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郡日月太保宫位于鲤城区海滨街道水门社区一堡街,坐东北朝西南。始建于元代,1995年重新修缮殿宇后,包括戏台、前埕、下落、天井、拜亭、两廊、顶落、护厝、仓库等部分,总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
主体建筑为三开间两落单边护厝硬山顶传统宫庙建筑,面阔13米、进深21.2米。其中下落进深三柱,穿斗式构架。下落屋面施红瓦。屋脊为燕尾脊,两端堆塑剪粘双龙、正对相望,中间堆塑宝葫芦。顶落进深五柱,穿斗式构架。两端堆塑剪粘双龙、回首相向,中间堆塑宝葫芦。宫庙精雕细琢,窗花、托木、出拱、吊筒、瓜筒、寿梁、椽桷以及中脊桁完好保存闽南古色古香的造型结构和传统木刻工艺,整座宫庙保存了清代的建筑风格。
宫庙大门上有原泉州市副市长周焜民先生题写的“泉郡日月太保宫”匾额。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庄俊元曾书“堡障咸推功第一、神童漫说古无双”“象叶同人神交总角、名齐二曜位殿三公”二副楹联,刻于殿中石柱上。
泉郡日月太保宫
顶落中央神龛供奉日月太保——赵昰、赵昺兄弟俩相伴塑像,神祇的形象是两位幼童相抱在一起,他们手脚均佩戴金镯,身穿龙袍,头戴冠冕;左侧是哥哥(端宗赵昰),右边是弟弟(赵昺),哥哥摸着弟弟的脸,弟弟则将手搭在哥哥身上,形象地表现出两位幼帝间亲密的关系。神祇左侧配祀关圣帝君,右侧祀护国苏夫人姑。
神龛正上方悬挂着地方名书法家吴捷秋题额“咸勇光威”镏金黑漆大木匾。建筑护厝为明、清时代社学义学场所——拱紫书舍的遗址,其门额上有“拱紫书舍”石匾。现护厝进深三间,为日月太保宫理事会的办公场所。
表明日月太保宫旧时铺境位置的“浦东胜境”牌匾
宫前埕有日月太保神纪碑,碑文曰:(www.xing528.com)
“日月太保”是宋末帝昰、帝昺兄弟俩神明合称,泉郡民间俗称“相伴舍人”,意为共甘苦、同命运的两尊高贵神明。
帝昺:宋度宗第七子,生于咸淳八年(1272年)正月十二(生母修容俞氏)。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六皇兄恭宗赵㬎登基时,进封为信国公;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十七加封为广王,判泉州兼南外宗正司事;当晚随同三皇兄帝昰经金华南幸温州,被推举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府副帅。景炎元年(1276年)正月初一,三皇兄端宗帝昰在福州登基时,累进加封为卫王,判泉州兼南外宗正司事。祥兴元年(1278年)四月,年仅十一岁端宗帝昰薨逝,在群臣拥戴下,帝昺在广东碙洲登基,史称“少帝”。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宋军兵败崖山,帝昺壮烈蹈海殉国,时年仅九岁,遗骸漂流至深圳赤湾草葬,英魂皈依封疆故地泉州府,成神于内湾码头帆船穴一堡溪,灵佑四面八方,随后次第分炉于联墀宫、广平宫、辅德庙、前后浦宫、法石坂头宫及泉郡各地。弘治十三年(1500年)明孝宗敕封为“英烈侯”,褒扬兄弟两帝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帝昰,宋度宗第三子,生于咸淳四年(1268年)闰正月初六(生母淑妃杨氏),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六皇弟恭宗赵㬎登基时,进封为永国公,授右卫上将军,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十七加封为益王,判福州兼福建按抚大使,当晚在礼部侍郎陆秀夫等人护卫下,经金华南幸温州,被拥戴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府都元帅。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初一,在群臣拥戴下,帝昰在福州登基,史称“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十五病薨于广东碙洲,葬新会南宝山,史称“永福陵”,隔海湾与“少帝陵”相守望。
岁次癸未正阳 彭德斌撰文 姚赞生敬书
宫前的文物保护碑
泉郡日月太保宫不仅是浦东镜的镜主宫,更由于始建年代最早,其他宫庙大多是其分炉,在日月太保信仰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因此成为该信仰最重要的庙宇。宫庙内外精雕细琢,窗花、托木、出拱、吊筒、瓜筒、寿梁、椽桷以及中脊桁完好保存闽南古色古香的造型结构和传统木刻工艺。
由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在2013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