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外宗赵氏与泉州:明代泉州频繁自然灾害的影响

南外宗赵氏与泉州:明代泉州频繁自然灾害的影响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泉州的一个特点,就是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频繁。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远超历代。相比之下,宋朝只有1次记录,元朝为2次。万历三十二年的地震是8级大地震,万历三十五年、三十七年的地震为6级。频繁的自然灾害,使泉州百姓寻求神灵的庇佑[13]。笔者认为,由于元代的民族矛盾促使日月太保产生。进入明代后,由于频繁的自然灾害,促使包括日月太保信仰在内的民间信仰发展壮大。

南外宗赵氏与泉州:明代泉州频繁自然灾害的影响

明代泉州的一个特点,就是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频繁。

水旱灾害根据《泉州府志(祥异)》中的记载,较大的有: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的大雨连续数日,波及泉州全境;弘治六年(1493年)的大风雨致使开元寺西塔塔刹倾覆,城墙垛堞损坏十之九,惠安城墙倒塌十之七八;弘治十一年(1498年)晋江、南安、惠安大水,次年(1499年)自夏至冬大旱;正德八年(1513年)晋江、惠安、南安大旱,百姓采草木以食;嘉靖十五、十六年(1536年、1537年)连续两年大旱,民多饿死;万历二年(1574年)的大雨,致使泉州府城内只能乘船代步,濒溪百姓溺死甚多;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夏季发生的海啸飓风,使泉州百姓淹死万余人,沿海船只破坏殆尽;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夏季发生飓风,造成文庙、府城城墙、洛阳桥、东岳庙的损坏,百姓民房损失无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晋江、南安、安溪遭遇大水,“田宅庐舍多坏”,其中安溪城垣崩坏,冲塌民舍百余间,民溺死者数百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泉州“雨水如血”。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远超历代。

关于地震记载,根据笔者整理,泉州历代有记录的地震达38次,而明朝泉州的地震记录有25次,仅万历三十二年(1605年)至三十七年(1609年)间,就发生了四次大地震。相比之下,宋朝只有1次记录,元朝为2次。万历三十二年的地震是8级大地震,万历三十五年、三十七年的地震为6级。关于这四次地震,《泉州府志》载“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泉州地震,初九夜连震十余处,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郡城尤甚。开元镇国塔尖石坠,损扶栏,城内外庐舍倾圮,覆舟甚多”,“三十三年十一月,地大震,楼铺堆堞圮殆尽”,“三十五年丁未,地大震,城垣坊剥,胥就颓,桥圮尤甚”,“三十七年五月初六日泉州地震,门户瓦屋俱摇动有声。”

频繁的自然灾害,使泉州百姓寻求神灵的庇佑[13]。因此,民间信仰数量大增,一时间“郡城内多淫祠,画地为境”[14],有些民间信仰的庙宇甚至占据官方祠宇[15]之所。同时对于疫病的王爷崇拜也开始大行其道。泉州府城内各境都形成区域的境主神和境主庙,成为本境的宗教、社交中心。

笔者认为,由于元代的民族矛盾促使日月太保产生。进入明代后,由于频繁的自然灾害,促使包括日月太保信仰在内的民间信仰发展壮大。历史材料表明,日月太保信仰的初步发展也正在明代前中期。(www.xing528.com)

根据日月太保宫的相关资料,明代前期,宫庙虽经历次修缮,但依然简陋。正统十年(1445年)五月,泉郡发生大洪水,城郭庐舍毁坏无数[16],六月初洪水再度犯城,田庐尽成泽国、民舍漂流成队,唯日月太保宫完好无损,一时民众无不称奇;在洪水之后有樟树干漂浮于宫前,时人称树干上有多处日、月斑纹图案,在众多知名缙绅和乡村耆老的公议下,遂将树干雕刻成日月太保像三尊,除用树木主干雕刻的一尊留于日月太保宫外,另外用枝杈雕刻的二尊分别归辅德宫和广平仓宫。自此各地纷纷争相分炉祭祀,“随后次第分炉于联墀宫、浦口宫、广平仓宫、辅德宫、前后辅宫、坂头宫、金瓯宫等地。”[17]

洛阳桥石刻中关于万历三十五年大地震的记载

日月太保信仰就在泉州百姓渴求太平盛世、风调雨顺的心境中,逐渐发展、扩散,在明代从浦东境发展到府城内各处,并发展至城外,香火日盛。例如位于东海后厝社区的金瓯宫据传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说明在明代中后期,该信仰的宫庙已经发展到泉州城外近郊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