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低成本暗杀:鲜卑帝国的新尝试

低成本暗杀:鲜卑帝国的新尝试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檀石槐对鲜卑人历史发展的另一个重大影响在于他确立了首领的世袭制度。檀石槐去世后,其子和连成为鲜卑人的最高首领。骞曼长大以后,要求魁头让位,魁头不肯,两兄弟各拥部众刀兵相见,鲜卑人的军事大联盟宣告瓦解,内部陷入分裂。轲比能因此被鲜卑人推举为大人。由于蒙古草原气温的进一步降低,活动于漠北草原的鲜卑部落比较少,鲜卑人主要分布于漠南草原,并乘中原割据混战之机,向原汉朝的沿边各郡迁徙。

低成本暗杀:鲜卑帝国的新尝试

檀石槐对鲜卑人历史发展的另一个重大影响在于他确立了首领的世袭制度。他要像中原的皇帝一样,将自己开创的事业留给儿子,而不肯再由各部来选举他的接班人。显然,世袭制是鲜卑人摆脱原始社会、建立草原帝国的必经之路,檀石槐的选择应该说是正确的,是符合鲜卑人历史发展需要的,但是他却没有一个可以继承他的事业、领导鲜卑人建立草原帝国的儿子。

檀石槐去世后,其子和连成为鲜卑人的最高首领。他的才能远远比不上他的父亲,而且既贪婪又荒淫无度,处事有失公平,当年辅佐檀石槐的诸部大人、元老重臣对和连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和连对诸部的指挥已经开始失灵。

和连并不是檀石槐的长子,也不是他唯一的儿子,我们由此可以肯定,鲜卑人还没有确立起嫡长子继承的观念,应该是受到部落选举制遗风的影响,是在檀石槐诸子中选举公认比较贤能的继承人为最高首领。和连为人如此,他的其他兄弟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久后,和连在进攻汉北地郡时,在廉县被汉军的弩箭射死,他的儿子骞曼年纪尚小,无法担当起最高首领的重任,于是鲜卑诸部大人公推和连的侄子魁头继承和连的位置,这就为后来的权力之争埋下了种子。

骞曼长大以后,要求魁头让位,魁头不肯,两兄弟各拥部众刀兵相见,鲜卑人的军事大联盟宣告瓦解,内部陷入分裂。各部大人多数没有参与骞曼与魁头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斗争,他们拥兵自重,自行其是,坐观成败,不肯听命于两兄弟的任何一位,实际上已经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在骞曼与魁头的战争还没有分出胜负的时候,魁头去世了,但问题并未因此而得到解决,魁头的小弟弟步度根继承了魁头的位置,继续与骞曼为敌。骞曼渐渐不敌,部众离散。但步度根所部再一次因权力斗争而出现分裂,步度根之兄扶罗韩率众数万自立为大人,分出独立发展。檀石槐以后的世系关系见下图:

檀石槐留下的鲜卑精兵就这样在他几个孙子的内斗中被消耗殆尽。而其他诸部大人对檀石槐所部的敬畏之心也日渐降低。他们不再认为,鲜卑最高首领非檀石槐的后裔莫属,开始按着古老的选举制传统,寻找新的才能出众的人选来担任鲜卑人的最高首领。渐渐地,轲比能成为众望所归的人选。

关于轲比能的身世,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只是称他为“小种鲜卑”。现在历史学家们也搞不清楚,“小种”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多数学者猜测,“小种”可能指的是小部落,因为在檀石槐委任的诸部大人中没有轲比能,也就是说,在檀石槐建立的鲜卑军事大联盟中,轲比能肯定未能进入最高领导层,而是属于诸部大人之下的小部落首领。

轲比能所属的鲜卑部落,最初也是檀石槐军事大联盟的成员,其活动范围大约在今天内蒙古河套平原和土默特平原及其北部地区,在檀石槐划定的三部中,属于中部。

东汉末年袁绍冀州,黄巾军、黑山军溃散的一部分人逃入鲜卑,轲比能对这部分人进行招纳收留,因此其势力有所增强。随着东汉末年北方地区政治形势的变化,轲比能部逐渐向今山西、河北塞外以东迁徙。在这个过程中,轲比能的领导才能逐渐显示出来。他不仅军事才能远胜檀石槐的所有后代,而且以为人勇健、持法公平、不贪财物而闻名。轲比能因此被鲜卑人推举为大人。

轲比能的势力强大起来以后,也加入了对最高首领位置的争夺战,在杀害扶罗韩并将其部众及其子泄归泥纳入本部之后,轲比能基本上控制了当年檀石槐三部之中的中部。至此,鲜卑各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部落集团:一是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北地、代郡以及太原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拥众十多万,据有自高柳以东的代郡、上谷等地;三是檀石槐任命的“东部大人”素利、弥加、厥机所控制的各部,分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由于蒙古草原气温的进一步降低,活动于漠北草原的鲜卑部落比较少,鲜卑人主要分布于漠南草原,并乘中原割据混战之机,向原汉朝的沿边各郡迁徙。

东汉末年,中原封建政权对北方边塞郡县的控制力大大削弱,215年,出现了曹操迫使汉献帝下诏罢除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的情况。后来,这些郡被侨迁到陉岭以南(今山西境内),使得塞外这一地区出现权力真空。轲比能兼并各支分散的鲜卑势力,还有逃到小种鲜卑活动地区的汉人,占领云中、五原等地,占据了原来匈奴人居住的地区,拥有了自云中、五原以东达辽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并建立了鲜卑庭。

这是一个混战的时代,不论是中原汉地,还是北方鲜卑,都是如此。

当轲比能在鲜卑崭露头角的时候,曹操已经在北方割据混战的群雄中脱颖而出。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檀石槐死后鲜卑内部陷于混乱局势之中,原来一直依附于鲜卑的乌桓人开始脱离鲜卑集团,发展自己的势力,其中辽东、辽西、右北平三个郡的乌桓人势力最为强大,并结成联盟,被称为“三郡乌桓”。三郡乌桓与割据北方的袁绍关系十分密切,曾帮助袁绍打败了其竞争对手公孙瓒,并在袁绍死后收留了他那受到曹操追杀的儿子袁尚。曹操不顾众谋士的劝阻,断然出兵攻打三郡乌桓,并将投降的乌桓人改编为他手下的骑兵,率领他们进入中原地区作战。从此乌桓骑兵成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得力助手,英勇善战的乌桓人在各地屡立战功,“三郡乌丸(桓)为天下名骑”,但是他们也因此再也没有回到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没有回到东北三郡。

曹操打败三郡乌桓,为鲜卑东部各部消灭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乌桓人被曹操强制南迁进入中原,将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完全留给了鲜卑人,战败逃散的乌桓人也有相当一部分进入鲜卑诸部,这一切都使得鲜卑东部各部落的实力大为增强。

轲比能却没有将东部各部作为主要的对手,他把主要精力用来对付西方的步度根集团。步度根是檀石槐的孙子,只有打败步度根,轲比能才能为自己争夺到正统地位。

步度根的部众远少于轲比能,个人的军事才能也无法与轲比能相比,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步度根不得不考虑对付轲比能的其他方法。一方面,退到太原、雁门二郡的步度根主动降附新建立的曹魏政权,以便利用曹魏政权的势力对轲比能构成牵制;另一方面,步度根也对轲比能手下的将领进行策反工作。步度根暗中派人去见他的侄子泄归泥,对泄归泥说:“你的父亲就是被轲比能杀害的,你与轲比能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你怎么不想着报杀父之仇,反而给你的杀父仇人当部下呢。别看轲比能现在对你很好,这正是要设计杀你的表现。你不如回到我这里来吧,我们是骨肉至亲啊。”泄归泥于是率所部投奔了步度根,这使轲比能的实力受到较大的削弱。(www.xing528.com)

机敏的轲比能马上认识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当内部斗争难决高下时,来自外部的支持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轲比能开始调整与曹魏政权的关系,为稳固在草原和占领区的统治,他向曹魏政权进贡,接受“附义王”的封号,希望能得到曹魏政权的支持,至少是求得曹魏在他与步度根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为赢得曹魏政权的好感,轲比能先后两次将两千多家流落在鲜卑中的中原汉族人送回代郡和上谷郡。轲比能还上书辅国将军鲜于辅,称:“我夷狄虽不知礼义,兄弟子孙受天子印绶,牛马尚知美水草,况我有人心邪。”言语间无比恳切,表明不愿寇抄曹魏边境,要求与曹魏和平相处。魏帝为求得北边安宁,也曾明令边将对鲜卑采取怀柔政策,双方军事冲突有所减少。

不仅如此,聪明的轲比能还积极要求与曹魏政权进行互市贸易。他曾亲自带领手下的部落大人三千多人,驱赶牛马七万多头与曹魏贸易。这种贸易使轲比能所部获利很大。更为重要的是,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互补性,决定了对中原的贸易可以使轲比能得到许多草原上紧缺的物资,甚至是军事物资,能够进一步增强轲比能部的实力。

在与曹魏政权的接触中,轲比能开始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学到了许多草原生活不能带给他的统治经验,也学会了使用权术,不再仅仅靠武力来解决问题。轲比能认识到,他与步度根之间相互残杀,并纷纷求助于曹魏政权,这正是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无论是自己还是步度根,都不可能是最终的胜利者,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从中获利的反而是曹魏。经过一番思考,在战场上已经取得优势地位的轲比能主动向步度根求和,表示愿意与他和平相处,双方联手对付他们共同的敌人,条件是他摆脱曹魏并州刺史的控制,北上回到草原。轲比能还向步度根保证,他绝不允许任何人伤害步度根,因为他毕竟是鲜卑人的英雄檀石槐的孙子。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轲比能还主动向步度根提出联姻的请求。步度根大喜过望,率所部离开并州北上。并州刺史派将军苏尚、董弼率部队拦击,轲比能亲自率领手下精锐骑兵一万人接应步度根,在楼烦与魏军展开激战,杀苏尚、董弼,几乎全歼曹魏的部队。

轲比能以这种方式解决了同步度根间的矛盾,使步度根转而拥戴自己,从而统一了檀石槐三部中的中部与西部,但是他最终没有能够像檀石槐那样统一鲜卑的所有部落。

占据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实力大为增强的鲜卑东部诸位大人不肯听命于轲比能,在这些当年曾经追随檀石槐的大人们看来,轲比能在各方面都远逊于檀石槐,没有资格领导他们。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是檀石槐委任的大人,地位要远高于自命为大人的轲比能,当他们受命为大人统率一方部落的时候,轲比能不过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部落的首领而已。

对于东部各位大人,轲比能软硬兼施,但最终也未能令其就范,双方的矛盾最后还是诉诸武力。东部诸位大人虽然不及轲比能勇武,但是其部众却多于轲比能。双方旗鼓相当,战争从一开始就陷于胶着状态。

当轲比能与东部诸大人苦苦相峙的时候,中国历史早已经步入了三国时代。经过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相互兼并,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南方的蜀、吴两国联合对付北方的曹魏。面对诸葛亮北伐,曹魏政权非常不愿意看到在自己的后方出现一个强大的鲜卑部落集团,他们要削弱轲比能,因而暗中对轲比能集团进行内部离间。曹魏大将牵招在黄初年间被任命为雁门太守,他利用轲比能与步度根的矛盾,唆使步度根乘轲比能与东部诸大人混战之机,袭击轲比能,杀了轲比能的弟弟苴罗侯。这样一来,轲比能与步度根之间重又处于势不两立的状态。

曹魏政权的态度自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与轲比能作战的东部鲜卑大人素利、弥加早在曹魏政权建立之初就已经归附并受封为归义王,是曹魏的属民。轲比能进攻素利与弥加,曹魏虽然受到来自南方的蜀、吴两国的牵制,无力直接出兵帮助,但毕竟不能坐视不理。228年,素利去世以后,由于其子尚幼,曹魏册封其弟成律为王,仍旧与轲比能为敌。

轲比能一时难以决定对曹魏政权应该采取何种态度。他首先想到的是讨好曹魏,以便曹魏可以在他与东部鲜卑大人的战争中保持中立,在231年的四月,轲比能率领其统辖下的丁零大人儿禅一起到幽州(今北京)向曹魏进献名马,以求缓和与曹魏的关系。但此后不久,一个偶然事件改变了轲比能的想法。

就在这一年的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四次北伐。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蜀军进围祁山(今甘肃西礼县东),并造木牛流马解决军粮运输问题,摆出与曹魏打持久战的架势。曹魏政权因大司马曹真生病,派司马懿领兵抵御蜀军。司马懿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据险而守,蜀兵难以突破司马懿构筑的防线,两军对耗,旷日持久,蜀道运输困难,蜀军的军粮供应开始出现问题。为打破僵局,诸葛亮遣使者到鲜卑,邀请轲比能与蜀国联合,夹击曹魏。正在受到曹魏困扰的轲比能马上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亲自率部队进军至北地郡石城(今甘肃皋兰县西北),要与诸葛亮首尾相应,夹击魏兵,曹魏统治阶层大为震动。

可是,当轲比能刚刚要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时候,蜀魏之间的战事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五月十日,在诸将的积极要求下,司马懿出兵与蜀军决战,结果大败而归,被杀三千人。六月,蜀军粮尽,不得不退兵。魏将张郃追击蜀军,至木门谷(今甘肃天水西南)遇伏,中箭而死,蜀军退回四川,魏军后撤。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宣告结束。得到这个消息后,轲比能无奈收兵回到草原。

虽然没有与魏兵进行正面作战,但轲比能这一举动却使曹魏的统治者深刻意识到,轲比能已经对其政权构成现实的威胁。这一次虽然侥幸躲过了鲜卑与蜀军的南北夹击,但谁能肯定,轲比能不会在诸葛亮下次北伐时乘机发动对魏国的大举进攻呢?于是,乘与蜀、吴都没有战事的间隙,魏明帝命令大将牵招出兵讨伐轲比能。

但是此时轲比能的军事实力已经非常强大,号称控弦之士十余万人,魏军与轲比能所部正面决战并没有获胜的把握。如果魏军不能迅速取胜,与轲比能的战争拖延下去,正给南方的蜀、吴两国以可乘之机。一旦陷入南北两线作战的局面,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此,牵招受命后,迟迟没有发兵。经过与其他魏将反复商议,最终,牵招还是采用了幽州刺史王雄的计谋,派刺客韩龙出塞暗杀轲比能。

关于韩龙的身世以及刺杀轲比能的经过,史书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我们只知道,在235年,轲比能遇刺而死,其弟代统部众。轲比能的弟弟显然才能远不及他,在曹魏政权看来,其弟是不足为虑的,甚至在史书中都没有留下他的名字。轲比能统一鲜卑各部的努力最终失败,鲜卑各部开始进入独自发展时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没有哪一位鲜卑首领动过统一鲜卑各部的念头。

轲比能死后,发源于大鲜卑山的拓跋鲜卑迁徙到盛乐地区,从此开始了其漫长的整合鲜卑诸部的过程。但在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鲜卑部落并不是拓跋部,而是由与轲比能对立的东部鲜卑发展形成的鲜卑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