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一侯,德化人,是德化宣和进士苏钦后裔。自幼聪颖,素习骑射,熟谙武略。秉性慷慨豪爽、忠义诚恳,常能体恤贫困乡邻,人皆乐与交游。咸淳十年(1274年),元军迫近南宋京城临安,朝廷危在旦夕,诏示天下忠臣义士勤王。苏一侯闻讯邀集平日好友、乡亲,慷慨陈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况吾祖世食宋禄,正宜精忠报国。”遂尽倾家资以充军饷,募集义兵,据雷峰的罗城寨、南埕的天平寨等处为基地,屯兵积粮;又以县南的肖田、蔡径和城西的唐寨、涂坂宫、相安院为大本营。德化、永春各地群起响应,参加义兵,遂有“一呼十万”之说,故俗称“苏十万”。
苏十万破家募义兵拒元,主要活动在安永德一带,对入泉元军给予一定的阻击。后因元军重重包围,起义失败,苏十万在德化水府山“被刺挺立不仆,血渍石上,朱殷不减。”[92]
时人感苏十万忠义节烈,先是水府山下大地村先民将其塑像于大壇宫中(相传当年塑像中塑有大地村先民在雷鼓潭所拾得其遗骸),称为“苏公尊王”,供人瞻仰膜拜。故此庙宇便名为“ 苏公尊王”大壇祖殿。随之在隆泰宏祠、双翰和屏山(今属大田)也立庙塑像祀之。明代“苏公尊王”信仰在泉州逐渐传播,如今德化三班、春美、雷峰,永春苏坑等地一些庙宇供奉将其作为主祀神灵。
苏十万历史功绩亦被后世所纪念,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版《德化县志》载:“降乩题云:‘不负心,顶天做去,大丈夫一呼十万,何妨称兵、称贼、称霸、称王?’邑进士李道泰为对云:‘肯回首,立地便成,好男子百炼千回,自是可鬼、可人、可仙、可佛!’。邑令鲁鼎梅吊以诗云:‘十万横磨剑气吞,英雄成败未须论。一拳石染生前血,几笔乩游死后魂。’”[93]
陈蔚,德化人,景炎元年(1276年)起兵勤王。在端宗福州登基后,陈蔚与堂弟陈显率义军赶至福州保驾,幼主嘉其忠义,授陈蔚为福建路都统使,敕封忠义都督,领勤王义师与元军激战。最后统军与元兵战于永春龟龙桥,“被害犹奋身马上驰归,至南关堕其首,过东关身滚马下,兀立。”[94]后人为缅怀陈蔚之英勇忠义,在德化各地,塑像奉祀,至今香火不绝。
陈龙复,南安人,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于莆田起兵助文天祥抗元,“文天祥开府南剑,辟为督府参议兼行太府少卿、福建提刑,以持重老成见推。后分司潮州,练兵积粮,为天祥所赖。”[95]后随文天祥败退至广东潮州,不幸于祥兴元年(1278年)“为元兵所袭,死焉。”[96]
吕大圭,南安人,淳祐七年(1247年)进士,著有《孟子说》《易集解》《三阳讲义》《春秋集传》等。在宋元之交“蒲寿庚……令署降表,大圭不署,将杀之……变服逃入海岛。寿庚遣兵追之,将授以官,不从,被害。”[97]
永春蓬壶陈姓、东园蔡姓举族参加抗元,因起义失败,陈氏宗族惨遭灭族。[98](www.xing528.com)
元军入泉,闽南地区的畲族也爆发起义。景炎二年(1277年)张世杰曾与畲族起义将领陈吊眼、许夫人所率的“诸畬兵攻蒲寿庚” [99],后元将唆都率兵来援泉州,不得已撤退。“至元十九年,陈吊眼在漳州千壁岭山寨中伏被俘,不久被杀。”[100]
东海法石有三翁宫,庙内供奉的三翁相传为幼帝而死,道光《晋江县志》载,“相传宋末时,有三老随少帝至此”[101],“帝已航海入粤,(三翁)遂触石死焉。里人殡而葬之,亦即以身殉,姓名皆不及传。而其忠魂义气,足以感动人心,乡人塑像而祠祀之。”[102]
晋江东石镇塔头村刘厝。其开基祖是福清人刘拓,其父刘仝祖为招抚使。在幼帝南迁之际,刘仝祖“募卒……日夜为复兴计,未几与元战,兵败……贼至,大骂而死。”[103]刘拓在转战广东的途中,率部与元兵大战,因敌众我寡,队伍被冲散,其逃至此地,过上隐居的生活。后来获悉杨太后和帝昺在广东崖山一战中已跳海殉国,悲愤欲绝,便在家中设杨太后[104]神位,秘密奉祀。明代之后祭祀公开化,刘拓后人便增建殿宇,名“慈元行宫”。如今每年农历四月初四,当地举办慈元皇太后生辰庆典——“慈元文化节”。
长乐人陈公荣在景炎元年,招募义士勤王。次年张世杰围攻泉州城,陈公荣“兵赴之”,后战败失利,不幸牺牲。[105]
晋江庄思斋、庄公茂兄弟等人,欲迎驾端宗,并向张世杰“语……欲效铅力一割之用。”后因蒲寿庚闭城不迎端宗、杀害宗室,庄思斋、庄公茂二人遂返回青阳,奉养父母,被称为忠孝并至。[106]
晋江人庄弥邵,“宋亡,弃官归里。时蒲寿庚附元为中书左丞,辟宋故臣之在泉者,复其官,弥邵改肇庆路治中,弥大改广州路治中,并不赴。”[1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