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就在西击波斯的同时,哒人也开始了南向的征伐,他们首先面对的是他们的老对手大月氏人。
在征服希腊化的王国巴克特利亚,控制阿姆河、锡尔河流域以后,大月氏人的政权逐渐分裂为五个部分,其首领称翕侯,其中之一就是贵霜翕侯。大约在1世纪40年代,贵霜翕侯丘攻灭其他四翕侯,创立贵霜帝国,建都于喀布尔。仅仅二十年之后,贵霜帝国已经统治了索格底亚那、巴克特利亚、喀布尔、坦叉始罗、犍陀罗、罽宾,可能还有西旁遮普。到2世纪中叶,贵霜帝国的疆域西起咸海,东至葱岭,南包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连亘中亚和北印度,定都布路沙布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成为当时与罗马、安息及中国的汉王朝并列的四大帝国之一。波斯的萨珊王朝兴起后,与贵霜帝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在萨珊王朝的打击下,贵霜帝国逐渐衰落下去。哒人西迁之后能够迅速占领月氏人控制下的阿姆河、锡尔河流域,也与此有关。
由于哒人在进入河中地区之后打败了贵霜帝国的残部寄多罗贵霜,有的史书也将哒人称为寄多罗匈奴人,当然,这也是出于误将哒人当成匈奴人的缘故。战败后的大月氏人越过兴都库什山南迁,但不久之后,哒人就随之而来,向他们发起新一轮的进攻。没用多长时间,原来月氏人控制的所有地区,包括索格底亚那,以及喀布尔、坎大哈,就都转到了哒人手中。
控制兴都库什山南北以后,与从前的大月氏人一样,哒人也开始从喀布尔出发去征服印度。哒人南下进攻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地区,甚至在其与波斯帝国全面交战之前。而此时统治印度各地的正是在印度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是印度人自己建立的一个空前繁盛的王朝,其统治时间是中世纪印度文明的全盛期。一些现代印度的学者们将笈多王朝称为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大约在3世纪,摩揭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一世自华氏城兴起,控制了恒河流域的东部与中部地区,建立了笈多王朝。到沙摩陀罗·笈多统治时期,笈多王朝开始大规模向外扩张,控制了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其势力甚至达到东南亚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爪哇等印度人侨居的地区。因为其赫赫战功,沙摩陀罗·笈多被称为印度历史上的拿破仑·波拿巴。在其子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的继续努力下,到409年前后,除了克什米尔以及印度南端的一些小王国,笈多王朝几乎统一了全印度,达到鼎盛。
当哒人向次大陆挺进的时候,正是塞建陀·笈多统治时期。笈多王朝的国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但在塞建陀·笈多的指挥下,还是有效地抵御了哒人的入侵。南下受阻的哒人转而西进,对波斯帝国展开了全面进攻。大约在5世纪70年代末,哒人最终消灭了喀布尔河流域犍陀罗地区的贵霜残余势力,为其南下扫清了道路。
公元前4世纪,还不到30岁的古希腊马其顿君主亚历山大率部东征,在打败波斯帝国之后,挺进中亚以及次大陆的西北地区。为加强对当地的统治,亚历山大娶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为妻,并让手下的重要将领与波斯大贵族们结亲。在亚历山大的提倡下,据说一天之中就有数千名马其顿士兵娶了当地的姑娘为妻。由于这个原因,尽管亚历山大年仅33岁就走完了自己的传奇人生,尽管在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帝国很快在其争权夺利的部将的手中分裂,但中亚及印度西北部的希腊化进程却得以持续下来。
贵霜帝国虽然灭亡了中亚地区的希腊化小王国,但在文化方面,却并未斩断希腊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这一地区以后,出现了印度文化与希腊文化的奇妙结合,最早形成于此的佛教造像艺术固然是印度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从早期的佛像中,我们却可以明显发现希腊雕塑艺术的痕迹。犍陀罗是印度文化与希腊文化相融合的中心地区,因此,这种混合型的艺术风格也被称为犍陀罗艺术。哒人的到来,是犍陀罗的灾难,使这个犍陀罗艺术的发源地遭到毁灭性破坏。
从诸种佛教典籍的记载来看,哒人对包括犍陀罗在内的各佛教中心的破坏尤其严重,他们肆无忌惮地屠杀僧侣、焚毁寺院,这在此前的印度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似乎哒人对佛教具有一种特殊的排斥心理,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与哒人的宗教观念有关。
鲜卑人最初的宗教信仰是什么,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从其居住区及东北亚古代民族普遍的宗教观念来看,他们很可能是信奉萨满教。迁入黄河流域的秃发鲜卑、乞伏鲜卑、拓跋鲜卑、慕容鲜卑等鲜卑部落不仅接受了佛教,而且成为佛教的积极传播者,应该说,佛教最终征服中国,与鲜卑人的提倡有一定的关系。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哒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其宗教信仰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迁徙到阿姆河流域之后,他们接受了拜火教。但他们的丧葬习俗却和正统的拜火教有所不同,要将死者的尸体暴露于荒凉空旷的山头,让鹰去慢慢啄食。由此看来,哒人最初显然不是拜火教徒。除了拜火教,哒人在进入中亚后还受到了基督教聂思脱里派(景教)的影响,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婆罗门诸教派的影响,但与他们迁入黄河流域的同族不同,哒人恰恰没有受到佛教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奇怪现象。
余太山认为,在哒统治中亚期间,无论是佛教还是婆罗门教,都继续存在并且有发展的趋势,人们的生活习俗受佛教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由此看来,佛教典籍中记载的哒人对佛教的摧残可能是有些夸大了。(www.xing528.com)
塞建陀·笈多死后,笈多王朝一蹶不振,内部分立和外族入侵的威胁日趋严重。但此时哒人正忙于对付波斯王卑路斯的进攻,一时无暇南顾。5世纪末,当头罗曼成为哒国王的时候,波斯帝国已经被征服,成为哒人的属国,于是头罗曼再次将用兵的重点转向了南方。他乘笈多王朝衰落之机,以犍陀罗地区为基地,开始大举进攻印度。到500年前后,哒人已经占领了朱木拿河和恒河流域。在510年前后,哒人把统治区推进到埃兰附近。此后,他们甚至到达了东部城市、笈多王朝的发祥地华氏城。似乎是因为国内出现了某些问题,头罗曼才从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地区返回印度西北部。大约在517年,头罗曼在归途中去世,其子摩醯逻矩罗即位。
摩醯逻矩罗这个名字读起来非常拗口,有人认为,这是梵文Mahirakula的对音。在梵语中,mahira的意思是“太阳”,kula的意思是“族”,摩醯逻矩罗,直译过来就是“太阳族”。在531年左右,摩醯逻矩罗将哒人的疆域推进到印度的瓜廖尔之后,曾经建起太阳神庙,立石颂功,证明至少摩醯逻矩罗本人是崇拜太阳神的,这也许与哒人当时信奉的主要宗教拜火教存在一定的联系。由此推测,摩醯逻矩罗大概就是“太阳王”的意思。
当摩醯逻矩罗登上王位的时候,印度盛极一时的笈多帝国由于内部矛盾已经分崩离析,地方首领纷纷自立,战乱不止。摩醯逻矩罗乘机大举入侵,占领了北印度的大片地区,他的统治至少曾扩张到瓜廖尔,可能还达到更远的地方。哒国家的势力达到了鼎盛。
摩醯逻矩罗作为哒人的君主,不仅有着梵语的王号,据说在他的军队中还拥有700头战象,可见哒人在南下与笈多王朝争战的过程中,在风俗文化上已经深深地印度化了。战争没有阻挡住文化的交流,似乎还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起到了促进作用。
以赴印度取经闻名的唐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关于摩醯逻矩罗的故事。
据说,摩醯逻矩罗曾经想了解佛教,要求印度佛教界派遣一位高僧来为他讲解佛法。众高僧一致推荐了一位出家多年的王室旧仆人,遗憾的是,他们只考虑到他的佛学深湛,却没有考虑到其出家前的身份。摩醯逻矩罗见来为他说法的高僧竟是王室从前的仆人,对身边的人说:“你们总是说僧众中贤能的人比比皆是,可是他们推荐给我的名僧竟然是我家的旧仆,由此看来,僧人中最高明的贤者也比不过我家的一个普通仆人,佛法还值得我敬重吗?”于是,他下令在境内全面禁止佛教。
《大唐西域记》还记载,摩醯逻矩罗在后来进攻退守海岛的摩揭陀国幼日王时,中伏被擒,幼日王在母亲的劝说下释放了摩醯逻矩罗。幼日王的母亲观察了摩醯逻矩罗的面相后认为他“有中兴之气,终非大国之王,当据北方,有小国土”。摩醯逻矩罗回到哒后真的发现,他的弟弟已经继承了王位,因此他北走迦湿弥国,并杀迦湿弥国国王自立。此后摩醯逻矩罗征讨犍陀罗,继续他的灭佛政策,摧毁佛教寺院1600多处,俘虏9亿人,其中3亿身份较高的人被带到印度河边处死,3亿中等身份的人被沉入印度河,另外3亿身份低下的人被分赐士兵做奴隶。但在凯旋的当年,摩醯逻矩罗就去世了。这段传说虽然有着佛教典籍中常见的数字上的夸大,但还是能反映某些历史事实的。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535年之前,哒的势力就已经后退到印度河以西了。
当游牧民族在文化上取得飞速发展,并与当地农耕民族的文化趋同时,他们在军事上也就失去了原来的优势地位。从哒人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哒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迁徙和战争是它保持自身民族活力的重要基础,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任何物质财富都是不切实际的。就如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没有了迁徙过程中的那种快乐和寻找快乐的激情,生活也必然是索然寡味的;没有了战争中战胜敌人的满足和扩张领土的欲望,生活一定是没有色彩的黑白世界。
但哒人的强盛至少维持到520年左右。在大举进攻印度的同时,他们也积极向塔里木盆地发展,沿西域的南、北道自西向东推进。在北道,其势力曾抵达焉耆以东;在南道,曾东达于阗。西域地区的强国疏勒、姑墨、龟兹等都成为哒人的属国。鼎盛时代的哒疆域包括葱岭以西的河中地区,阿姆河以南至兴都库什山以北和印度西北部,以及葱岭以东的今新疆南部和楚河、怛逻斯河流域。但在摩醯逻矩罗去世以后,哒开始迅速走向衰落。
在中亚这个四战之地,哒人在东、西、南三个方向的战事都取得了胜利,可是,正如他们自己来自北方并最终占据中亚一样,他们的敌人也来自北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