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入人力、资金,由企业根据生产和市场需求提出技术合作要求,或由地方高校根据所掌握的技术将其推向生产,合作双方参与,共同进入整个或者某一区段的开发过程,属并行式开发,市场驱动与技术驱动兼有。联合攻关的双方以科研课题为共同目标,将各自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为了技术的攻关而合作。
(一)联合攻关模式的特点
第一,攻关的技术难度比较大。技术市场中高难度技术的稀缺,其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变得更高;另外,企业在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时往往需要高难度的企业核心技术作为筹码。但是,单一主体承担研发的难度很大,成本很高,而且委托开发和技术转让模式也较难实现高难度技术的转移,而联合攻关的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这几方面的原因促使企业与高校能够进行较为广泛和有针对性的合作,迅速实现各方的目标。
第二,合作双方的合作程度较高。由于攻关的技术难度系数较高,各方的合作不可能只停留在浅层面上,相反,需要合作主体各方在技术开发的各阶段有深入的合作。技术人员的交流、资金的流通和技术开发资源的调配都需要紧密的合作。
(二)联合攻关模式的优点
第一,合作程度加深,信息与技术的交流加强(监督)。随着合作程度的加深,合作各方的资源得到广泛的交流,双方都有机会通过合作的机会获取科研项目和项目之外的信息。在合作过程当中,各方的资源并非是简单的相加,而需要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利用实现资源的融合。在技术人员管理、技术攻关、资源调配等各方面,合作各方的技术和技术交流都进一步加强。
第二,资源互补,抗风险能力比较强。相对于单一主体的研发活动,联合攻关模式的抗风险能力更强,技术研发风险、资金周转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都得以降低。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合作各方的资源实现了互补,而且在攻关项目上都有各自的利益,他们想方设法在实现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成本,其中就包括降低开发风险。(www.xing528.com)
(三)联合攻关模式的局限性
第一,随着合作各方对对方的介入的加深,纠纷和矛盾的产生概率就会加大。从一般的合作理论来说,合作各方对资源的投入、利益的回收都将成为他们“暗战”的焦点。而且联合攻关模式中合作各方的角色仅仅是合作者,只在此项目上具有共同利益,相互利用,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是他们的合作目标之一。在合作过程中,随着合作的加深,双方介入的深度更深,面更广,各方都有机会获取对方的技术信息,获取对方的技术秘密,因此而发生的纠纷概率加大。
第二,相互依赖性强,独立性降低。一方的状况对另外一方的影响加大。资源的融合使得双方在共同的科研项目上都“难以自拔”而求自保,随着合作的加深,他们融合的程度就越深,因此对彼此的依赖就加深。当合作内部一方出现问题,而这种问题又是一方难以独自解决的,这就将大大影响整个合作的进度和成功率,从而影响合作另一方的利益。
第三,联合攻关模式的稳定性不够,可持续性不强。联合攻关模式受限于合作研究目标的明确单一,因此难以形成持续的合作动力。一般情况下,随着科研课题的结题,课题组往往归于解散,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不利于知识的积累沉淀,不利于产学研各方的深入合作。
联合攻关模式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合作方之一,一向缺乏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将通过这种模式与技术拥有方近距离地接触,进行技术信息的交流。这种模式要求合作双方拥有较强的合作资本,即企业要提供足够的资金、项目信息,高校要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双方实现高度融合,才能开发出高难度的技术。联合攻关模式将成为地方高校今后努力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