷人的田地,官府依法将其全部拘禁,并招募当地土人子弟2400多人,命令他们自行把守家园。皇上同意了这些做法。

这段记载说明,在设置石泉军之前一年,石泉就有自守其土的地方武装。他们所守卫的,主要是石泉县衙所在地和交通要道。这些被称为土军的武装人员平时各就其业,战时召集为兵,和正规军一道参与防御和作战,既节省了军费开支,又加强了地方的治安和防务。

除了加强日常防守,当局还采纳了石泉知县张上行的另一条建议:调集军队集中征剿,以平定羌人的“反叛”。《宋史》就有关于北宋末年“石泉蛮叛”,朝廷调集恩施黔江土军进行镇压的记载。

恩施、黔江一带的少数民族子弟精明剽悍,使用木弩药箭,战斗敏捷。朝廷曾经将他们组织成忠义胜军,成为一支平定民族地区骚乱的劲旅。此后,“石泉蛮叛”,忠义胜军即被派去石泉参与平叛,结果“大破番夷”,边境一带安宁无事,蜀地受益。

石泉军建立后10年,北宋就灭亡了。南宋时期,在历任官员的努力下,石泉军所辖范围基本保持了百年安宁。到了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大举南下,民族矛盾再次激化,羌人的活动再度频繁起来,以致连石泉军治也屡屡遭受袭击而难以保全。旧志载:1238年,“罹遭战祸”,石泉军治被羌人全部烧毁;1255年,石泉军的治地被迫迁往龙安(今永安)。

1256年,“番焰再炽”,石泉刚刚恢复的官廨民舍又被焚为灰烬,新任知军赵顺上任时,位于今禹里的原石泉军衙门(办事处)只剩下草房四间。好在此时的石泉军治地已经迁至今永安。赵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把防御的重点放在了大山以外。他在石泉军的新治地永安附近设置了官军的大本营,取名为三盘寨。三盘寨的具体位置就在离今永安不远的辕门坝。

当此之时,蒙古军大举南下,四川即将沦陷,这位知军还在顽强地把守石泉这块阵地,可算是忠于职守的官员了。赵顺在今永安精心部署针对羌人的防线,却未能阻挡蒙古军南下的步伐。1258年,蒙古军大举入川,这位石泉末任知军在今永安投降了蒙古军。

1264年,蒙古统治者将石泉军升级为安州。石泉军于1117年设立,至1264年升级为安州,共存在140多年,其治地设在今禹里的时间长达130多年,设在今永安将近10年。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代,历任石泉知军的苦心经营,对维护北川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元代,统治者推行较为和缓的民族政策,安州辖区(包括石泉县)局势平静。在延续百余年后,安州这一行政建制也走向了终结。明王朝建立后,于1374年将安州降为安县,其治地也随之从今永安迁至今安昌。安州存续的时间共110年(1264—1374年),其治地一直设在今永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