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流计数法在疲劳寿命计算等工程领域运用非常广泛,亦名“塔顶法”,是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M.Matsuiski和T.Endo 在考虑材料应力-应变过程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材料疲劳损伤的必要条件是存在塑性,且塑性性质表现为应力-应变的迟滞回线。雨流计数法主要的优点是在计数原则上有一定的力学基础,主要功能是把实测载荷历程简化为若干个载荷循环,供疲劳寿命估算和编制疲劳试验载荷谱使用。它以双参数法为基础,考虑了动强度(幅值)和静强度(均值)两个变量,符合疲劳载荷本身固有的特性;把载荷-时间历程数据记录旋转90°,时间坐标轴竖直向下,数据记录犹如一系列屋面,雨水顺着屋面下流,故称为雨流计数法,其原理是取一竖直向下的坐标表示时间,水平横坐标表示载荷,如图2-3所示[108]。
图2-3 雨流计数原理简图(www.xing528.com)
在图2-3中,第一个雨流从1点流至2点,竖直下滴到3与4点幅值间的2′点,然后流到4点,最后停于比1点更负的峰值5的对应处,得出一个从1到4的半循环;第二个雨流从峰值2点流经3点,停于4点的对面,因为4点是比开始的2点具有更正的最大值,得出一个半循环2-3;第三个雨流从3点流至2′点,因为遇到由2点滴下的雨流,所以终止于2′点,得出半循环3-2′;这样3-2和2-3就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应力-应变回路环,它们形成一个完全的循环2′-3-2。第四个雨流从峰值4流经5点,竖直下滴到6和7之间的5′点,继续往下流,再从7点竖直下滴到峰值10的对面,因为10点比4点具有更正的最大值,得出半循环4-5-7。第五个雨流从5点流至6点,竖直下滴,终止于7点的对面,因为7点比5点具有更负的极小值,取出半循环5-6;第六个雨流从6点开始,因为遇到由5点滴下的雨滴,所以流到5′点终止;半循环6-5与5-6配成一个完全循环5′-6-5。第七个雨流从7点流至8点,下落到9-10线上的8′点,然后到最后的峰值10,取出半循环7-8-10;第八个雨流从8点流至9点下降到10点的对面终止,因为10点比8点具有更正的最大值,取出半循环8-9;最后一个雨流从9点流至于8′,因遇到由8点下滴的雨流,所以终止于8′点,取出半循环9-8′,把两个半循环8-9和9-8′配对,组成一个完全的循环8-9-8′。这样,图2-3所示的载荷-时间记录包括三个完全循环2′-3-2,5-6-5′,8-9-8′和三个半循环1-2-4,4-5-7,7-8-10。
雨流计数理论是一种随机数据统计方法,广泛应用于疲劳寿命计算分析。它能使应力-时间交变信号的每一部分都参与计数,将这种载荷统计分析与材料的S-N(应力-寿命)曲线结合起来,在Miner线性累积损伤疲劳法则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疲劳损伤计算,该知识点主要用于动应力对齿轮箱箱体的疲劳损伤评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