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音乐活动的全过程就包括创作和欣赏两个阶段。在创作阶段,是作曲家与乐曲的关系。而在欣赏阶段,则主要是乐曲与听众的关系。
作曲家的感受、经验、情感是音乐作品不可或缺的内容,曲作者不同于他人之处就在于他将自己的情感等内容提升为自己特有的“乐思”[5],而这种“乐思”只能以音乐的方式来表现。在创作阶段,这就是音乐美最基本的展现。通过演奏和演唱音乐作品同听众的关系,就是音乐创造全过程的第二阶段。作品一旦通过演奏者表演诠释之后,不论是演奏者本身,还是听众,都会不自觉地被唤起、引导出情感,这正是第二次美的意义所在。
演奏者在演绎一部音乐作品时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受,笔者在研究生汇报音乐会以及毕业音乐会上演奏过此曲,每次对乐曲不同的处理都会给笔者带来不同的感受。演奏得越多对乐曲的理解就更深一步,音乐的表现力就更加丰富。下面就浅谈笔者对此曲在音乐处理上的一些看法。
乐曲第一部分的标题为“晨曲”,首先经过钢琴的演奏后,右手做长摇演奏,左手做上下滑音。这段音乐总体上来说音响偏弱,又是属于散板,演奏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依据情绪的需要做自由地处理,把最能表现“晨”的音色呈现出来。因此,右手在下音之前注意音色的控制,左手上下滑音要做到过渡自然,同时还要注意乐句的强弱变化,在演奏到泛音时,要把玲珑剔透的音色表现出来。随着“晨景”渐渐苏醒,表演者在这时候要做到的就是“渐渐”地把音乐情绪推起,让自己置身于清晨的山林中,向听众描绘出一幅“晨曲”的静谧与万物的复苏。乐曲第二部分标题为“寨庆”,此时的音乐情绪需要转换,演奏者必须提前进入另一个欢快的场景,此乐段的颗粒性与跳跃性较强,装饰音与一些非乐音音效为本乐段增添了色彩。此外,对于左右手的技能要求较高,尤其是左手部分的快速指序演奏,见谱例16。总体来说,在演奏此段的时候,整个人处于一个身心上“轻松”的状态,而不是感觉到有心理负担,因为演奏者本身也是欣赏者,同样需要沉浸在音乐里。演奏到第三部分“恋歌”时,又逢音乐情绪的转变,在这部分乐段中,多琶音与装饰音的使用,在弹奏上不能表现出千篇一律,要根据每一个乐句旋律走向与音乐情感来弹奏,待到音乐进入稍快段落时,除了单音之外,摇指与小撮是这部分最突出的表现,演奏者在演奏时,要突出短摇与小撮的音色与跳跃性,要让音乐更具流动性与灵动性;双手摇指与双手轮指段落是筝曲最出彩的乐段。这种新的音乐语汇,使左手在演奏的时候被赋予了更多的更细腻的感情。乐曲的最后一部分曲作者将其命名为“夜火”,“火”表现为强烈的燃烧,让周边的事物都为之熔化,曲作者在谱写这一部分的时候,可能就是要营造出一种热烈狂欢的气氛,让欣赏者包括演奏者本身都被“夜火”亢奋的音乐情绪所包围,快速的节奏、跳跃的旋律、热烈的情绪、复杂的技法在这部分中达到了一定的高潮,最后在音乐与人们载歌载舞有着酣畅淋漓地配合时戛然而止,而且收放自如的尾音让人久久沉浸在形神皆备的音乐意象中。
这首筝曲无论在技法上、旋律的优美上,还是音乐形象的塑造上,均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是一首综合性很强的乐曲,表现了厚重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底蕴,深受众多观众的喜爱。
(一)点与线的结合(www.xing528.com)
筝属于弹拨类乐器,音色颗粒性的表现多于线条性的表现。在《云岭音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颗粒性旋律在乐曲中的表现力。上一章所提到的快速指序的演奏技法是表现颗粒性旋律的方式之一,它将西南少数民族积极向上、欢庆舞蹈的音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曲作者也将线性的旋律在筝这类弹拨乐器上进行了最大化的拓展。长摇和轮指这两种技法正是线性旋律的体现,它使古筝可以同拉弦乐器一样,在某一个音上持续地弹奏。在一首乐曲中,不能只有点,而没有线,只有这两者的相互结合,才能体现乐曲的完整性,以及更好地表现音乐形象。
在“寨庆”与“夜火”的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经过一大段的跳跃性、颗粒性旋律之后,右手通过摇指技法将旋律从点状转变为线性的旋律。然而,与右手摇指相配合的左手旋律则是通过快速秩序的创新运用来得以实现。这种手法,使左手在筝上的快速演奏成为可能,提高了左手伴奏的能力。其次在听觉上,感觉旋律亦不再单调,高音部分旋律在左手快速伴奏的陪衬下也显得更加饱满。
(二)音色的把握
筝有“群声之主,众乐之师”之称,是一件情感表达细致入微的乐器。作为演奏者,不仅要准确地表现出作曲家谱写在纸面上的音符,而且要能够把筝曲演绎得有特色、有意境、有情感,通过筝曲与欣赏者进行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交流,使欣赏者在聆听或观看的过程中得到纯美的意境体验和精神享受。
这首筝曲总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和想描绘的意境,每一个场景有不同的音乐感觉,而不同的音乐感觉就需要不同的音色来表达。“晨曲”所想要描绘的是清晨静谧的景象,这时候演奏出来的音色,笔者觉得应该是以安静而悠长的音色占主要地位,随着情景的推进,万物渐渐地苏醒,一切变得有生气起来,这时候除了安静而悠长以外,稍感灵动与颗粒性的音色也应逐渐成为当中的角色之一,终于大地苏醒,寨子里人来人往变得热闹,音乐情绪也伴随着一起高涨,左右手的交替演奏所呈现出来的音色,为晨曲的景象带来了生机。“寨庆”的音乐形象发生转变,主要描绘的是苗寨歌舞欢快的景象,这种欢歌雀跃的场面需要快速的、颗粒性强的、富有跳跃性的音色来支撑,此时的钢琴伴奏音型与筝快速秩序的相互配合,不仅突出了主旋律的颗粒感与跳跃感,更为主旋律做了和声上的支撑与节奏感上的强调。“恋歌”部分讲述的又是另一幅画面,刻画的是少数民族男女之间互诉衷肠的画面,旋律柔和优美,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需要注意情绪的转换,而且这段多琶音技法,因此在下音之前,就要提前做好场景的转换,并且进入音乐当中,要表现出筝所具有的柔美亮丽的音色,而在后半部分表现男女齐舞时,又要将短摇和小撮富有跳跃感的音色体现出来。双手摇指和双手轮指开创性地使用是全曲最精彩的部分,音色细腻,实现了左手旋律线条的可能性,使古筝中二声部演奏长线条旋律成为可能。乐曲的最后一部分“夜火”,音色明亮跳跃,虽然后面部分有柱式和弦的出现,但是音乐却没有沉重感,相反的,让人感觉轻巧灵动、节奏感强烈。总之,这首乐曲,将筝上本身所具有的音色,以及借鉴、改编、模仿的音色全部地发挥了出来,这也是这首筝曲能够广为流传、深受大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