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技术的普及和信息社会的成形,社会经济体系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一方面社会整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分化不断加剧,不同利益团体的社会环境和质量也随之发生变化,自20世纪后期开始,有关社会团结与协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生活质量等问题的探讨在城市规划中成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全球城市的居民至少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即掌握了先进技术和服务技能的全球化进程的参与者和被排斥在全球化进程之外的人群,他们的生活境遇在就业结构、收入结构、社会结构、社区结构、社会参与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时也反映在他们对城市的不同认识和不同要求。由此而引发,并在对社会多元化认识的基础上,许多学者探讨了城市中不同的人群在经济上、社会上和空间上的利益诉求以及他们对城市规划也存在不同的关注点,因此,当代城市规划就必须充分地面对这样的需求,同时要很好地处理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见表2-15、表2-16)。
表2-15 不同社会群体对城市需求差异性分析
续表2-15
资料来源:《确立“世界城市”目标,开拓“创新城市”路径》课题组.建设世界城市——对上海新一轮发展的思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50.
表2-16 不同人群对城市规划的关注点
资料来源:《确立“世界城市”目标,开拓“创新城市”路径》课题组.建设世界城市——对上海新一轮发展的思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51.
2.“市民社会”和“城市治理”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下,用卡斯泰尔的概念来说,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流的作用,与本地性的活动之间的关联程度不断脱钩,普遍的流的空间支配着场所的空间。此外,流的运行是由全球经济的逻辑所决定的,但城市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本地的场所空间所决定的,因此城市的发展也就需要既能适应全球经济的需要,又能解决好本地化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以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场所营造”成为完善社会协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并逐步转变为城市设计的核心,而以“市民社会”和“城市治理”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则成为其基本的保障,并直接规定了城市规划在城市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市民社会”和“城市治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1)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在西方社会思想中强调的是在市场的经济力量和国家的强权力量之外,社会民众共同形成的一种自治性质的力量,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社会整体发展的方向。
(2)城市治理。
“城市治理”的理论与思想的实质就是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三种力量作用,从而建立有效提高公民普遍福利及提升国家生产力、竞争力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创新。
“治理”的概念: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发表的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作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①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②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③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④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治理理论倡导发展多元化的、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分权与参与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重视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这就是说,在市民社会中,政府不再是实施社会管理功能的唯一权力核心,而是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公民自组织等第三部门以及私营机构将与政府一起共同承担起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
“治理”体系的基本要素:①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②透明性,指政治信息的公开性。③责任性,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公共管理中,它特别地指与某一特定职位或机构相连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④法治,法治的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的直接目标是规范公民的行为,管理社会事务,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但其最终目标在于保护公民的自由、平等及其他基本政治权利。⑤回应,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⑥有效,指管理的效率,一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将治理看作是一种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相互作用存在于组成社会的各个方面。
克鲁姆霍尔兹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回顾了70年代后公平规划实施的状况,提出以社会公平为目的的城市规划在推进过程中需要注意和不断改进的内容:①倡导性规划和公平规划是社会弱势群体表示自己意愿的重要途径,从而也是解决城市危机的一种方法。②规划师要抓住各种提出动议的机会并明确他们与城市和市民的真正需求相关的角色,从而将有关议程引领到对公平目的的实现上。③实现公平规划,采纳一个清晰界定的目标是必要的步骤。缺乏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规划师就很难来回答怎样更好配置有限的机构资源的问题。④对平等目标的追求要求规划师将注意力集中在决策过程,但这种注意力的集中应该是用明确的、相关的信息,而不是用浮夸的信息来做到的。通常而言,在决策过程中,那些拥有确切信息并知道他们能达到的结果的人,相对于其他参与者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规划师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信息和知识才不会受制于政治和商业领袖,才能引领这些人走向更为公平的目标。⑤规划师必须成为具体行动的长期参与者,才有可能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⑥规划师既要很好地为规划委员会服务并接受其领导,但又不限于规划委员会对规划工作的限定,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规划问题的讨论。⑦使用者导向的、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规划可以将公平目标和公平规划发扬光大。⑧尽管规划机构是引起社会改革的较弱的平台,但通过改变方向以达到公平是完全可能的,规划师的工作将对这种改变作出贡献。(www.xing528.com)
3.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原因
在对城市生活质量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提出,在信息时代中,城市社区的空间区位已不是关键的因素,相反,城市居民的心理归属则突显其重要性,而且也决定了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由此决定了社区发展的方向和结果。因此,城市社区的归属感对于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社区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原因如下。
(1)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
尽管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满足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区归属感是居民对社区的心理感受,而社区满足感是指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的评估。但社区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区成员的心理归属感。
(2)居民的社区认同程度。
即居民越是喜爱和依恋某个社区,他们就越愿意把自己看成是该社区的成员、就越愿意让社区生活成为自己生活的组成部分。
(3)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
城市居民在社区里的同事、朋友和亲戚越多,其社区归属感也就越强。
(4)居民在社区内的居住年限。
一般说来,居民在社区内的居住年限越长,其社会关系就越为广泛和深厚,因而其社区归属感就越强。
(5)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
社区活动可以分为正式活动和非正式活动两类。正式活动直接涉及社区的发展和开发,比如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福利事业就是一种在城市社区中比较常见的正式活动。非正式活动包括社区内一般的交往和消遣活动。社区开发等正式的社区活动往往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而城市居民对社区非正式活动的参与则有助于增加他们对社区生活的体验和对社区的了解,因而无论社区活动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只要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就有助于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6)其他原因。
社区成员对个人生活的满意程度、社区成员是否在本社区内工作,以及本社区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等因素对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历年真题
影响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因素是( )。[2019-15]、[2018-16]
A.社区居民收入差别 B.社区内的购物、娱乐设施配置
C.社区内的教育、医疗设施配置水平 D.居民对社区社会环境的满意度
【答案】 D
【解析】 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②居民的社区认同程度;③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④居民在社区内的居住年限;⑤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