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仪测图法分为经纬仪配合量角器测量按极坐标法展点、经纬仪测量按直角坐标展点。两种测量的方法一样,计算和展点的方法有所不同。测图原理如图9.17 所示,图中A,B,C 为已知控制点,测量并展绘碎部点1 的操作步骤如下:
图9.17 经纬仪测图法原理
(1)安置仪器 在测站点A 上对中、整平经纬仪,量取仪器高i,记入表格。
(2)定向 盘左位置后视瞄准一个可通视的控制点B 为定向方向(若有多个方向时,最好选择较长的边作为定向方向),并将水平度盘调为0°00′00″(若是用直角坐标法展点最好调成该边的方位角)。若用极坐标法展点则在图纸上用(大头)针将量角器中心固定在测站点A 上,并绘出相应的定向方向线,如图9.18 所示。
(3)测前检查
①角度检查:选择另一个可通视的控制点C 作为检查方向。瞄准C 点,读出水平度盘的读数,即为∠BAC,与图上用量角器量取的∠BAC 及图根控制测量测得的∠BAC 容许差为2′。
②水平距离检查:选择AC(也可选择AB)作为检查的距离,在C 点立标尺,按第(4)~(5)步骤测量并计算AC 的水平距离,与图上量取相应边的水平距离及图根控制测量时测得的相应边的水平距离容许差为图上的0.3 mm。
③高程检查:计算出C 点(或B 点)的高程与图根控制测量计算得的高程之差容许差为1/5等高距。
④若用直角坐标展点,则测量计算C 点的坐标和高程与已知数据比较,坐标容许差为图上的0.3 mm,高程检查同③。
以上检查,超过限差应查明原因并排除,否则不能开始测图。这个检查过程可以检查出图根控制测量计算、坐标格网、展点、实际测量计算的错误,对初学者特别重要。
(4)立尺观测读数 在碎部点上立标尺,用经纬仪的盘左位置瞄准,直接读取视距S[为了直接读取视距,上下转动望远镜,将正像经纬仪的下十字丝或倒像经纬仪的上十字丝对准标尺整分米数分划(如1 m、1.5 m 等),经纬仪上、下丝中的另一十字丝读数减去整分米数分划乘100 即得视距S]、中丝读数v(估读至0.01 m)、水平盘读数v(读至分)和竖盘读数L(读至秒)。
(5)计算 绘图员根据观测数据,先用公式α=90°-L+x(竖盘顺时针刻划,竖盘指标差为x)计算出仪器视线的竖直角α,再按公式D=S cos2α 计算出测站点至碎部点的水平距离D,并根据(9.1)式计算出碎部点的高程。如按直角坐标展点,定向时应采用方位角定向(照准后视点时将水平度盘读数调到测站点至后视点方向的方位角),根据(9.2)和(9.1)式即可计算出碎部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以上计算,若用可编程的工程计算器(如fx-4 800P、fx-5 800P 等)则非常方便。(www.xing528.com)
图9.18 用量角器按极坐标法展点
采用全站仪测量碎部点时,测站至碎部点水平距离、碎部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可直接测出,无须再作计算。
(6)展绘碎部点与绘图
①极坐标法展点:转动测站定向时安置好的量角器,以水平度盘读数β 对准定向方向线,用量角器的直线边量取测站点至碎部点之间经比例尺换算后的图上长度即为碎部点在图上的位置(见图9.18),计算出的碎部点高程注记在点位右侧。
②直角坐标法展点:根据计算出的碎部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将其展绘到图纸上。展点时图上距离取至0.1 mm,若用专门的展点尺展点则较为方便。
③绘图:用相应的符号将地物或地貌绘制在图上。注意碎部点要随测随绘,以免出错。
(7)测后检查 在观测一段时间后或一站观测结束前,观测员应照准定向点进行归零检查,归零差或方位角定向的方位角较差应不大于4′;在不同测站测同一个碎部点的容许偏差为图上0.5 mm;每测站工作结束时应检查地物地貌有无漏测或错测,若出现上述任何一种超限或漏测错测的情况,都应及时纠正。
同法测绘出图中房屋另外两个角点2,3,在图纸上连接1,2,3 点,通过推平行线即可将房屋在图上画出。测站上需观测的碎部点全部测完时即可搬站,直至外业测图工作结束。
若测站上需观测的地形碎部点因通视条件或距离超限而无法观测时,可采用经纬仪量距支导线、经纬仪视距支导线及全站仪光电支导线等方法加密图根点。加密的图根点在使用前应注意检核。
经纬仪测图法一般需要4 个人操作,其分工是:1 人观测,1 人计算,1 人绘图,1 人立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