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宋三百多年,由于海外贸易的缘故,蕃商来华日众。南宋初期,寓居泉州近二十年的李邴诗中,就有“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咏叹。其实早在北宋初年,就有蕃商到达泉州,“雍熙间(984—987年)有僧啰护哪航海而至,自言天竺国人。”[103]
由于蕃商熟悉中外交通贸易,有很多成为巨富。如蒲寿庚父蒲开宗,祖先是阿拉伯人,因经营贸易迁至占城,后到广州做香料生意并定居,时值泉州港日益繁荣,蒲氏便迁至泉州,定居于东南郊法石云麓村,绍定六年(1233年)因招徕蕃商有功被授为承信郎,后曾出资重修过龙津桥和长溪桥。又如阿拉伯蕃商佛莲,亦称泉南巨贾,“其家富甚,凡发海舶八十艘。癸巳岁殂,女少无子,官没其家资,见在珍珠一百三十石,他物称是。”[104]另有“三佛齐之海贾,以富豪生于泉者,其人以十数。”[105]由于蕃商众多,依法是不准居住在城内的,故在城南德济门外靠近晋江的区域聚集定居,所谓“胡贾航海踵至,富者赀累巨万,列居郡城南”[106],泉州出现“民夷杂居”[107]的局面。
蕃商侨居既久,便不免客死侨居之地。蕃商病殁,可以其本国习尚举行葬礼,建筑坟墓。随着死者人数众多,在泉州便形成专门的墓葬区。赵汝适《诸藩志》中《大食国》条目下载:“有番商施那炜,大食人也,侨居泉州,轻财乐施,作丛冢于城外之东南隅,以掩胡贾之遗骸,提舶林之奇记其实。”
林之奇提举福建路市舶在南宋初,其《拙斋文集》亦记载蕃商施那炜购买泉州东郊的一块土地创设“蕃商墓”之事,“施那围之在泉,轻财急义……其事以十数,族番商墓其一也……俾凡绝海之番商有死于吾地者,举于是葬焉……使生无所忧,死无所恨矣。”[108](www.xing528.com)
考古调查也证实泉州曾有过成片的蕃商墓葬区。过去的考古调查和21世纪初的旧城改造,在泉州涂门街及东南郊的津头埔、后坂、法石、美山一带发现成片的蕃商墓葬,出土了大量的伊斯兰教式的石墓、墓碑。1965年在泉州东岳山西坡金厝围出土一方墓碑。该碑白花岗岩,高1.39米、上宽0.5米、下宽0.6米、厚0.1米,碑中央阴刻“蕃客墓”三字,碑上端刻阿拉伯文,写明墓主是叫穆罕默德·伊卜·哈桑的埃及人。庄为玑先生在其著作《古刺桐港》一书中认为,“白石多宋刻”,该墓碑应为南宋时期。[109]
蕃商也热心修城、造路和其他公益事业,慷慨资助,赢得了泉州人民的尊重,为民族和睦打下良好的基础。淳熙二年(1175年),泉州受命督造战舰。晋江知县林湜由于缺乏经费,又不忍对百姓加税,导致工程难以完成,结果,“诸蕃义公之为,助其役,舟先就而民不知。”[110]嘉定四年(1211年)泉州城大修,也是“得贾胡簿录之资。请于朝而大修之,城始固。”[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