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表现的丰富多彩、风格多样是艺术表现不断追求的,因此绘画的技法之所以成为技法,是绘画者依据个人的审美意趣和现实结合后的产物。
外景写生中,一般将写生训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直接分析写生表现阶段;二是多格表现阶段。
一、直接表现阶段
直接表现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如何观察的阶段,这一时期表现绘画都很详尽,也很累,画面表现细碎而详尽。
首先,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察思路对才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就观察能力而言,人的眼睛非常精密,有极高的分辨力,无须任何修改,就能分辨出形象的准确度、空间感与立体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这种“天性”,本着对物体极其虔诚的态度同其交流。不要用太多的神秘面纱蔽住形体,因为本来它就是非常明确的、客观存在的。观察这一过程要尽量丰富,但在表现时却需要简化表现的外在形式,例如,需要通过简化表现工具,强调在单一元素中寻求丰富这一环节,将学生思路引入到如何专注强调自然物像的形体结构与肌理质地的直观感受上去。通常笔者要求学生写生时使用中性笔,其优点在于中性笔笔尖较细,单色黑白对比强,不易修改,规格统一,便于携带等。
其次,就是强调精微的、立体的、有特征的形体,这些需要学会捕捉和理解,让每一笔都画在形体上。如图8-6所示:可以看到此阶段一直在摸索探求表现,画面表现的过程应极尽细致入微。
怎样细致而深入地刻画对象、挖掘出对象的潜质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重点应该是学会先抓造型,就是不择手段地训练捕捉对象的能力。忘却自己曾经驾轻就熟的那一套东西,退到开始的状态。这就促使学生要对写生的目的有新的理解,譬如把原先利用对象营造气氛、制造效果,变成单纯地研究对象,朴素地表现对象,这样面对对象时另一扇门被打开了,会看到许多曾经看不清、视而不见的东西。特别是对于细节的认识,看对象时更客观了,表现对象更主动了,因为观察方法改变了,真正接近了离对象的距离。想画什么、画成什么样,会更有自信心。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注重眼前的细小细节后,绘制出的物象反而因出现丰富层次变的厚重,小景物反映出大视野。如图8-7所示,事实上笔者仅仅是画的很小的山景,画面中的树木仅是眼前的一些灌木,但布局到画面中时,却出现其他的气氛。如图8-8所示,笔者写生的只是一颗不足碗口粗的松柏树,而且写生的过程由于地势原因,几乎坐在树下仰视,因此表现出的景物带有很强的透视效果以及装饰意味,这些都需绘画者在平淡的物象表现中注入更多的情感和想象空间。
最后,需要调整心态,绘画表现时沉稳平静,不急于求成。忘却过多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甚至是之前绘画的手段与表现语言。面对景物,细心体味用真正适宜的方式去试探合适的表现方式,忘记外在的技巧、风格、样式,只考虑怎样去塑造真实的形体,本能地去认知,真实地表现。没有通用的方法与技巧,只有最真实的感觉。如图8-9与图8-10所示:同样都是中性笔绘制黑白对比写生,图8-9为线描勾勒,强调画面疏密结构,图8-10强调整体氛围,但此时运笔就要考虑物象结构走势,将对象的特质感受出来,这种写生方式必是要细心观察方可悟道。此时由于每个个体的感受与审美情趣的差异,塑造对象时就会各有特点,带出一些个性的东西,面貌上就会拉开距离,这正是我们所需要挖掘的和强化的。每位同学如能做到平静自如的心态,都会在画面中体现出更多的自信与沉稳,也就具备富有个性的特质了。
图8-6 外景写生(高永利)
图8-7 山景写生(高永利)(www.xing528.com)
图8-8 松柏树写生(高永利)
图8-9 湘西写生1(高永利)
图8-10 湘西写生2(高永利)
二、多格表现阶段
为了加强学生对景物更加全面丰富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多格组画环节的训练,类似于电影分镜头或绘本漫画的形式。这一形式丰富了学生对于绘画表现的认知。以往的外景写生总是单一的平面式的绘画表现,这样会导致学生仅处于一个节点观察景物,对于事物的认知也较为平面。而多格表现会让学生对所要表现的景物进行多方位、更丰富的了解和认知。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需要反复多遍的观察与比较,带来的认知也将是立体与全面的,这是以往教学环节所忽视的。
一般看来学生认知应当需要一个逐步积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不断沟通与交流,提出观察思考的路径以及表现的方式或效果等,学生需要创作草稿,通过思考、尝试,最后用心表达。这一过程引入了创作表现的元素,鼓励学生对景写生时加入自我表达的意识。学生在表现方式与组合排列,以及画面节奏等方面加入了更多的自己的思考。从对象的选择到研究对象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如同一位成熟画家进行组图创作的过程,需要很多充分的思考,我们需要对每一张画的态度有所转变,要认真,要具体,要有所思考,如图8-11和图8-12所示。
图8-11 多格表现1(高永利)
图8-12 多格表现2(高永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