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外宗赵氏宗族在逐步发展中向泉州的晋江青阳[151]、金井[152]、安海[153],石狮永宁[154],安溪的城厢、参内、金谷[155],惠安的黄塘[156],南安柳城[157]、丰州[158]、金淘[159]、水头[160],永春玉斗[161],台商投资区洛阳镇[162]以及厦门[163]、漳州的华安、浙江海门[164]、广东潮州[165]等地迁移。宗室赵若和迁往漳州漳浦[166]。明弘治二年(1489年),族人赵畴禧迁海南淡州(今海南儋州市)[167]。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太祖派二十一世孙赵伯勳全家同郑成功徙台不归,在台湾开基创业[168]。
至近代以后,大批南外宗赵氏族人亦更多地迁移至外省以及世界各地,使其族人的脚踪遍及海内外。
现今南外宗赵氏宗祠遍及泉州各地,其中惠安黄塘的后西三赵祠堂列为惠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永春玉斗的新珩赵氏宗祠为全国第三次普查文物点。
后西三赵祠堂位于惠安县黄塘镇后西村过宅自然村村南。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保留清代建筑风格。方位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20平方米,建筑面积196平方米。建筑形制为五开间榉头止。前埕两侧有竖旗杆石夹板各两对。宗祠名称中的“三赵”,指太祖、太宗、魏王三派。该宗祠于2006年公布为惠安县第九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珩赵氏宗祠位于永春县玉斗镇新珩村,是一座五开间两落廊院式悬山顶传统宗祠建筑,方位坐西南朝东北。建筑平面长方形,面阔16米,进深16米,前埕5米,占地336平方米。建筑为砖石木混合结构。下落抬梁式木构架,进深三柱。顶落抬梁式木构架,进深五柱。屋面悬山顶燕尾脊。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被列为文物点。
除上述宗祠外,晋江青阳赵氏宗祠,南安柳城路水头赵氏宗祠,安溪金谷、郭溪、厚山的赵氏宗祠,永春玉斗云台赵氏宗祠也较为有名。
南外宗赵氏在泉州繁衍至今已有近九百年,随着朝代的变迁而起起落落。在最辉煌时是天潢贵胄,为泉州的发展做出贡献;在最危难时几乎灭族,却仍顽强生存,繁衍生息;如今支脉广播周边省份、中国港澳台地区、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成为一大族群。
其中泉州南外宗赵氏宗族成立了泉州赵氏总会和泉州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在团结泉州境内族人,加深与各地族人的交流,拓展对南外宗研究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泉州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所编纂的《南外天源赵氏族谱》(1994年)和《赵宋南外宗与泉州》(2016年)等书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南外宗赵氏的历史脉络,有着重要的价值。
【注释】
[1]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1994年,第3页。除魏王派的“之”和“夫”字辈,辈分字位于姓名的第三个字处外,其余辈分字都位于姓名的第二个字。
[2][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2,中华书局,2006年,第78页。
[3][美]贾志扬著 赵冬梅译:《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139页。
[4][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秩官·宋·诸司附·西外宗正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80页。
[5][美]贾志扬著 赵冬梅译:《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第99页。
[7][宋]欧阳修:《新唐书》卷37·地理志一。
[8]四大哈里发,为穆罕默德逝世后最初四位继承人——阿布·伯克尔(632—634在位)、欧麦尔·本·哈塔卜(634—644年在位)、奥斯曼·本·阿凡(644—656年在位)、阿里·本·阿比·塔利卜(656—661年在位)。由于四位哈里发是根据伊斯兰继任原则选举产生的,且四任都与穆罕默德有非常亲密的关系,所以史称“四大正统哈里发”。哈里发意为(安拉)先知的“继承人”。
[9]倭亚马王朝的建立者是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存在时间661—750年,历十四代哈里发,都大马士革。
[10]阿拔斯王朝的建立者是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萨法赫,王朝持续时间为750—1258年,历37代哈里发,先定都于库法(今伊拉克南部城市),762年起定都巴格达。极盛期为786—833年间拉希德、阿明、马蒙三位哈里发统治时期,王朝后因内乱、分裂和外族入侵走向衰落,最终亡于蒙古西征统帅旭烈兀之手。
[11][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12·周本纪。
[12][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19·周书·世宗纪六。
[13][元]脱脱:《辽史》卷37·地理志一。
[14]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约为父子之国”。石敬瑭谓耶律德光为“父皇帝”,不仅“每契丹使至,帝(石敬瑭)于别殿拜受诏敕……乃至应天太后,元帅太子,伟王,南北二王,韩延徽,赵延寿等诸大臣皆有赂”,还“小不如意辄来责让,帝常卑辞谢之。”
[15]在辽兵撤回国内时,辽太宗总结此次南侵中原失败的教训说道,“朕此行有三失:纵兵掠刍粟,一也;括民私财,二也;不遽遣诸节度还镇,三也。”原文见《辽史》卷4·太宗下。
[16][元]脱脱:《辽史》卷7·穆宗下。
[17][元]脱脱:《辽史》卷7·穆宗下。
[18][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2·开宝二年纪事。
[19]以两国皇帝年龄的大小,确定两国谁为兄,谁为弟。如宋真宗比辽圣宗年龄大,辽为弟、宋为兄。
[20]白沟河发源于山西太行山,途经山西东部、河北张家口、保定等地区,最后流入河北白洋淀。
[21][元]脱脱:《辽史》卷19·兴宗二。
[22]大康元年(1075年),耶律乙辛为了篡权,诬告道宗皇后萧观音和伶人赵惟一私通,耶律洪基却不加查实,就逼令皇后自杀,史称“十香词冤案”。大康三年(1077年),耶律乙辛又诬告太子耶律濬谋图抢位,耶律洪基又不顾太子百般申辩,将他囚禁了起来。不久,耶律乙辛派人暗杀了太子,谎报太子病死。耶律洪基要召见太子之妻,耶律乙辛又杀死太子妻子以灭口。后来,一位姓李的妇女向道宗进“挟谷歌”,道宗才把皇太子的儿女接进宫。大康五年(1079年),耶律乙辛乘道宗游猎的时候欲谋害皇孙耶律延禧(暨辽朝末帝—天祚帝),道宗接纳大臣的劝谏,命皇孙一同秋猎,才化解乙辛的阴谋。大康七年(1081年),耶律洪基察觉上了当,便废黜了耶律乙辛及其党羽。大康九年(1083年),道宗追封故太子为昭怀太子,以天子礼改葬。同年,耶律乙辛因企图带私藏武器到宋朝避难,事泄被诛。
[23][元]脱脱:《辽史》卷26·道宗六。
[24]徽宗为修建大型园林“艮岳”,而命人在江南一带,搜罗奇花、怪石。这些搜集来的花石是作为贡品用漕运船只运输,以十船为一“纲”,经大运河、淮河、汴河运至汴梁,故此花石上供称之为“花石纲”。由于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主持者朱勔等人利用此机向江南富商、士绅敲诈勒索,导致家破人亡之事时有发生,江南一带民怨严重。这也成为方腊起义的导火索。
[25]蔡京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将之前只在四川使用的纸币—交子,推广到全国除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外的其他地区,该纸币取名“钱引”。但蔡京却在没有相应准备金的情况下,滥发钱引,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26][元]脱脱:《宋史》卷23·钦宗,第436页。
[27][元]脱脱:《宋史》卷23·钦宗。
[28][元]脱脱:《宋史》卷23·钦宗。
[29]该诗为杨万里所作《初入淮河·船离洪泽岸头沙》,当时作者作为南宋使臣出使金国。
[30][元]脱脱:《宋史》卷23·钦宗,中华书局,1985年,第437页。关于被掳的皇室成员,据《靖康稗史笺证》之三《开封府状笺证》记载,有上皇1人、皇帝1人、皇子23人、郡王7人、皇孙16人、帝姬(公主)22人、皇孙女30人、王女23人、宗姬(宗室女)52人、近支宗姬195人、族姬1241人.
[31][元]脱脱:《宋史》卷23·钦宗,中华书局,1985年,第437页。
[32][元]脱脱:《金史》卷28·礼1,中华书局,1985年,第694页。
[33]暨所谓的“苗柳兵变”,禁军统领苗傅、刘正彦不满高宗的南逃和宦官的压榨,于建炎三年(1129年)在杭州发动兵变,迫使高宗退位,禅帝位于其子。兵变很快被韩世忠、刘光世镇压。
[34][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秩官·宋·诸司附·西外宗正司,第580页。
[35][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秩官·宋·诸司附·西外宗正司,第580页。
[36]宋人李心传在其《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讲到南外宗正司刚入泉时,有349人。《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上册58页。
[37]《宋史》卷47·瀛国公二王附,记载蒲寿庚屠杀泉州宗室的时间为至元十三年(景炎元年)十一月,即宋端宗至泉州时,而宋元之交文人郑思肖所著《心史》、明末何乔远之《闽书》及明万历《泉州府志》皆言屠杀宗室的时间为至元十四年(景炎二年)七月,张世杰率军攻泉州城时。具体时间尚无定论。笔者考虑到蒲寿庚与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二月就投降元朝,而杀害的不仅有宗室成员,还有一批士大夫和左翼殿前军的将士,人数据史料记载从几千至三万不等。如此大批支持宋朝的力量,蒲寿庚不可能在投降元朝七个月后才加以杀害,极有可能在投降之前就被屠杀,如此才能顺利地向元朝输诚。
[38][元]郑思肖:《心史》,明崇祯刻本影印版,下卷第66页。
[39]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1994年,第254页。
[40]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1994年,第398页。
[41]《安溪厚山赵氏族谱》·青阳赵氏图谱序。
[42][元]脱脱:《宋史》卷247·列传6·宗室4,中华书局,第8703页。
[43][元]脱脱:《宋史》卷247·列传6·宗室4,中华书局,第8703页。
[44][元]脱脱:《宋史》卷247·列传6·宗室4,中华书局,第8703页。
[45]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1994年,第462页。
[46]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1994年,第462页。
[47]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1994年,第463页。
[48]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1994年,第489页。
[49]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489页。
[50]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489页。
[51]古代,僧道出家,由官府发给凭证,称之为“度牒”。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宋高承《事 纪原·道释科教·度牒》:“《僧史略》曰:‘度牒自南北朝有之。’见《高僧传》‘名籍限局, 有凭由。’凭由,即今祠部牒也。《唐会要》曰:‘天寳六年五月制:僧尼令祠部给牒。’则僧 之给牒自唐明皇始也。”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绍兴中,军旅之兴,急於用度,度 之出无节。上户和糴所得,减价至二、三十千。时有‘无路不逢僧’之语。”清 魏源 《圣武记》十一:“顺治六年五月,户部奏言师旅烦兴,岁入不给,议开监生、吏典、承差等援纳,并给僧、度牒,准徒,杖折赎。”
[52][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15·申尚书省乞拨降度牒添助宗子请给,民国二十六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第256页。
[53]绍定五年(1232年)泉州知州真德秀言南外宗正司“自建炎至淳熙间,则朝廷运司应赡之数少,而本州出备者多”,引自《申尚书省乞拨降度牒添助宗子请给》《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15,民国二十六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第255页。在本奏章中,真德秀指出泉州地方政府每年计供养宗室的俸钱为9.06万贯(总数为14.5万贯,市舶司提供剩下的5.44万贯),米5.31万贯(总数为6.06万贯,剩下的由市舶司和兴化军提供);以及负担南外宗正司的行政和学校的开支,则所谓“官子之养廉,宗学之养士”,每年钱1.11万贯、米0.45万贯。泉州地方总计负担宗室约16.2万贯的钱米。真德秀在奏章中指出,由于豪强大地主的侵占,税源减少,再加上贸易的衰退,这项支费变得越来越沉重,泉州政府无计可施,只得寅吃卯粮,预征一两年的赋税,惹得百姓怨声载道。
[54][明]何乔远编纂《闽书》点校组点校:《闽书》卷116·英旧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01页。
[55][元]脱脱:《宋史》卷164·志117·大宗正司,中华书局,1985年,第3889页。
[56][清]《有宋赵氏大宗祠记》,引自《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577页。
[57]泉州海关编:《泉州海关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1页。
[58][元]脱脱:《宋史》卷413·列传172,第12397页。
[59][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3·提举吏部赵公墓志铭,民国二十六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第783页。
[60][清]吴之鋘修 周学曾纂:《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第597页。
[61][元]脱脱:《宋史》卷437·儒林7·真德秀,中华书局,1985年,第12960页。
[62][宋]赵汝适著 杨博文点校:《诸蕃志校释》·赵汝适序,中华书局,1996年,第1页。
[63][清]怀荫布修 郭庚武纂:乾隆《泉州府志》卷29·名宦,第2册第20页。
[64][元]脱脱:《宋史》卷244·列传3·宗室1,中华书局,1985年,第8683页。
[65][清]怀荫布修 郭庚武纂:乾隆《泉州府志》卷29·名宦,第2册第8页。
关于赵子潇的事迹《宋史》卷247中讲到,孝宗继位时,“子潚练兵,习为‘鹅鹳鱼丽阵’。”
[66]引自《泉州知州赵必愿传》《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606页,亦载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9·名宦,第2册第9页。
[67]引自《泉州赵汝腾传》《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604页,亦载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9·名宦第2册第12页。
[68]引自《知南外宗正事赵公迥传》《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603页,亦载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6·宋循绩,第2册第500页。
[69]引自《知南外宗正事赵巩之传》《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604页,亦载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2·宋仕绩,第3册第5页。
[70]引自《知南外宗正司事赵不懬传》《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609页,亦载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2·宋仕绩,第3册第6页。
[71][清]怀荫布修 郭庚武纂:《泉州府志》卷46·宋循绩,第2册第504页。
[72][清]怀荫布修 郭庚武纂:《泉州府志》卷46·宋循绩,第2册第503页。
[73][清]怀荫布修 郭庚武纂:《泉州府志》卷46·宋循绩,第2册第499页。
[74][清]怀荫布修 郭庚武纂:《泉州府志》卷46·宋循绩,第2册第506页。
[75][清]怀荫布修 郭庚武纂:《泉州府志》卷46·宋循绩,第2册第510页。
[76][清]怀荫布修 郭庚武纂:《泉州府志》卷57·忠义,第3册第194页。
[77][清]怀荫布修 郭庚武纂:《泉州府志》卷57·忠义,第3册第194页。
[78][清]怀荫布修 郭庚武纂:《泉州府志》卷46·宋循绩,第2册第510页。
[79][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下册589页。
[80][清]吴之鋘修 周学曾纂:《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第812页。(www.xing528.com)
[81][元]脱脱:《宋史》卷27·孝宗八。
[82][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下册580页。
[83][宋]朱熹:《朱子全集》卷89·直秘阁赠朝议大夫范公神道碑,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84][元]脱脱:《宋史》卷244·列传3·宗室1,第8682页。
[85][清]吴之鋘修 周学曾纂:《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南外宗正司,第171页。
[86][清]吴之鋘修 周学曾纂:《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城中古迹·南外宗正司,第145页。
[87][清]吴之鋘修 周学曾纂:《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历代泉州府以下职官考·宋·诸司附置泉州者·南外宗正司,319页。
[88][清]吴之鋘修 周学曾纂:《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南外宗正司,第171页。
[89][清]吴之鋘修 周学曾纂:《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南外宗正司知宗正司事,第342、343页。
[90]相关研究见陈丽华的《南外知宗赵汝回宦游考》,本文收录于2016年出版的《赵宋南外宗与泉州》。作者根据赵汝回之友邹登龙的《送表兄赵奏院赴南外知宗》和薛嵎的《赵东阁奏院去国》两篇诗文作出推断。
[91][元]脱脱:《宋史》卷47。
[92][清]吴之鋘修 周学曾纂:《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南外宗正司,第171页。
[93][清]吴之鋘修 周学曾纂:《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南外宗正司,第171页。
[94][清]吴之鋘修 周学曾纂:《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南外宗正司,第171页。
[95]特奏名,又称恩科、恩榜,意指那些因年老、荫恩等原因而被朝廷破例授予进士出身的人。特奏名制度始于真宗朝,至仁宗朝开始稳定执行至宋亡。
[96]北宋前中期严禁宗室参与科举、禁止对宗室授官。中期以后才放开对宗室科举的限制,并对宗室进士授予礼仪性的官职。建炎南渡后,朝廷才真正放开对宗室科举、授官的限制。
[97]其为特奏名进士。
[98][清]吴之鋘修 周学曾纂:《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南外宗正司,第171页。
[99]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695页。
[101][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第57页。
[102][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第58页。文后李心传言,由于军财匮乏,于绍兴六年罢此资助,但根据《宋会要》的记载,待局势稳定后,朝廷对所有宗室成员,不论亲疏远近,都有补助。见贾志扬的《宋代宗室史》。贾志扬援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第57页的记载,第7代宗女出嫁仅镜匣钱就可得钱“熙宁后……七世二百五十千,八世百五十千……绍兴七年……七世减七分之二,八世减三分之一”。娶宗女的不仅丈夫可授官,夫家男子亦可授官,“嘉泰初,言者以官冗恩烂,请凡娶宗女授官者仍旧法,终身只任一子。”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6,“家泰减奏条”,第146页。甚至是袒免宗女的丈夫也能获得授官的特权,贾志扬在《宋代宗室史》第145页中援引宋人洪迈的笔记《容斋三笔》,说道“丈夫若举人可授将仕郎,不是亦授承节郎。”
[103]卢美松:《黄朴、黄昇父女墓志铭解读》,《福建文博》2016年1期,第12—14页。
[104]南宋时期,泉州若无廉洁、能干的官员主政, 百姓往往深受苛捐杂税的剥削。例如在名宦真德秀首知泉州任满离泉(1219年)后的十多年间,泉州的吏治败坏,官吏甚至预征后数年之税,“诸邑二税,尝预借至六、七年”,所以当绍定五年(1232年),真德秀“再知州事,迎者塞路,深村百岁老人亦扶杖以出,欢声雷动……所著《心政经》《劝谕文》,人皆传诵。”对于百姓疾苦,真德秀言,“民困如此,宁身代其苦……无以惠民,仅有政平讼理,事当勉耳。”
[105]该文见于《海交史研究》1989年第2期。
[106]贾志扬的《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和苏基朗的《刺桐梦华录》采用傅宗文先生的这个观点;而庄为玑先生称南洋进口的货物称为“南货”,贩卖南洋货物的商家,往往称为“南家”,因此认为木牌上的“南家”,是一家专门贩卖南洋货物的商家,庄文见《泉州宋船木牌木签考释》《泉州湾宋代海船的发掘与研究》,第117—121页;陈高华、吴泰二位先生的论文《关于泉州湾海船出土的几个问题》依据伯希和的“南家”或“南家思”一词是金、蒙古对南宋称谓的观点,指出该船不可能是宋朝的船只,而有可能是元初的商船,“南家”木牌是元朝当局对泉州本地海商发放的带有歧视性的牌签,该文见于1978年04期《文物》,第82—83页。
[107][元]脱脱:《宋史》卷245·宗室2,第8715页。
[108]《宋会要辑稿》职官74之4。
[109][元]《南外宗族由馥府君遗嘱》,引自《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50页。
[110][明]《万历丙申赵氏重修族谱序》,引自《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189页。
[111]《南外宗族由馥府君遗嘱》曰:“寿庚……据我地宅,占我田园,夷我坟墓,获我宝器。”
[112]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1994年,第48页。
[113][明]《万历丙申赵氏重修族谱序》,引自《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189页。
[114][清]怀荫布修 郭庚武纂:《泉州府志》卷46·元循绩,第2册第514页。
[115]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335页。
[116]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48页。
[117]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336页。
[118]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402页。
[119]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436页。
[120][清]怀荫布修 郭庚武纂:《泉州府志》卷57·忠义,第3册第195页。
[121][明]李伯元:《青阳志》。
[122]按照辈分字的排序,赵仕道应为赵嗣道,为魏王派第11世孙。
[123]连心豪:《闽南粤东有关宋末民间传说及其信仰习俗》,载《海交史研究》,2016年第1期,第28页。《温陵安平星塔天潢赵氏族谱》载,“三子仕道,自青阳先迁居黄恩(安海),从外祖姓易赵为吴,殁后方于神主复书赵氏。”每当村里有男子去世时,出殡队伍最前面的大灯上写着“吴氏”,送殡队伍返回时,则是书写“赵氏”的大灯在前。而死者的墓碑上也都会写着“赵”姓。活着的时候,以“吴”为姓,死后则恢复“赵”姓,这便是“生吴卒赵”。
[124]《清漳溪北银塘赵氏族谱》。银塘村位于今漳州市华安县。
[125]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336页。
[126]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337页。
[127]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51页。
[128]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52页。
[129]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7页。
[130]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689页。
[131]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460页。
[132]泉州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334页。
[133]泉州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335页。
[134][明]《万历丙申赵氏重修族谱序》,引自《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189页。
[135]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388页。
[136]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509页。
[137]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163—165页。
[138][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学宪赵古愚先生珤。
[139]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411页。
[140]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493页。
[141][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郡守赵特峰先生恒学派。
[142][清]吴之鋘修 周学曾纂:《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第696页。
[143][清]吴之鋘修 周学曾纂:《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第696页。
[144][清]吴之鋘修 周学曾纂:《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第704页。
[145]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387页。
[146]泉州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389页。
[147]泉州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370页。
[148][清]吴之鋘修 周学曾纂:《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第1954页。
[149]泉州赵宋南外宗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361页。
[150]清光绪五年《温陵安平星塔赵氏族谱》。
[151]《清溪厚山赵氏族谱》载,南宋初年“忠翊郎子侁之孙、宣议郎师玖将欲避祸,不善仕进,徘徊在山水之间,相其地之可隐者而迁居之。一旦,往青阳山,见其山之秀丽,乐其地之丰腴,乃可以衍振振子孙,可以其绵绵之家者,于是乔迁此山之下旧市居焉。”
[152]《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523页载, “赵古麟,赘于十一都柄洲场吴家,承里长户役。”
[153]《青阳赵氏族谱》载,元代“赵妈奴……娶王氏,生三子:泰分居王墩(安海),己分居平海(安海),成分居金井。” 《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435页载,“赵伯夔,清朝不仕,安插青阳。”
[154]《南外天源赵氏族谱》中赵古礼系祖谱重修族谱序中讲到,“古礼公于洪武初,有功于朝,奉诏屯驻于泉……世居永宁。”
[155]《清溪厚山赵氏族谱》载,“赵氏之占籍清溪也,有三出焉:一隶永安里之郭溪,一隶长泰里之厚山,一隶崇善里之谷口(即金谷)。此三派者皆发源于晋江,而属有宋天潢支脉,故后先相率入安溪,居不越五十里。”《温陵安平星塔赵氏从姓吴氏谱序》载,“仕谊分居安溪员潭(今属参内乡)”。
[156]后西赵氏属太祖派。南宋末年蒲寿庚献泉州城叛宋降元,为逃元兵追杀,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赵学礼(太祖第17世裔孙)一家从泉州逃亡至现在的后西村搭茅屋居住。赵学礼有四子,长子、三子留在后西村繁衍,二子迁往福清市一带,四子的一个儿子携家眷继续往南边迁徙,不知所终。《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392页,也载,“赵世……分居安溪县……崇善里。”
[157]《南外天源赵氏族谱》载,“迁居路水头赵氏皇室后裔系宋太祖之后,太祖长子赵德昭传惟吉、守廉、世奉,迨及令磅传子缪;建炎南渡,子缪入泉(墓葬南安霞美橄榄安山),传伯遏、师沆,传希系、与蕃、孟伟、由腾、宜贤,后裔顺阳、普镄、纲亮,传鼎中、建鼎,迁居(柳城)路水头。”
[158]泉州南建筑博物馆内有一方“宋燕王德昭公,安定郡王(赵)子侁”后裔赵大申的墓志铭,其志载赵 大申于明代弘治之前就迁徙至翠林(今南安丰州镇桃源村),“作田舍居”。
[159]《南外天源赵氏族谱》336页载,“赵顺郁……承武荣田业,移居十五都诗口,营建居宅,以成家道。”
[160]《重修华封延陵吴氏谱》载,华封(水头)延陵吴氏开基祖为四郎公。《华封延陵吴氏旧谱序》载,四郎公姓赵因凶胡之乱(元祸)开始从外祖三禳姓吴,隐姓埋名。
[161]据《重修云台赵氏家谱》载,“贵定公……永乐二年(1404年)移屯永春土田。”
[162]《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431页载,“赵伯惠,住惠邑洛阳桥北。”
[163]《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541页载,“赵叔霦……入泉同安……葬同禾里四都。” 《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543页载,“赵同夫……南渡时……知同安……葬同禾里陈井之西。”赵若祖在池州通判任上,被入境元兵所杀,其妻不得不“遗腹”重返同禾里长兴,并改名换姓,文见《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544页。
[164]《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566页载,“赵温禧……入赘于海门传后,现住海门。”
[165]《 温陵安平星塔赵氏族谱》载,赵仕道长子“昌达分潮州”。
[166]《赵家堡赵氏玉牒》载,“我府君若和承杨太后命,奉帝昺迁崖山。复被元兵牵制,帝昺溺死。乃以十六船与黄侍臣、许达甫夺港而出,夺将之闽复图,遇风截帆船入具。乃登岸,晦居清漳之浦西。盖屋银坑。会有西豪民倡名赵王举兵者,于是元人悬金购赵王。我若和公讳赵为黄,以避其祸。深匿其谱牒,终身不敢对人言。后徙积美,所置屋地田园山地,俱分黄、许二氏。”“是为漳金浦始迁之祖。”至明代,由于后裔(黄)惠官娶黄姓女子为妻,被“豪民陈平中告讦同姓为婚”,族人(黄)文官出示族谱,“御史朱必查系宋裔赵姓”,这才恢复赵姓,“人始知积美有赵氏,为赵宋之后也。”
[167]见《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566页。
[168]见《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8页。该书第565页亦载,“赵时拱……葬在台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