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乐山大佛原名凌云寺灵山大像,易名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原名凌云寺灵山大像,易名乐山大佛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确指出当时大佛名称为“凌云寺灵山大像”。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处于青衣江、岷江交汇处,此处恰好也与鳖灵有密切关系。因此,凌云寺僧因凌云山正在开凿大佛,借此与佛有关的山称灵山。以乐山佛教发展状况度之,非凌云山莫属。这是因为乐山在南宋以至清末,为嘉定府治或嘉定州治,故以之名大佛。约略同时,大佛又开始名为“乐山大佛”,这当然是以新的行政区名“乐山”来命名的。

乐山大佛原名凌云寺灵山大像,易名乐山大佛

文/唐长寿

乐山大佛”是今人对大佛的称呼,实际上,大佛最早的名称并不是这样。最早的名称产生于大佛尚未完工的唐贞元十五年(799年)之前。清嘉庆《乐山县志·金石》载:“唐敕放生碑,县东凌云山足。碑久亡。明人重立石,亦多泐。记其存者云:凌云寺灵山大像前(下泐)敕禁断采捕(下泐)贞元十五年九月□日”。明确指出当时大佛名称为“凌云寺灵山大像”。

乐山大佛

凌云寺创自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王渔洋《蜀道驿程记》),到唐贞元年间(785—805年),大佛名称中含“凌云寺”之名当属自然。又称“灵山”,应是因凌云山在当时被称为“灵山”之故。那么,凌云山为什么叫灵山呢?这有两种可能。

一是与蜀王开明氏鳖灵有关。《太平寰宇记》卷86载:“仙穴山在(阆中)县东北十里。”《周地图记》载:“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帝登此,因名灵山。”《舆地纪胜》卷185载:“灵山,一名仙穴,在阆中之东十余里宋江上,有古丛帝开明氏鳖灵庙存焉。”均证明阆中县灵山是因鳖灵得名。

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处于青衣江、岷江交汇处,此处恰好也与鳖灵有密切关系。《水经注·江水》卷33载,南安(今乐山市中区)“县治青衣江会,襟带二水矣。即蜀王开明故治也”。而“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蜀王本纪》)。说明鳖灵在乐山定居过一段时间。因此,凌云山极可能与阆中的仙穴山一样,因鳖灵登临或建过鳖灵庙的缘故而被称为“灵山”,并一直沿用到唐代。

二是因佛家之说而得名。凌云山,因青衣江在唐以前名为青衣山。宋代范成大《吴船录》载:“渡江游凌云,在城对岸,山不甚高,绵延有山顶,故又名九顶,旧名青衣山。”记载颇明。但随着开元年间凌云寺的创建,山上僧徒日众,佛教盛况空前,很可能以佛经中的山名来称呼凌云山。与佛有关的名山,则是众所周知的“灵鹫山”,梵名耆者崛,简称“灵山”。《五灯会元·释迦牟尼佛》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灵山为释迦牟尼佛居住的说法地。因此,凌云寺僧因凌云山正在开凿大佛,借此与佛有关的山称灵山。

乐山大佛

凌云寺(www.xing528.com)

此外,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条下载:“灵鹫山碑,唐正(贞)元中,僧乾光为其师道真令徐宇彝撰碑,而碑刻于长庆中。”嘉庆《四川通志·金石录》记载“灵鹫山碑”于嘉定府乐山县下,说明乐山在唐代有山名“灵鹫山”。以乐山佛教发展状况度之,非凌云山莫属。

总之,不管凌云山因何称为“灵山”,大佛最初称为“凌云寺灵山大像”应是确凿的。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韦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在文中称大佛为“凌云寺大弥勒佛石像”。看来,大佛已定名为“凌云寺大弥勒佛像”了。

到宋代,大佛又称为“凌云大像”。陆游作礼佛诗,题作《谒凌云大像》,说得十分明确。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46载:“佛耳泉,在凌云大像耳后。”也使用了这一名称。

到明代,大佛又改称为“凌云大佛”,再不用“大像”之称。明万历《嘉定州志》载孙征兰一副对联,题作“凌云大佛顶”,是很好的证明。到民国时期,这一名称继续在使用。金天翮作《乌尤》诗道:“凌云大佛历劫坐,坡谷遗踪在苍石。”是一例证。这一名称至今仍存,但已很少有人采用。

约在20世纪30年代起,大佛又称为“嘉定大佛”或“嘉定镇江佛”。这是因为乐山在南宋以至清末,为嘉定府治或嘉定州治,故以之名大佛。这是首次以行政区名来称呼大佛,或许说明大佛的知名度有了较大提高。

美国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所摄照片名为“嘉定大佛像”,1940年李可染的写生画也名为“嘉定大佛”。直至新中国建立后的1956年8月16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定名为“凌云寺摩崖造像”的同时,也注明“即嘉定大佛”。约略同时,大佛又开始名为“乐山大佛”,这当然是以新的行政区名“乐山”来命名的。这一名称出现以后,沿用至今,尚无更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