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勋禾
《山海经·大荒西经》曾记载了一座仙山,就在古蜀国望丛二帝的都城郫的东南方向。书中称远古时候曾有10个神巫(部落酋长),在这座山上采集长生不老之药,这就是龙泉山脉金堂段的“三学山”。
仙贤云集
传说,周穆时期,蜀人李八百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曾3次来龙桥峰下炼丹修道。李八百在此通过不懈探索与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炼成九鼎金丹,留下“丹成试之,抹拍石上,顽石化玉”的奇迹,由此“三学山”有了“仙境”美名。
这座生长着“不死之药”的仙山,帮助李八百完成了修炼成仙的壮举。李八百在这里首开学道之风,既留下了丹灶石室、八音洞和李阳冰为他题写的“龟鹤齐寿”的仙迹,也留下了“栖贤山”的别称。他的女弟子李真多继承师业,又在这里取水炼丹,增添了“仙女井”和“星楠”的仙迹。此后学道学佛的,接踵而至,让三学山名扬四海。
到东汉汉安元年(142年)的壬午上元日,时已高寿的天师道教主张道陵,来这里踏访选址,终于在山上建成“昌利山治”(今鸿都观),在山下建立“真多治”(曾经又叫龙王庙)。张道陵所建二十四治已分布数省,这里竟占了两治。
据《新都县志》(汉时曾辖制金堂县)记载,东汉汉桓帝时,原在朝中做官、后又辞官隐去的王方平,在丰都平都山升天成仙后,竟也看中这里,常采药于县之真多山(三学山)。数代修道者为得“道”,在此山留下了许多仙迹,使这里名声大振光彩照人,为“仙境”锦上添花。
镇山之宝
不独道教看重此山,紧接着,释、儒两家也接踵而至。据《宋僧碑记》载:“金堂释氏起自六朝,有迦叶如来者,亦称欢喜王菩萨,住锡金堂山三学峰,为金堂释氏足迹之开家。”现在三学山开照寺后坡,就有一尊高达17米、通体大放金光的迦叶如来坐像。先有隋智炫法师在山腰修建中寺“广济寺”,又有宋高僧释鉴源来此山讲《华严经》。
重要的文物背后,总有不同凡响的经历。在上寺法海寺内,有座全国佛教寺庙中唯一的奇特建筑——“支提石塔”,也名“八万四千塔”“释尊无量宝塔”。清嘉庆《四川通志·金石》上称:“唐节度使段文昌立”。
此塔历经宋、元两朝数百年风雨,曾经损毁严重,直到明朝蜀王朱椿治理四川,因念及开创基业的父皇朱元璋,早年结缘佛教,有段佛门经历,为讨朱元璋欢心,他不但捐资恢复“支提石塔”,还亲自督工完成。在竣工碑记中,有外籍僧人写道:“然则贤王之为是塔也,盖以如幻三昧,示现有为,广作佛事,利济群品……”
法海寺
开照寺
三学山
支提石塔(www.xing528.com)
他称蜀王朱椿为贤王,赞扬他以佛法展示自己的有为,感慨其广做善事、利济众生。文中阐述了建塔原因与建筑形制要求,最后落款为:“大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闰五月乙酉,僧录司左善世大右奉教撰,日本沙门东升奉教书并篆额。”这位来到东土的日本僧人,学到了中国佛法,结下了跨越国籍的友谊。
“支提石塔”,奇于集群布局,独特而又紧凑,六层台阶层层上缩,每层均为八角形,正中高耸一座大型八角石塔,内藏法华经一卷。底层须弥座,有念珠似的花边着于台基;二层须弥座,拦腰环绕着精美的草花雕饰;上接一小段平整八棱,以微锥形上收,再上是次第相间的七层塔檐;再上是莲花宝顶独居高位,与低处小塔群形成呼应,呈众星拱月状。“支提石塔”的建筑风格,来自古印度孔雀王朝,人们一睹呼奇,称它为镇山之宝。
“仙境”扬名
道教、佛家融入后,儒家文化也以入世的姿态补充进来。最出彩的一首诗,为唐明皇入蜀避安史之乱时在此所写:
拔地山峦秀,排空殿阁斜。
云供数州雨,树献九天花。
夜月摩峰顶,秋钟彻海涯。
长松拂星汉,一一是仙槎。
此外,这里还留下历代名人如王勃、李商隐、王雍、薛能、杜光庭、前蜀徐太后、花蕊夫人、杨慎、岳钟琪等不少名妃、文人、武将的诗作。他们或借此怀古,或感叹兴亡,或展示志向,或追求仙道生活,都是至情至性有感而发,为三学山增添了瑰丽的文化色彩。
目前,三学山的法海寺(上寺),经修补扩建,已是一个清幽的好去处,说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恰如其分。此地还新辟“唐明皇观景台”,是首选的参观之处。原来的普济寺(中寺)还待恢复,而广济寺(下寺)已殿宇一新,正在重塑金身,来日即可接待游客。
开照寺交通便利且规模宏大,吸引游客最多。进该寺的山门前,梯步边有完好的明代“永乐经幢”。寺内石刻有弘一法师书法、楹联,兼配丰子恺100罗汉图的艺术长廊;有高近17米、肃穆宁静的迦叶如来座像;还有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铸造的大铁钟,这些都是颇有看点的去处。每临传统节日,来此登山的人和沿路朝山者络绎不绝,使得这里香火旺盛。
当今人们追求健康,希望回归自然,不免让人想起巴蜀文化“巴人尚鬼,蜀人重仙”之特色。而金堂的“三学山”,就恰好充满着仙风道骨的历史和摇曳生辉的典故。难怪文化学者流沙河在他诗中,对故乡山水赞美有加:
江上漂来打鱼,白鸥点点,家住这里,也就成了神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