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沃克(Peter Walker)曾专门收藏过极简主义艺术品,而他的一些作品比较明显受到了极简艺术家的影响,能看到艺术作品的影子。早期他的唐纳喷泉(Tanner Fountain)就是受了雕塑家卡尔·安德尔(Carl Andre)在哈特福德(Hartford)的作品《石阵雕塑》(Stone Field Sculpture)的影响(图10),不过彼得·沃克在将艺术家作品变为自己的景观设计时融入了自己对景观的理解——将石头变小,石头之间的距离拉近,变得可以坐、可以靠,两个人面对面坐着可以交流——景观有了功能性,与人有了互动,从而与艺术作品区别开来(图11)。彼得·沃克的另外一件作品《双池》(Twin Pool)可以看出艺术家卡尔·安德尔的作品《铜银河》(Copper Galaxy)的影子。同样,彼得·沃克将它巧妙地“融化”在自己的景观作品中,成为一件景观艺术品。归零地(Ground Zero)项目中两个巨大的水景(图12),或许并没有受到雕塑家迈克尔·黑泽尔(Michael Heizer)作品《北,东,南,西》(North, East, South, West)的直接影响(图13),但巨大的向下的空间给人的感受还是有相似之处。设计师从艺术家的作品中寻求灵感,并将其与景观的功能、材料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人的使用因素以后,就可能成功地将艺术作品转化成景观创作。
景观设计包含艺术的成分,但景观并不是艺术。艺术家会在几十年的创作里持续关注一种材料或者一个概念,对它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而不用关心其功能性,但设计师总体而言还是和社会密切相关,大多设计作品还是和使用者的需求密切相关。场地会变,社会需求也会变,那么,一个设计师的作品的延续性在什么地方呢?或者说,设计师的作品需要有延续性吗?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参观雕塑家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的作品回顾展,让我们意识到一个原先没有想过的问题:设计师应该不断超越自己还是盯着一种东西、一个主题或一种手法不离不弃?中国的文化好像比较倾向于“大而全”,大家佩服和崇拜的人都是超人型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就像艺术家一样,设计师在设计生涯中需要不断地突破,但这种突破并不是简单地为了改变而改变。
图10
图11
理查德·塞拉从很早开始就在探索钢板这一素材。早期喜欢用黑色钢板,多是简单的二维平面——长方形面、三角形面、弧形面等;后期逐渐成熟后开始探索考登钢(Corten Steel),形式上变成三维弧面(图14)。从他几十年的探索中可以看出明显的脉络和思考实践的持续性。当然,有的人看了,会觉得“怎么就这么一招用了几十年”。但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他其实一直在超越和挑战。之所以后期的作品能如此完美,让人如痴如醉,是基于几十年的探索,包括材料的选用,考登钢上的肌理,钢板和钢板之间的衔接,钢板的塑形工艺,等等。他可能一辈子只研究了一种东西,但真的是把这种东西研究透了,将其推到极致,成为人类艺术文明历程中有意义的一个积淀。(www.xing528.com)
图12
图13
图14
理查德·塞拉的极简是一种“任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态度。景观设计师很难持续几十年只做一样的东西,毕竟景观设计需要回应现场条件,不同的场地应该有不同的回应。有的人甚至认为,设计师在充分理解现场条件之前不应该进行设计。设计师需要根据现场做设计,但同一个场地,不同的设计师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解读,这个不同点恰恰反映了设计师个人的关注点。项目可以不同,场地可以不同,社会需求可以变化,但设计师关注的东西可以是一样的。只有设计师关注的主题是发自内心的,这样才有可能几十年持续地对一个东西进行探索,才有可能做出真正好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极简”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更多地意味着一种价值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