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乐曲名》的文本分析及场景描绘

揭秘《乐曲名》的文本分析及场景描绘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首乐曲中的每一个部分,作者都给予了小标题,第一部分“晨曲”,音乐静谧,展现出一幅苗岭早晨安静的画面;第二部分“寨庆”,音乐跳跃欢快,描绘了一幅苗族人民积极向上、欢跳芦笙舞的场景;第三部分“恋歌”,音乐旋律优美抒情,具有歌唱性,形象地展现了男女之间用对唱互表情意的画面;第四部分“夜火”,音乐更加地热烈,表现了少数民族人民一起围着篝火、欢快起舞的场面。

揭秘《乐曲名》的文本分析及场景描绘

(一)标题

古筝曲的标题一般可分为“标名”和“标意”两大类。标意性的标题一般采用的是概括性的文字作为分段小标题或乐曲的标题,或从文字反映出乐曲想要表达的内容。这类乐曲一般都拥有寓意很深的意境

从筝曲的题目就可以看出,王中山先生创作这首筝曲向听众展示的是多彩多姿的西南少数民族的风俗画卷。“云岭音画”既明确了这部作品所要描写的地域性,又说明了这部作品不只是音乐作品这么简单,而且作者还给予了听众强烈的画面感。从字面意思上看,云岭指的就是云南,云南除了有“彩云之南”“七彩云南”这一说法以外,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音画”是指音乐和图像,以及相关文字结合的一种网络表现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与图像配合,达到一种听觉和视觉同步的表现效果,使听众或观众能够感觉到一种真实的艺术感应,并且陶冶人的情感

这首乐曲中的每一个部分,作者都给予了小标题,第一部分“晨曲”,音乐静谧,展现出一幅苗岭早晨安静的画面;第二部分“寨庆”,音乐跳跃欢快,描绘了一幅苗族人民积极向上、欢跳芦笙舞的场景;第三部分“恋歌”,音乐旋律优美抒情,具有歌唱性,形象地展现了男女之间用对唱互表情意的画面;第四部分“夜火”,音乐更加地热烈,表现了少数民族人民一起围着篝火、欢快起舞的场面。这几部分标题不仅使欣赏者在聆听作品时可以感受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而且也能让演奏者在表演此曲时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更加身临其境地去体验音乐作品的每一个细胞。

(二)定弦

苗族民间音乐多采用三度框架,以(do mi sol)三音列为骨干音,也有以(la do mi)三音列为骨干音的形式。以此为基础构成了几种常用四音音列及五声音阶。一种称为“降低角音的徵调式”音阶最有特色,被视为苗族民间音乐最具代表性的典型音阶结构。降低角音的徵调式是通过将(do mi sol)的三音列框架扩展,然后在徴音与宫音之间增添羽音而得到的。这种调式的角音不稳定,音乐作品中已形成从角音将降低的角音下滑导向宫音归于主音的模式,如(mi-↓mi-do-lasol)。[2]

下图是《云岭音画》的定弦:

谱例1:

从定弦中,我们看出,这套定弦显然不是以传统常规调式为构成基础的。其中降低了的角音与角音的同时采用,是定弦中体现风格的核心所在,也正是苗族飞歌最典型的风格特征。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套定弦仍是以传统的五音音列为基本单位,按八度重复规律构成。但是在乐曲的定弦中,曲作者改变了古筝五声音阶的定音方式,使其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音乐色彩。这种处理方式,使筝曲的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也让筝曲所要刻画的音乐形象以及所要表达的音乐情感更加多元、更加细腻。

(三)旋律曲调风格

曲调也称旋律,是指高低起伏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是完整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在定弦这一部分中已经提到了这部作品是风格化的自由定弦,因此根据这种定弦方式谱写的旋律也呈现出了风格化,使得乐曲具有鲜明的个性,以及浓郁的异域风味。(www.xing528.com)

在上述中,提到了降低了的角音与角音的同时采用是定弦中体现风格的核心所在。此曲的四个部分在G宫调式与G羽调式中相互来回更替,使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与旋律曲调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不论是安静的晨曲、欢腾雀跃的舞蹈,还是恋人之间的相互倾诉,这首乐曲将西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部分“晨曲”,这部分所采用的是G宫调式。取自《苗岭的早晨》的音乐素材,体现出了苗族民间音乐最多采用的以(do mi sol)三音列为骨干的三度框架。如谱例2:

尤其是左手部分的旋律,更体现出了苗族音乐中最有特色的“降低角音的徵调式”音阶,静谧、安详的音乐旋律,集中体现了苗族民间音乐风格。巧妙地表现了清晨的阳光透过淡淡的薄雾洒在清新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大森林之中的景象。

第二部分“寨庆”,同样是取材于《苗岭的早晨》的音乐素材,在调式上延续了G宫调式,音乐情绪以轻快活泼为基调,旋律明快清爽,与“晨曲”的静谧形成了对比。如谱例3:

右手部分的快速演奏,要求跳跃且有力,音符清晰明确,节奏感颗粒感强,大撮、小撮、快四点、滑音以及灵活多变的节奏和特殊音色的运用,使得这部分的旋律更加地多层化,跃动的音符诉说着他们的喜悦欢乐的心情,展示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第三部分“恋歌”,此部分从G宫调式转为G羽调式。如谱例4:

与“寨庆”的音乐风格相比,可以看出,整段音乐的色彩显得相对较为婉转、细腻,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风格显得更加突出。从整体上来看,这也是整首乐曲最出彩的乐段。

这部分以右手的单旋律为主,旋律略显松散轻松,青年男女对歌的场景在人们脑海里跃然出现。随着音乐层次的逐步递进,仿佛在告诉人们盛大的舞会已然开始了,此时音符变得跳跃欢快起来,速度也随之转变为稍快,但是舞蹈步伐却井然有序。左手与右手跳跃音型的搭配,又仿若男女间富有节奏的交织舞蹈着,灵动的人物形象亦印入脑海,使人身临其境,倍感轻松愉快。高难度的双手摇指与双手轮指技巧跟灵动婉转的旋律相得益彰地配合着,深深吸引着每一位欣赏者与演奏的听觉与眼神。

第四部分“夜火”,乐曲又从G羽调式转回G宫调式,最后经由刮奏衔接到G宫调式的主音,由此开始第四段。如谱例5:

这部分内容相对其他三个部分更为急促。伴随着左手在筝的低音区持续演奏柱式和弦,标志着夜幕降临,篝火晚会开始。苗寨人民热情奔放的篝火晚会让我们领略到了西南人民的热情,和他们散发出来的浓郁的地域风情。段落的后半部分音乐重复再现“寨庆”的音乐材料,伴随着音乐的急切递进,快速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不停歇地演奏以及极富跳跃性的节奏感不时地充斥着听众的耳膜,使人们情不自禁地随之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