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苗岭的早晨”到“云岭音画”
苗岭飞歌自20世纪50年代被广泛传唱以来,素材的形式被众多作曲家所采用,并且创作出了不少反映苗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音乐作品。口笛作品《苗岭的早晨》,是笔者听到的一首反映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乐曲,口笛的音色尖锐而不失其悠扬柔和的特色、自然的音与音之间的过渡,完美地将苗岭的早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不论是早晨的安静或是热闹的场面,演奏者通过这支短短的口笛游刃有余地将其展现在听众的眼前。后来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陈钢先生根据白诚仁先生的同名口笛曲改编创作了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巧妙地将苗族“飞歌”与小提琴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并且还进行了创新,这体现了陈钢先生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中西结合的创作理念与风格。少数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吸引着各个领域的艺术家去发掘并发扬它。我国古筝作曲家在做到继承我国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力求吸收、借鉴和运用国外近现代的作曲技法。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作曲家王中山先生创作的筝曲《云岭音画》尤其体现了作品的民族性与可听性兼顾、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点。乐曲极具有西南少数民族特色音调,作者将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口笛独奏作品《苗岭的早晨》的曲调作为此首筝曲的音乐素材,在音乐创作手法上更是结合了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以及演奏技法“钢琴化”[3]了的表现手法,使苗族、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民间的音乐特色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极富表现力的钢琴伴奏
现在音乐作品的表演形式有很多,钢琴伴奏的出现,为作曲家提供了更广阔、更新颖的创作思维和创作空间,也丰富了舞台的演奏形式。它是完成一部音乐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目前的一些古筝作品中,钢琴伴奏已不再是单纯地作为音乐背景,对乐曲进行衬托和渲染了,同时还起着刻画人物形象、描绘音乐的意境、铺垫故事情节、情感交流等重要作用。这不仅展现了钢琴独特而鲜明的艺术形象,又深入揭示了古筝曲的内涵,从而使乐曲更加完整、精美。
钢琴不仅能烘托旋律,更重要的是通过钢琴的旋律可以更好地反映旋律的内在情绪与风格特点,音乐作品的内涵才能得到更完美的体现。
在这首筝曲中,钢琴伴奏的表现力也是极为丰富的,下面笔者浅谈一下钢琴在此曲中的表现力。
谱例6:
以上是“晨曲”钢伴的一部分,首先乐曲就以钢琴的琶音以及颤音“tr”这两种演奏技法出现,音响偏弱,音色柔和安静,描绘出的是一幅黎明到来前的宁静,也为接下来筝长摇的出现做好了情绪和音乐风格上的铺垫。
乐曲进入“寨庆”后,音乐变得欢快,这时我们可以看出钢琴伴奏主要是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出现,这不仅增加了音乐色彩的厚度,也增加了音乐旋律的节奏感,使乐曲听上去更有跳跃感。比如谱例7:
第三部分“恋歌”,是乐曲最出彩的地方,音乐由G宫调式转为G羽调式,音色柔和优美,与“寨庆”的音乐情感形成对比,刻画出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另一种民族风情。
谱例8:
从谱面上看,旋律的线条性强,有歌唱性,钢琴左手所承担的伴奏不像“晨曲”一样使用琶音和颤音来营造安静的氛围,也不像“寨庆”使用柱式和弦,以及多变的节奏型来描述寨庆欢快的场面,而是使用了分解和弦的形式来谱写这一段旋律,表现出了女性温柔的一面;接着出现的是描写男性色彩的旋律,音乐较前一段明朗更一些,钢琴伴奏也多采用柱式和弦的方式。
谱例9:
乐曲的最后一部分“夜火”,是全曲最快、也是最高潮的部分。
谱例10:
钢琴在一开始就在低音区持续作和弦的演奏,并且在强拍以及非强拍的位置上标记重音记号,这种谱写方式更贴切地体现了这部分音乐所要表达的音乐情感,也深刻地刻画出了人们身着民族服饰,一起围着篝火起舞的画面。整个段落节奏感鲜明,钢琴与筝都使用了柱式和弦以及短促休止的作曲手法,让人不禁雀跃起来,也将全曲推向了高潮,使原本具有急促感的音乐,变得更有跳跃感和动感。此外,虽说在这部分中,钢琴大多时候以柱式和弦的形式承担着伴奏的任务,但其中也有突出主旋律的时候,见谱例11:(www.xing528.com)
如谱例中,筝声部主要进行左右手的交替演奏,没有明显的旋律线条,而在这时,原本在“寨庆”“夜火”中长摇段落的音乐旋律在钢琴声部重现,最后在钢琴的震音与筝的长摇中,音乐结束于主音之上。
小提琴家阿诺德·施坦因哈特认为,每一位从事钢琴伴奏的演奏者“不是伴奏,而是合作者”[4]。钢琴伴奏是表演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奏与伴奏都是对音乐的表现。在这部音乐作品中,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通过钢琴与筝的配合,作品中的音乐形象拥有了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将听众引到了特定的音乐情境当中,使音乐形象与音乐主题达到完美的统一。
(三)调式调性的风格化
王中山先生将西方的现代作曲手法与中国的民族音调相结合,使筝曲在和声、调性,以及曲式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变化。
古筝的调式定弦与旋律的构成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传统五声音阶定弦谱写出来的乐曲旋律,通常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特色。而在王中山先生的作品中,充分发挥和利用了传统二十一弦筝移柱转调与张力转调的特点,打破传统的五声音阶的定弦法,使音乐作品的旋律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
《云岭音画》是一首描写西南少数民族风俗的乐曲,采用的是非严格五声音列的不完全八度周期循环定弦,全曲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作曲家利用苗族飞歌在调式三音上的变换特征,巧妙地与西洋同名大小调交替的手法相契合,很好地丰富了乐曲的和声表现。
整首作品共分为四个部分,一、二、四部分均在G宫调式上,第三部分在G羽调式上,呈现出了在同主音的G宫调式和G羽调式之间的交替。这也是借鉴了西方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的手法进行的调性转换。《云岭音画》在调式运用方面,结合苗族“飞歌”的特点,运用了角音和降低了的角音这两个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特色的音,音阶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调式,使音乐民族风格在筝乐上的呈现更加深入人心。
(四)复调织体的运用
复调音乐是指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旋律性声部,在运动中同时结合在一起,构成丰富多样的织体形式。这种各自具有独立意义的多声部旋律,就被称为复调音乐。王中山先生在借鉴西方复调音乐的过程中,将其很大程度上发展成为具有民族风格的复调音乐形式,而不是简单地对西方传统复调的模仿。由于复调音乐形式的采用,使得乐曲的纵向声部间出现了崭新的复合关系,有时甚至承担着“旋律功能”。
在《云岭音画》中,王中山采用的是模仿式复调中的二声部卡农式模仿复调形式。
谱例12:
从谱例中可以看出,从189—204小节是双手摇指的部分,以左手摇指在筝的低音部开始演奏旋律,经过一小节后,右手高八度演奏出相同的旋律,左右手拥有平等的演奏地位,这一技法也大大弥补了在筝上右手演奏线条性旋律的单一性。作者这种借鉴西方复调音乐的创作手法,在这首乐曲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和发挥,不仅丰富了筝的演奏技法,而且也使得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表现得更加细腻丰富。
双手轮指段落同样体现了西方复调音乐的创作方式。
谱例13:
如谱所示,右手在高声部弹奏出主旋律,左手同样以轮指技法在低音声部作演奏,同时左手大拇指在中间声部以sol-la-do-mi四音音列的形式弹奏,其余四指在低声部做持续的演奏,一高一中一低,互相映衬,三个声部同时演奏,拓展了复调创作技法的可能性,也丰富了筝的音乐表现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