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谈到五胡十六国时,一般不包括鲜卑人的分支吐谷浑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建立的政权,但吐谷浑政权却是鲜卑人建立的割据政权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吐谷浑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活动于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的鲜卑慕容部。
相传,慕容部首领涉归在生前就确定由嫡长子慕容廆继承大位,另拨出1700户部众由其庶长子吐谷浑率领。涉归去世后,有一次吐谷浑所辖部众的马匹与慕容部的马匹厮咬踢斗,慕容廆为之动怒,派人对吐谷浑说:“先父已经为我们划分了各自的部众,你为什么不率部远离呢,却让马匹相斗。”吐谷浑答道:“马作为畜生,踢斗是它们的习性,为何因为马的相斗而迁怒到人的身上?远离还不容易吗,我现在就迁到离你万里之外的地方去。”
在吐谷浑率部出发后,慕容廆很后悔自己的失言,派亲信追赶吐谷浑,向他道歉并请他回来。吐谷浑对来人说:“先父在世时曾经占卜过,认为他应该有两个儿子能成就一番事业。我虽然是兄,但是庶子,按道理说,在这里我不可能成就属于我的大业。马匹相斗,我猜想可能是天意,因此我才要远赴异乡谋求发展。你们现在试着赶马群回去,如果马群肯往回走,我自然跟着回去。”但是无论他们如何驱赶马群,众马最多向东走几百步,就又掉转头悲鸣西奔。于是慕容廆的使者向吐谷浑跪拜长叹说:“可汗,此事非人力所能及啊!”于是吐谷浑率领部众一直向西而去。
据说吐谷浑率部远走之后,慕容廆非常伤感,常常想起这位兄长,为此创作了一首表达对吐谷浑思念之情的歌曲,鲜卑语称兄长为“阿干”,这首歌因而被称为“阿干之歌”,后来成为流传非常广的一首鲜卑语民歌。
这段神异的传说自然是不能作为信史的。有学者猜测,随着东部鲜卑人口的繁衍,牧场已经严重不足,慕容部、段部、宇文部之间的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争夺牧场而引发的,从上述马群相斗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吐谷浑与慕容廆之间的矛盾也是因争夺牧场而引起的。也有学者认为,吐谷浑的远行,是慕容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之后排斥庶长子的结果。
从现有的史料分析,吐谷浑所部最初迁徙至阴山一带,在这里活动了二十年左右,而后沿河套南下,西南越陇山,再向西、向南发展,进入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吐谷浑部最终进入了青藏高原的羌人居住区。吐谷浑部与羌人的关系一开始是非常紧张的,其第二代首领吐延就是被羌人姜聪刺杀的,究其原因,可能是新迁入羌地的吐谷浑部要从羌人手中为自己夺取一片牧地,试图征服或驱逐当地的羌人;而羌人显然也试图驱逐这些外来人。到吐谷浑部第三代首领叶延时,吐谷浑部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权。但在吐谷浑政权中,羌人的势力还是相当大的,吐谷浑部第四代首领碎奚的三弟就是为羌人豪族钟恶地所杀,碎奚也因此忧郁而死。但经过数十年的磨合,吐谷浑部与羌人之间由对抗、敌视走向了合作建国,吐谷浑政权从一开始就是吐谷浑部与羌人联合建立的政权,而且羌人的势力还在其中占上风,这种情况一直到视连统治期间才有所改变。
史书中没有记载,吐谷浑部在进入青藏高原时有部众多少户。吐谷浑部自辽西迁出时虽然只有1700户左右,但此后其部落的繁衍速度应该是比较快的。吐谷浑72岁去世,留下了60个儿子,由此推测,吐谷浑部的总人数也应该有比较大的增长。
自吐谷浑的孙子叶延时开始,这支鲜卑人逐渐将最初的首领吐谷浑的名字作为他们部落的称号,并成为其姓氏。在建立政权以后,吐谷浑的名字又成为国号,这一支鲜卑人也就被称为吐谷浑人。应该说,吐谷浑人与鲜卑人之间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因为他们在进入青藏高原以后逐渐与羌人通婚,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羌人的影响,这在鲜卑各部中是非常特殊的。
关于吐谷浑这个鲜卑语单词的意义是什么,学者存在不同的意见。日本学者白鸟库吉认为,慕容部最初活动于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西拉木伦河在当时被称为饶乐水,与蒙古语黄水的发音相近;老哈河在当时被称为乌候秦水,与蒙古语土河的发音接近。慕容廆的鲜卑语名称为若洛廆,与饶乐为同音异译;而吐谷浑、吐护真、托纥臣,则都是乌候秦的同音异译。涉归是用鲜卑人居住区内两条最重要河流的名字为两个儿子取名的。吐谷浑应该就是蒙古语尘土、泥土的意思。
史书记载的吐谷浑及其子吐延的年龄十分可疑。据说吐谷浑活了72岁,去世后由其长子吐延继承首领的职位。吐延在位13年,终年35岁,那么吐谷浑去世时吐延当为22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72岁的人,他的60个儿子中年纪最大的才仅仅22岁,也就是说,吐谷浑在50岁以前没有儿子,而在50岁以后却接二连三地老来得子,在22年中得子达60人之多。这种可能性显然是微乎其微的,应该是对吐谷浑或其子吐延年龄的记载有误。关于吐谷浑早期的历史有很多难解之谜,这不过是其中的一个。
吐谷浑人立国之初,河西走廊正是诸凉以及西秦混战的时代。这些割据势力间虽然矛盾重重,却都不希望处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吐谷浑人北上进入河西走廊,他们的实力又都强于吐谷浑人,这导致了相当长的时间里,吐谷浑人不得不偏处青藏高原,无法对外拓展。在乞伏鲜卑建立的西秦国力鼎盛的时期,吐谷浑人甚至向西秦称臣纳贡。直到吐谷浑人的第六代首领视罴时期,吐谷浑才摆脱了西秦属国的地位。
吐谷浑的七世孙中有四人先后担任首领,树洛干、阿豺、慕璝和慕利延,这一代人的统治长达半个世纪。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吐谷浑政权开始走向强盛。在阿豺在位期间,吐谷浑人的势力迅速增强,因此吐谷浑人也被其他政权和周边民族称为“阿豺虏”。
传说阿豺有20个儿子,长子名叫纬代。阿豺临终前曾命20个儿子每人抽出一支箭抛在地上,然后对他的弟弟慕利延说:“你取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很轻松地做到了。阿豺又说:“你拾起剩下的19支箭,一齐折断它。”慕利延无论如何用力也做不到。阿豺说:“你们明白了吧。单独的力量是容易被摧毁的,而联合起来的力量就不容易被击破。你们要同心协力,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稳固。”(www.xing528.com)
阿豺死后,吐谷浑开始进入鼎盛时代,乘西秦与北凉连年相互争战、实力大为削弱之机,吐谷浑的势力开始进入河西走廊。但是好景不长,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国力蒸蒸日上,已经开始向河西进军,逐一消灭了割据河西走廊的各族政权,将这一狭长的平原地区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吐谷浑的实力本就无法与北魏相比,恰恰在其与北魏争夺河西走廊时,其内部又出现了混乱。阿豺的长子纬代担心受到慕利延的迫害,暗中与北魏联系,想投奔北魏,事情败露被罚,他的19个弟弟中有8个逃往北魏,劝北魏出兵讨伐吐谷浑。看来,阿豺临终前的教训是有感而发,慕利延与阿豺的儿子们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在慕利延以后吐谷浑权力的交替中基本不再出现兄终弟及的现象,说明慕利延与侄子们的斗争体现着父子相承制度取代兄终弟及制度过程中新旧势力的矛盾。
慕利延不敢与北魏抗衡,率部远撤,吐谷浑控制下的游牧部落投降魏军的达13000多家。445年,北魏发动了对吐谷浑政权更大规模的进攻,吐谷浑节节败退,魏军擒获了吐谷浑前主慕璝之子被囊,以及原西秦主乞伏炽磐之子乞伏成龙。慕利延西渡沙漠,远逃到今新疆和田一带,魏军占领了吐谷浑控制的大部分地区,吐谷浑政权一时覆灭。
北魏的进攻使吐谷浑受到沉重打击,却未能彻底消灭吐谷浑势力。魏军虽然占领了吐谷浑故地,但以游牧为生的吐谷浑人赶着他们的畜群避开魏军的进攻后,仍旧可以在其他地方积聚力量,争取东山再起。当魏军主力撤出高原之后,吐谷浑人轻而易举地回到了他们从前驻牧的地方。
寒冷干燥的高原迫使吐谷浑人延续着他们在东北地区的远祖一开始从事的游牧业,资源的匮乏及农业的欠发达成为制约吐谷浑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其长期无法与河西走廊诸割据政权争雄。但反过来,建立在游牧经济基础上的吐谷浑国也因此具有了非常强的机动性,可以避开强敌、免遭覆灭性打击,这才使得吐谷浑人可以屡仆屡起、灭而复兴。高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既是吐谷浑发展的瓶颈,却也构成了吐谷浑人的保护伞。
仅仅过了一年左右,慕利延就由和田附近返回了吐谷浑故地。此后,吐谷浑与北魏的边界大体稳定在祁连山以南至青海湖北,再由湖东南赤岭(今青海日月山)西南到浇河、枹罕以南一带。北魏后来虽然也曾几度大举进攻吐谷浑,也获得了非常大的胜利,却始终无法最终灭亡它。在473年以后,双方进入了一个长达六十年的和平共处时期。在伏连筹在位期间,吐谷浑的势力西向发展,占据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一带。
当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之后,吐谷浑的势力再次进入河西走廊。但在与取代西魏的北周政权的战争中失利,迫使吐谷浑人不得不再次退出河西走廊,回到青藏高原。隋朝兴起后,吐谷浑成为隋朝的属国,隋文帝将宗室女光化公主下嫁给吐谷浑当时的可汗世伏。597年,吐谷浑国内发生了叛乱,世伏被杀,其弟伏允成为新的可汗,并按照“兄死妻嫂”的风俗,继续娶光化公主为妻。但吐谷浑与隋朝的和平友好交往持续时间不长,就出现了隋炀帝对吐谷浑的亲征。面对隋朝大军,吐谷浑可汗伏允兵败远逃,隋朝在吐谷浑故地设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基本控制了吐谷浑的所有领土,吐谷浑政权再度灭亡。
隋末天下大乱,吐谷浑人乘机回到故地,再建吐谷浑政权,并开始与新建立的唐王朝争夺河西走廊。盛唐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中,第二首是:“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描述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史事。
至唐太宗时,唐王朝发兵再次打败吐谷浑。但是,唐太宗没有像隋炀帝那样采取灭亡吐谷浑的政策,而是保存了吐谷浑的王统,使之成为唐王朝的附属国。唐太宗册封的可汗慕容顺即位不到十天就为大臣所杀,唐王朝又立其子诺曷钵为吐谷浑主。在吐谷浑大臣专权、分裂内战时,唐王朝还派侯君集率部前往平叛。诺曷钵也曾亲自前往长安觐见唐太宗,并娶唐朝的弘化公主为妻。
兴起于东方的大唐王朝不再对吐谷浑政权构成威胁,但来自青藏高原南部的吐蕃政权却对吐谷浑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大约在7世纪初,松赞干布即赞普位之后,将吐蕃的政治中心迁到逻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萨,随后陆续征服了北面的苏毗(今西藏北部),西边的羊同(今西藏阿里地区)以及东边的党项等一些羌族部落,并与南边的泥波罗(今尼泊尔)国通聘,开始走向强盛。就在吐谷浑向唐朝求婚的同时,吐蕃也向唐朝求婚,希望能得到公主的下嫁,但却被唐太宗拒绝了。吐蕃使者为了免受责备,欺骗松赞干布说:“天子对我很好,几乎就可以实现公主下嫁了,正好吐谷浑国来朝,结果就不答应我们的求婚了,恐怕是吐谷浑从中离间我们与唐朝。”松赞干布大怒,立即发兵进攻吐谷浑。实际上,这段记载即使不是后人的编造,也是吐蕃人进攻吐谷浑的借口而已。从当时吐蕃对外扩张的形势看,在征服苏毗、羊同之后,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吐谷浑政权必然成为其下一个进攻目标,只不过吐谷浑君臣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以前面对依赖农耕经济的政权的进攻时,吐谷浑可以凭借青藏高原的独特地理环境及自身游牧经济的机动性,避开敌军主力,以免受到毁灭性打击,但现在,面对与其同样生存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的进攻时,吐谷浑就没有回旋余地了。面对吐蕃军队的节节进逼,吐谷浑这一次真正走到了亡国的边缘。
面对强敌,吐谷浑国内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政见:一种是以可汗诺曷钵为代表的,主张联合唐朝抗击吐蕃;另一种却主张联合吐蕃进攻唐朝。唐王朝帮助诺曷钵稳定了国内的形势,加强亲唐派的力量,并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以便缓和关系。经过一系列努力,唐、吐谷浑与吐蕃之间实现了短暂的和平,但在663年,吐蕃赞普禄东赞还是大举进攻了吐谷浑。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率数千户吐谷浑人仓皇逃往唐朝在河西走廊的重镇凉州,吐谷浑国正式灭亡。
670年,唐朝名将薛仁贵在与吐蕃对阵的大非川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唐王朝从此打消了以武力帮助吐谷浑复国的念头。大部分吐谷浑人在吐蕃政权的统治下,逐渐融入吐蕃人之中。随诺曷钵迁入唐朝的数千户吐谷浑人则在河西走廊居住下来。直到唐朝衰落以后,这部分吐谷浑人才开始逐渐东迁,渐渐散布于今宁夏、山西乃至河北各地,成为五代以及辽政权统治下的一个少数族,而且仍旧保持着游牧经济。在辽灭亡以后,这部分吐谷浑人不再见于史书,是融入汉族之中、融入契丹或女真人之中,还是在战乱中被灭族,都已经无从查考。总之,吐谷浑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有人说,今天西北的少数民族土族就是吐谷浑人的后裔,但学者对此仍存在分歧与争论,恐怕这又是一个关于吐谷浑人的难解之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