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与人类自身的福祉就如同太极图的阴阳两面,相互矛盾又相补相生。我们需要寻找两者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常常是因时因地而异的。例如在地广人稀的山区,可以很容易建立起大型的自然保护区;而以城市公园的区位,却不可能将人类活动排除在外,相反必须充分考虑人的需求。这不光是基于经济上的考虑,同时也有生态学上的意义。在同样的人口规模和同等活动强度的前提下,人类活动的适度集中,意味着有更多的土地可以被保留下来,令其原始生态得到更好的保护。
城市是人类活动聚居地,大量的城市公园不可能全都为了生态恢复而限制人类行为。若真如此,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便无处可去,这必然会降低人们的生活品质,抑或促使人们去城市郊外活动,从而产生更多的碳足迹。由此,我们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能够将保护生态与充分满足人类活动相结合,以更人性化的方式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原始的人类,衣食住行、生存繁衍,一切都凭着双手双脚,亲力亲为。那是人类与环境合二为一的阶段。后来随着火的发明,取暖、烹饪、照明,既照亮了人类的智慧之光,又让人们渐渐学会了利用大自然的能量造福自身;然后人们从水的流动和下落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水车用来灌溉农田,用来舂米磨面;从风的呼啸声中获得灵感,发明了风轮用来制盐,做起帆来让风的动力代我们划船,不仅如此,继而脑洞大开还发明了风扇车、鼓风机,用人力造出风来筛选谷物、冶炼金属。其中最为经典的例子就是荷兰人民更是将自己的国家变成了风车的国度。在人类生活的进化演变过程中,人力和自然力是并存而且相互配合发展的。
如今水车、风扇机早已成为古董,风车更成为旅游景点的装饰物,因为实际生活不再有它们的用武之地。过去,通过这些机械的运作我们将自然元素的结合其实是一种单向的利用——基于我们需要大自然的力量,而大自然有无穷的能量恩赐我们。现在,电能已经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我们不再需要原始的自然之力,而大自然也已被人类的活动破坏得满目疮痍。鉴于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人力的价值,让人重新参与到生态过程中——以一种新的、更积极的、非破坏性的方式。
景观设计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同样是水,我们可以用电能驱动水泵喷出美丽的水柱,尽情享受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欢愉,也可以怀抱对生态的责任感默默地做好雨洪管理,让雨水渗入地下,打通天然的水循环。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设计出有趣的互动装置,让人们亲自参与到水的净化、雨水的收集过程中。尽管人力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整个过程的贡献是非常微弱的,但是积极地参与可以教育、启智,甚至为将来人与自然相处模式的探索提供启发。
通过智慧,我们得以免受劳苦,却与自然渐行渐远。通过智慧,我们也可以创造机会让人们重新参与、感受、认知生态过程,借此回归自然。重新认识人的价值,让人积极参与生态过程,目的并不在于人的行为本身。因为即使我们再卖力,对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也是有限的,正如托马斯·莱纳所言,自然系统是上亿年自然选择与演替的结果,通过设计来复制一个真正的生态系统的所有动态变化是很值得怀疑的。我们期望借由参与达成的,是重建人与自然的感情,使人们发自内心地爱护自然。(www.xing528.com)
正如前面的章节所述,我们在社区项目中秉持共享的理念,希望借共享空间来促进社区文化的形成,使人们产生具有“拥有感”的主人意识,从而主动地维护他们所生活的家园。在生态问题上,我们之所以倡导参与,也是基于相似的思维方式。今天,生态问题得到全球各个行业空前的重视,各种高端会晤商讨着生态议题,各路媒体宣传着低碳生活,但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很少触及生态,许多人对生态的理解非常粗浅,仍停留在青山绿水的表面印象上。我们希望通过参与式的景观设计,寓教于乐,使大众正确理解生态的原理、过程、意义,从而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与模式。这样的教育意义,甚至比设计对其周边环境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
蔡元培曾在20世纪初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认为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以创造美好环境为目标的景观设计,当属美育教育之一。蔡元培将人的精神力量分为三种:“一曰智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 ”。今天我们若把生态意识和行动视作一种德行,需要一定的意志来推动,那么多数的宣传教化都在试图以智识的普及来达到目的。景观设计当然也可以进行智识教育——可以将生态污水处理的整个过程展示给公众,可以设计漂亮的指示牌来解释雨水管理的整个过程。但我们还可以推进一步,以美好的环境,并以参与和互动来增进人与自然的感情,通过陶养而建立起人们的生态意识。
在人类文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头脑类的地位越来越高,身体却日益被动、僵化。然而我们还没进化到头脑可以独立生存,身体通过直觉、意识所感知到的仍然是最能刻骨铭心的。水、风、日光、四季更替,这些构成大自然的最基本的元素,有着最微妙、最丰富的变化。它们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越来越疏离。我们希望以景观为桥梁,把水的循环、风的流动、光的变化等等以一种有趣的、人可以参与和互动的方式放大并呈现到人们的面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到自然的过程,并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相信,一切尊重都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生态的意识正是在这样的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
当我们将生态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景观设计中时,我们也需要尽可能与公众分享我们的知识和理念,让公众也能了解污水可以经由植物来净化,并向他们展示净化的整个过程;让他们了解到城市建设的哪些部分(比如大面积的地下车库)阻碍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哪些部分(比如城市街道的点状排水)加剧了洪涝灾害,我们建造的花园如何来帮助雨水下渗,从而恢复被混凝土切断的水循环;最终,自然水循环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重要,等等。虽然大部分时候我们接触的项目尺度不大,实事求是地说,即使我们考虑再多的生态关系,使用再多的生态技术,也只是针对这一块小环境,对城市大环境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极其微弱的。只是一方面积少成多,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生态知识和生态意识传递给公众,让景观设计具有更深的教育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