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成立武宣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科技干部、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等的管理工作。
1980年8月至1983年,武宣在农业、工程、卫生等自然科学系列评定技术职称。1978年,公社农科站、大队农科队,生产队农科组发展到1353个,人员5368人。
至1990年底,县科技情报所与县外871个科技情报部门、单位进行情报信息交流;厂矿企业和大队(村)、生产队(屯)的情报员集体加入柳州地区情报学会,形成纵成线、横成片的科技情报网络。
1978年至1980年,全县着重推广普及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麦—稻—稻”三熟制先进栽培方式、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12项农业增产技术。全县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仅1978年上半年,全县杂交稻制种1600多亩,种杂交稻2500亩。
1981年起,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先后建立“五站一校一会”,即农技站、畜牧兽医技术站、农机站、甘蔗站、林果站,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和乡镇科技协会。1983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虽比1980年减少17.1%,但总产量却达10968万公斤,比1980年增长8.6%,创历史最高水平;平均亩产279公斤,比1980年增长9.2%。
1988年,全县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员13016人,建立科技示范户270户。这年起,县科协组织开展创建“科普文明村”活动。当年东乡乡古立村民委和通挽乡分岭村公所获自治区科协授予“科普文明村”称号。
1989年,全县实施13万亩粮食综合技术开发。参加项目开发的各级领导干部113人,技术人员75人,农科员142人。项目覆盖13个乡镇91个村民委和16329户农户,投入资金26万元。1990年,全县粮食高产综合技术开发面积增至14.89万亩。当年,全县粮食总产1.3023亿公斤,比历史最高产年1983年增加964.5万公斤,武宣因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www.xing528.com)
1990年以来,武宣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组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展科普宣传、“八桂先锋行”、科技下乡活动,完成三农科技信息网建设,抓好科技项目申报、实施及管理工作,引进高校科研成果,培植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996年,武宣县推行水稻科学节水灌溉21万亩,年均亩产908.4公斤,比普通灌溉年均亩产811.6公斤增产96.8公斤。全年科学灌溉总增产粮食2032.8万公斤,总节水量1644.3万立方米。此技术通过国家科委、水利部的检查验收,武宣县被国家水利部列为“九五”期间全国建设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之一。
2004年11月5日,武宣县农业标准化“奶牛标准示范区”项目通过国家级验收。
2008年,武宣县耕地总面积3.5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3.82万公顷,有林面积5.82万公顷。武宣县拥有优质谷28万亩,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甘蔗25万亩,是国家糖料生产基地县;水果16万亩,主要品种有龙眼、牛心柿、巨峰葡萄、大果枇杷等;食用菌73万平方米,是来宾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优质茶叶7000亩,年产优茶叶35万公斤。另外,武宣还是广西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
2011年,武宣县申报的“无公害食品牛心柿生产技术规程”成为首个通过广西地方标准审定的项目。
201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7.23亿元,增长9.3%;粮食总产量达17.15万吨,增长8.6%;推广农作物间套种植30.88万亩;甘蔗新增种植面积5.96万亩,总产量达210万吨,进厂原料蔗达190万吨,均创历史新高;食用菌种植面积达550万平方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