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成设计基础-平面、色彩、立体构成概念简介

构成设计基础-平面、色彩、立体构成概念简介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将构成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通常人们把其简称为三大构成。色彩构成是指将两种以上的色彩,根据设计目的,按照形式美法则组合搭配而成,产生美的色彩特征及色彩关系,即色彩构成。

(一)构成的起源发展

1.源于20世纪初抽象美术的“构成主义”

“构成”一词源于20世纪初的构成主义艺术流派,1922年阿列克塞·甘(Alekgei G)曾撰写过《构成主义》一书,系统地阐述了构成主义思想体系。

2.包豪斯对构成的发展

现代的构成设计课程源于包豪斯教学体系,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作为设计构成的摇篮,开创了构成的新纪元。这是一所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的奠基人是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早期的一批基础课教师有俄罗斯的康定斯基(Wassil Kandinsky)、瑞士的克里(Klee)、美国的费宁格(Lyone Feininger)等云集在该校,他们创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既熟悉传统工艺又了解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设计规律的专业人才,为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基础。

包豪斯最初开设的基础课程是由几个教员共同分担的,要求教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构成规律及构成方法,但是具体的课程则由教员自己安排,每个教员的教授方法不同,教授特点各异。具体内容包括对形态、色彩、材料、肌理的深入理解和体验,对平面与立体形式的探讨和理解,同时运用拼接不同材料等方式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对自然要素的深入观察与分析,找出视觉形态要素的构成特点及规律,进行大胆的意象改造,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包豪斯基础课程的创建为现代艺术教育奠定了基础,现今各大艺术院校将三大构成设定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科技进步和艺术繁荣,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开始被广泛推行,三大构成自此引入中国。

3.构成在中国起源

构成课程引入我国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设计教育得到迅猛发展,构成设计进入中国艺术教育界后被称为“三大构成”。

(二)构成的概念

构成从字面意思理解,“构”有构成、组合、构思、构图之意,“成”则有完成、成果、成就等意。构成是一种造型活动,其含义是几个相同或不同的元素或形态单元(包括不同的形态材料)按照一定美的视觉规律编排或组合,重新组成一个形态或者单元,并赋予视觉感受上的新形象叫作构成。

我们将构成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通常人们把其简称为三大构成。

平面构成是指在二维空间中,把相同或者不同的基本形态或单元,按一定的形式美法则组合,形成新的图案并能传递美的形象。(www.xing528.com)

色彩构成是指将两种以上的色彩,根据设计目的,按照形式美法则组合搭配而成,产生美的色彩特征及色彩关系,即色彩构成。

立体构成是指在现实的三维空间中,由多个事物,依据各自的形态,以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通过这种艺术的创造,从而形成新的空间形态。

(三)构成要素分类

平面构成是一种形式过程,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主要分两大类:形象要素与形态要素。这两类要素可以互相结合,相互作用,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形象的构成要素(如图1-1-1-1)主要包括有机元素、无机元素和偶然元素;形态要素主要包括自然元素或者抽象的点、线、面元素。

图1-1-1-1 构成元素分类

(四)构成的目的

学习构成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设计思维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的一:了解构成的概念,掌握构成具备的条件,对自然物象细微观察,深入了解,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这是设计者首要任务。

目的二:培养设计思维及丰富的想象力,并不是单一的艺术学,还涉及更广的知识,如历史、文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

目的三:为今后的专业设计打好坚实的造型基础,掌握构成技法,训练构成技巧,探索技术与艺术一体化的表现,提升造型的综合能力。

目的四:通过实践任务来培养学生心、手、脑的结合能力,使设计者有更加敏锐的感觉和构思判断能力。除此之外,引导学生打破传统思维观念,向抽象思维发展,具备创新意识。学习平面构成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培养一种创造观念、一种设计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