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户评价是否对项目改进有裨益?

用户评价是否对项目改进有裨益?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看来,好的启发性评论一般来源于非同行,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种文化与氛围。对于一线设计师而言,如果缺少了这种氛围,一味地阐述自我,便失去了评论最本质的互动性。亨特曾经发问,为什么景观设计始终上升不到艺术的层面?这种从艺术、文化、历史等其他视角引发的思考对于景观设计而言是非常有益的,能够促进景观行业对自己的反思。当前国内的教育在景观评论方面也尚待进一步发展。

用户评价是否对项目改进有裨益?

张:评论或多或少会促进我们对某些东西进行深度思考。我很喜欢的一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每次别人对他的文章提点建议时,他心里都会勃然大怒,不过又觉得既然别人有这种想法,说明自己写的肯定多少有点问题,需要做一些调整。但这种调整并不一定是和别人建议的一样,有时候可能会恰恰相反。我对于别人的建议经常有类似的感觉

唐子颖(以下简称为“唐”):不久前我写过一篇有关玖著里项目的文章,写作的起因是一位朋友的留言式评论:张唐景观的项目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可能是迎合了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审美品位。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说法,从而引发了自己对这个项目的反思。

“评论”(criticism)和“评判”(judgement)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西方文化不推崇评判他人,而在我们的文化中,这两个概念时常会被混淆,对于评论中批判性思考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如何辩证地评论一个事物,而不夹带任何主观的评判色彩,不议论事物的好坏,这在我们的教育中是缺失的。在我看来,好的启发性评论一般来源于非同行,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种文化与氛围。对于一线设计师而言,如果缺少了这种氛围,一味地阐述自我,便失去了评论最本质的互动性。(www.xing528.com)

詹姆斯·科纳曾写过一篇文章《亨特的思考:关于高线公园设计的历史、感受和批判》[2]。文中讲的是他的同事约翰·迪克森·亨特(John Dixon Hunt)——一位景观历史老师就科纳的高线公园项目和他进行的讨论。亨特曾经发问,为什么景观设计始终上升不到艺术的层面?纵观世界园林,真正能够引人联想的景观作品少之又少。而为什么文学作品能够激发人的思考?因为文字没有限定的形式来束缚人的想象。为此,亨特提出了三个问题:其一,设计如何不受局限于形式,可以激发人的联想;其二,设计者如何引导受众体会到设计的意图和方向;其三,持续性(the long duration),在景观中自然增长的体验和其意味是否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3]。这种从艺术、文化、历史等其他视角引发的思考对于景观设计而言是非常有益的,能够促进景观行业对自己的反思。真正提笔做设计的人之间反而很少会出现这样的评论,一方面大家彼此理解设计过程中的艰难,往往会因为共同感受而惺惺相惜,另一方面因为学科的相似性往往就会有局限性,不容易产生启发性的观点。

评论应该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当前国内的教育在景观评论方面也尚待进一步发展。在美国的教育中,有一种类似于讨论课的课程(seminar),大家会就某本书或者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并在课程开始时设置讨论规则,例如不使用攻击性语言、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阐述等。从这层意义上讲,学生可从课程中掌握客观、理性的评论方法。其次,这种课程亦能培养学生更宽泛、客观的视角,引导学生从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看待问题。在我们景观专业中,对某位设计师的作品进行综述,包括时代背景、地域特色、作品呈现的解析,是一件浩大的工作,而非评价作品的好坏那么简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