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我们不但要了解每一种色彩,还需要学会如何将色彩组合、搭配、统一在一个视觉系统之中,让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这个创作过程并不是按照照片那样照搬,而是充满了主观意图。
一、什么是色调
“色调”是主观创作的直接体现。所谓色调,是指一幅画中画面色彩的总体倾向,是大的色彩效果,如夕阳西下时,所看到的世界就像罩染了一层红色。这种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笼罩着某一种色彩,使不同颜色的物体都带有同一色彩倾向的色彩现象就是色调。色调是画面色彩构成的总体效果,也是作画者在写生过程中,将对象的色彩,从色相、明度、纯度及面积大小分布等几个方面,在画面上进行组织、加工、调整后形成的,因此带有主观性,它并非是对客观对象的照搬。
色调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类:
(1)以明度来分类:亮调、灰调和暗调。
(2)以纯度来分类:鲜调、中纯度色调和灰调。
(3)以色性来分类:冷色调、暖色调和中性色调。
(4)以色相来分类:红色调、蓝色调等。
二、影响色调的因素
1.光源色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光源对于物体颜色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如图2-15所示,莫奈的《干草堆》在不同光源色的情况下呈现了千姿百态的变化。暖光下,受光部位偏暖,暗部偏冷。冷光下,受光部位偏冷,暗部偏暖。受光面与背光面的色彩呈互补关系,是风景色彩的一个基本特点。
图2-15 《干草堆》(莫奈)
2.主体色彩
主体色彩能决定画面色调的走向,当一类颜色在画面中的面积、位置、吸引力处于主导地位时就能够成为主体色彩,画面中的其他色彩都要以主体色彩为中心而展开,要依据主体色的纯度、明度调整自身的色彩,共同形成统一和谐的画面色调。
3.个人用色习惯
图2-16 《麦田的乌鸦》(梵高,1890年,50.5cm×100.5cm)
绘画是一种非常主观的创作过程,画家对色彩感受的差异非常大。画面色调的确定与个人用色习惯有直接的关系,比如梵高就喜欢用纯度较高的色彩(图2-16),反差大,形成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视觉效果。而有些画家则喜欢用单纯而含蓄的色彩,比如维亚尔(Edouard Vuillard,1868-1940),他喜欢用土黄、赭石、熟褐色相较近的色彩,追求色彩间的微差正是他色彩语言的特点(图2-17)。
我们不是天生就能建立自己的艺术语言,需要多借鉴分析大师们的手法。通过分析名画中色彩构成方式,提高自己对色彩的控制力和想象力。如图2-18所示,现实中干草堆的暗部,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比金色的麦秆更深、更暗的深褐色。但在莫奈的画中却使用粉、红、蓝、绿等各种颜色来描绘干草堆的暗部。仔细分析的话,只有在最底层的颜色中才出现谷堆本身的黄褐色,暖色夕阳照在田野中,反射在谷堆背面的地方使用粉色,茅草和麦秆的交界处则呈现出更深的红色。
由于人眼对颜色会产生错觉,想要在一片红色中呈现出暗部,不需要很重的黑色,只需要与红相对的绿色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就是谷堆的暗部出现绿色的原因。当我们明白这些色彩知识后,就可以应用到具体的绘画实践中。
图2-17 《抚摸》(维亚尔,1892年)
图2-18 莫奈的《干草堆》和真实的干草堆
三、色调的原则
色调与色彩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色彩关系有序、合理,画面色调感就强;色彩关系凌乱无序,画面就缺少色调感。
换句话说,要想获得画面的整体色调,就必须建立和谐统一的画面色彩关系,推敲用色的纯度、明度,并对色彩进行适当的归纳与概括。对现实的色彩进行归纳与概括,或者说准确把握一幅画面的整体色彩关系,是完成一幅作品的必要条件。如果在落笔前就能明确整体色调,那么局部色彩也会随之变得明确而容易把握,色彩的整体关系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这时,色调就成了作画者对缤纷的自然色彩进行归纳和概括的有效手段。
1.和谐原则
和谐的原则是指色彩作品中色彩相互协调,在差异中趋向一致的视觉效果。类似于厨师做菜,构成菜品的食材不能各自为政,而是要有一定程度的统一,否则就成拼盘了。那我们采取的方式就是,要么一方绝对“强势”,众星捧月;要么找个“和事佬”,“左右逢源”。
(1)主调调和:某类色彩占统治的成分所构成的调和。比如让画面统一染上光源色就是一种办法。当然也可以让画面统一在某种想象中的色调之下。如图2-17所示,画面之所以有一种宁静的感觉,就是因为各种色彩调和在同一色系之下的重要原因。
(2)中性色调和:黑、白、灰、金、银五色为中性色。它们与任何色彩之间,都能独立承担起各色之间的缓冲与补色平衡的角色,如图2-19所示,在任何不协调的色彩之间,只要间隔一条黑线或银等中性色线条,立刻就能将整幅画的色彩统一起来。(www.xing528.com)
2.对比原则
平静并不等于平淡,事实上,我们很厌烦平淡无奇,一幅作品如何创造出“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比”的应用。冲突本身就会让我们产生兴趣点,当然冲突不能太多,否则会在画面中产生混乱。对比是一幅作品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一幅作品的色彩在色相、纯度、明度上的差异,以及色块的大小、曲直、虚实、动静、强弱、清浊、冷暖、聚散、断续、阴阳、简繁、疏密等,都是艺术的重要对比关系。恰当地运用对比手法,强化对比效果,可以提高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1)色相对比:因色相之间的差别形成的对比。当确定主色相后,须考虑其他色彩与主色相是什么关系,要表现什么内容及效果等,这样才能增强艺术表现力。最常用的色相对比就是冷暖对比,如图2-16所示,黄紫两个色系的对比,使得画面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2)明度对比:如图2-20所示,因明度之间的差别形成的对比。非常明显地区分出前、中、远景。
图2-19 《肯特海难》(泰奥多尔·居丹,1827年,264cm×420cm)
图2-20 《阿尔卑斯山的雪崩》(菲利普·卢泰尔堡,1803年,109.9cm×160cm)
(3)纯度对比:如图2-21所示,通过颜色纯度的不断变化,刻画出了海水的透明质感,以及夕阳的光影效果。
图2-21 《九级浪》(I.K.艾伊瓦佐夫斯基,1850年,221cm×322cm)
3.主次原则
画面色彩有主次之分,形成画面基调的色彩是主体色。如图2-22所示,整个画面呈现蓝色调,蓝色是主体色;土黄、赭石等衬托色和点缀色是次要色彩,它们能起到丰富画面内容的作用。
4.均衡原则
画面的均衡包括两层意思,一种是画面重量感的均衡,另一种是色彩对比相对的稳定感。要使画面均衡、统一,一定要避免一边倒或头重脚轻的情况出现。如图2-23所示,均衡的画面是以画面的偏中心为基准,向上下,左右及对角线方向安排元素,形成稳定的色彩关系,使画面有舒适、优雅的视觉效果。
5.节奏原则
作品中色彩的配置富有节奏感,才能产生统一中有变化的美感。如果画面中都是比较极端的颜色,如红色、紫色,就会令人烦躁不安;画面全是灰色就会显得消沉,没有活力。只有将纯色、中间色、灰色作合理搭配,用心经营位置,推敲用色,才能获得富有节奏感的画面效果。
图2-22 《遥远的北方》(希施金,1891年,161cm×118cm)
图2-23 《蒙马特大街冬天的早晨》(毕沙罗,1897年,73cm×92cm)
四、组织色调的方法
1.归纳法
概括归纳是对自然色彩进行符合整体特征的归纳和简化。如图2-24所示,要用少量的颜色表现丰富的信息,这种方式广泛地应用于套色印刷以及版画的设计中。事实上,由于古代颜料种类非常少,所以在现代化工颜料出现之前的所有绘画都存在如何用少量颜色完成绘画的问题。归纳法的关键在于对色彩的观察和思考,要提炼出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色彩。
2.微差法
微差法主要是缩小了色彩之间的差别。如图2-25所示,微差可以营造一种和谐统一的色调感。这种微差效果的运用,需要围绕画面的中心部分展开,将画面的色彩关系向丰富的方向引导。
图2-24 《神奈川冲浪里》(葛饰北斋,1929-1932年,25.7cm×37.9cm)
微差的运用涉及主体色与点缀色双方的面积对比。如果大色调已经确定,即使局部有小面积的色彩与主调形成较大反差也不会影响主色调,相反恰当的对比会使画面色彩更具张力。
3.透底法
透底法是一种制作感较强的方法。如图2-26所示,其作画步骤是:先在整个画面薄涂一种基色,然后再基色上加色彩,色彩不作大面积覆盖,而是适当露出底色,形成多层次效果。
图2-25 《向日葵》(梵高,1888年,91cm×72cm)
图2-26 Haystacks:Autumn(米勒,1874年,85cm×110c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