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番》音乐旋律特色:探寻古韵新声

《和番》音乐旋律特色:探寻古韵新声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和番》乐谱很短,但是演奏过程中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主人公情绪的波动,音乐处理也层次分明,变化多端。开头这种摆动游离的“7”,奠定了这首乐曲的主要情感基调,在以后的旋律中多次出现,反复强调主人公无以言表的悲痛。谱例3:接下来,乐曲旋律进入了强弱音交替的行进状态。谱例6:在过渡句之后,出现了板头曲中并不常见的旋律性刮奏。

《和番》音乐旋律特色:探寻古韵新声

虽然《和番》乐谱很短,但是演奏过程中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主人公情绪的波动,音乐处理也层次分明,变化多端。结合特有的河南筝曲演奏技巧与弹奏手法,每个乐音都能够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听觉效果,将陈杏元在和番途中的各种思绪与情怀表现得惟妙惟肖。

下面就通过对典型谱例的分析,来走进陈杏元的内心情感世界。(因此曲无合奏谱,故以下所有谱例均为古筝独奏谱。)

谱例1:

(出自《曹东扶古筝曲100首》第19页)

乐曲第一小节就加入河南特色滑音,令听众先入为主地感受到陈杏元遭遇人生一系列悲惨状况后情绪上的失魂落魄,开门见山地展示出陈杏元感情世界的苦痛。重音开头连接滑音,滑音过后,连用三个低音“7”对旋律和主人公内心情感进行连接。此处谱面虽标记为“7”,实际弹奏时这三个“7”是不断地在“7”和“1”之间游离。并且这个音反复出现,每次在弹奏时都有音高上的变化,在按滑音的同时还进行按颤。乐句结尾处的“11”托勾八度音,在技巧上,是河南筝曲常用的结束音。在音乐表达中,仿佛主人公在整理情绪,做好准备面对绝望的命运。

谱例2:

(出自《曹东扶古筝曲100首》第19页)

第二句在旋律上对第一句进行重复,加重乐曲情绪表达,整句力度略高于前一句。在“7”音的处理上,以颤音和滑音的结合,表现断断续续的哀恸感,描绘出陈杏元在经历了一系列抉择之后,即将踏上和番之路,精神备受打击的状态,乐曲用一种无助的悲哀情感,来演绎陈杏元内心的痛苦。开头这种摆动游离的“7”,奠定了这首乐曲的主要情感基调,在以后的旋律中多次出现,反复强调主人公无以言表的悲痛。

谱例3:

(出自《曹东扶古筝曲100首》第19页)

接下来,乐曲旋律进入了强弱音交替的行进状态。以重音强调开始,像是情绪失控的哭诉。乐音的进行常常是加重音的忽强,而后紧随着忽弱,仿佛向听众描绘出主人公面对不公的命运号啕大哭、情绪走到极端悲痛之后又欲哭无泪的凄凉画面,直击人心。这种忽强忽弱的音乐处理方式,也为音乐后续的情感铺垫营造出逐渐沉重的悲剧气氛。乐句中连续的“4”类似开头“7:”的表现方式摆动、若隐若现,将主人公的无力感描绘得淋漓尽致。强烈的高低音对比交替,就好比陈杏元踉踉跄跄的步伐,她无法面对自己要离开亲人、爱人远去北境和番,命运的冲击与现实的绝望交织。一个弱女子,自此未来渺茫,到达北境必然孤苦无依,和番之路步步充满绝望。

谱例4:

(出自《曹东扶古筝曲100首》第19页)

此处为整个乐曲情绪与旋律的高潮,连续出现的高音颗粒尖锐动荡而又顺理成章,衬托出陈杏元决意跳崖前内心的悲壮,也传递出她去意已决的坚定信念。

与此同时,音乐的情感表达将陈杏元内心的绝望凄苦展现得淋漓尽致,她悲愤不平国家的安定与否,怎能由一个弱女子承担,这样以背井离乡、抛家舍爱、葬送她后半生的幸福为代价,是多么不公,多么令人无法面对的命运。所以此处的弹奏处理是呐喊式的,看似主音是一个个点,但主音连续的出现与前后接应,将点排列成线条,使主人公的情感宣泄在旋律表达中一气呵成。(www.xing528.com)

谱例5:

(出自《曹东扶古筝曲100首》第19页)

自此,主人公情绪暂时告一段落。作为间歇的过渡句,滑音弹奏一般略微拖延,紧随着滑音的托劈,好像一声长叹之后的颤抖,处处体现主人公的绝望。句末再次习惯性使用八度音关系,为后面第二次进入乐曲情绪高潮进行铺垫。

谱例6:

(出自《曹东扶古筝曲100首》第19页)

在过渡句之后,出现了板头曲中并不常见的旋律性刮奏。一般板头曲中的刮奏都是以装饰音出现,点缀在主音之前,一闪即过。但这个刮奏在结束音的前一小节出现,占半拍时值,作为主人公情感过渡的连接,营造出陈杏元心碎如玉焚的音乐效果。

谱例7:

(出自《曹东扶古筝曲100首》第20页)

这段旋律中的乐音完全进行到了低音区和倍低音区,结合饱满的上下滑音以及双托双劈,听来好像主人公回忆与家中双亲告别,年迈的父母低声嘱托,此去经年,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

谱例8:

(出自《曹东扶古筝曲100首》第20页)

结尾段更添哀怨,运用大量八度双音增加力度。古筝在弹奏到此处时,会使用右手大撮技巧配合左手抖腕大颤,将“2”处理为“2323”,并反复使用,仿佛主人公哭泣时的颤抖拖腔,营造出陈杏元孤独无助的处境。

音乐在情绪上接近曲目尾声,但演奏速度直到最后两小节才开始减慢,这样的处理给人一种故事还未完结的段落收束感。结尾处最后一个意犹未尽的小滑音,为整首作品画上句号。看似曲目已经结束,却又不给听众带来决绝感,也为接下来的“陈杏元落院”埋下伏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