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4日,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把高级社办得更好,县委制定《关于大力开展春耕生产整社运动的意见》,要求粮食生产比上年增产17%,生猪发展要求平均每户达到2.2头。
11月25日,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及地委的指示精神,县委作出今后十年内农业发展的初步规划。要在两年内基本消灭旱灾,大办水利;五年至七年绿化全县,大搞植树造林。粮食生产:1958年平均亩产224公斤,到1967年平均亩产667公斤;粮食收入由1957年每人平均有粮345公斤,到1967年每人平均有粮增加到1097公斤。畜牧业生产:1958年计划养猪24万头,平均每户三头;到1967年发展到75万头,每人平均2头。动员一切力量,组织新的生产高潮,大力开展农、林、牧、水利工作。
1958年4月22日,根据中共中央成都会议精神,县委提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争取社社增产,样样丰收。十年规划一年完成,保证粮食亩产800斤,争取亩产1000斤县。在此思想指导下,工农业生产出现高指标、浮夸风,强迫命令风。“五统一、五集中”在全县范围内漫延。
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全县贯彻执行党的总路线,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民大炼钢铁,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修筑公路,发展各项事业,提出“实现亩产万斤县,人人万斤粮,力争全国第一”。大搞“卫星田,万斤垌的样板,推广高密植的移蔸并块”的经验。
9月,县委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的扩大会议精神,在全县范围内很快形成全民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34个乡划为9个大公社,实行政社合一。集体财产和社员自留地及私人房屋基地、牲畜、林木等统一归公社所有。人民公社作为统一生产、统一分配单位,出现了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全县以村或生产为单位办了1580多个“吃饭不要钱”的公共食堂,按月发工资。
12月上旬,县委对全年粮食高估产。原报全年粮食总产达到38488万公斤,比1957年增产207%,平均每人有粮食972公斤(1957年每人有粮346公斤)。
1958年12月,通挽公社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公社。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了奖状。(www.xing528.com)
1959年5月29日,县委对1958年粮食数字进行最后核定15670万公斤,比1957年增产25%(1957年基数是12500万公斤),取得较好的收成。
1958年,国务院奖给通挽乡“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奖状(武宣县史志办供图)
(二)创办学校
1957年5月29日,县委、县人委颁布关于认真做好全面推行壮文工作指示,并成立壮文推行委员会。随后全县有126个壮族村开展活动,入学9610人。
1958年5月25日,全县创办农业中学40个48个班共1971人;民办小学235所,294班共11249人,扫盲学习人数61900人。到1958年底,全县扫除文盲约10.6万人,设立幼儿园267所;各公社办红专学校1321所,学员68730人,干部红专学校109所学员9904人;卫星大学19所学员3435人,业余高小班596所学员27745人。
12月16日,为了配合工农业、体育、文艺、卫生等事业的迅速发展,促进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提高,县委决定创办马列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文艺学院、军事体育学院,培养大批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和文化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县委决定由孟广平兼任马列学院院长、赵明清兼任工学院院长、高仁忠兼任军体学院院长、张佑文兼任农学院院长、韦可法兼任医学院和文艺学院院长、崔志军专任师范学院院长。
1959年7月,为了满足未成年孩子的入学要求,从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长远利益着想,要求每个公社办一所农业中学。条件较差或较小的公社,可以两个公社合办一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