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家界市少数民族姓氏在元明清时期的演变

张家界市少数民族姓氏在元明清时期的演变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明清时期,澧水流域除土司机构和卫所机构的土官外,还有彭姓、田姓和庹姓等姓土民。元明清时期,以彭氏为少数民族的史料更属多见。这种现象,在土家族现存的其他姓氏族谱中不乏其例。彭嗣祖四子文甫、胜甫、仁甫、君甫始为土民。北宋朝廷决定对高州田氏采取“部分种族”措施,以削弱其势力。

张家界市少数民族姓氏在元明清时期的演变

元明清时期,澧水流域除土司机构和卫所机构的土官外,还有彭姓、田姓和庹姓等姓土民。

1.土民彭姓源流

自五代时期彭士愁为溪州刺史以来,彭氏一直是酉水流域和澧水流域的土著大姓。关于彭氏来源于江西之说,见于地方志。如《民国永顺县志》谓:“彭瑊,江西吉水人,父辅为(唐)懿宗朝进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生子五:珏、琳、璋、玕、瑊,(彭)瑊因杨行密与黄巢战,兄弟皆流散。时马殷据湖南,瑊至依之,以功授辰州刺史……为永顺土司之祖。”主要依据来自明代正德年间永顺宣慰使彭世麒所撰《永顺宣慰司志》。

对溪州刺史彭士愁(又名彭彦晞)先世的真伪,早就有人提出质疑。清代乾隆永顺府志·杂记》中对《保靖司家乘》把彭氏之先追溯到唐懿宗进士彭辅提出异议:“彭辅之说……子孙夸大其先人,恐未足凭也。”谭其骧教授在《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一文中认为:彭士愁为“蛮族血统”,与彭玕、彭瑊“为风牛马之不相及,断乎绝无关系者也”。[5]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土家族简史》写道:“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彭士愁不是汉人,而是溪州‘土著’。”将彭士愁与彭瑊联系起来确实没有根据。根据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楚王马希范与彭士愁缔结的盟约《复溪州铜柱记》记载:“溪州彭士愁,世传郡印,家总州兵,布惠立威,识恩知劝,故能历三、四代,长千万夫……”这根本不是刚到酉水流域的外地人。《复溪州铜柱记》还记载彭士愁之前担任溪州刺史的有彭允韬、彭师佐二人,而不是彭瑊。可见,将彭士愁与彭瑊联系起来显系伪托。史籍说土著彭氏是少数民族的比比皆是,如《旧五代史》卷133说彭士愁为“溪州洞蛮”。《资治通鉴》卷289说彭士愁的儿子彭师暠为“蛮酋”。南宋陆游在《南唐书·彭师暠传》中说“师暠不知其家世”。《宋史·西南溪洞诸蛮》称“北江蛮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元明清时期,以彭氏为少数民族的史料更属多见。由此可见,彭氏系土著的少数民族而非汉人。明代,彭世麒修通谱时将彭士愁与彭瑊联系起来,究其原因,乃受汉族正统的夷夏之防的思想影响,故而攀附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作为宗族始祖。这种现象,在土家族现存的其他姓氏族谱中不乏其例。很多姓氏说家族祖先来源于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多是攀附的假说。

慈利县江垭镇《彭氏通谱》记载:彭士愁后裔彭嗣祖(又名彭宏先)于元代泰定甲子年(1324年)任慈姑州牧。卒于任所后,葬在饭甑山(在今慈利县零阳镇甑山村)。彭嗣祖四子文甫、胜甫、仁甫、君甫始为土民。彭文甫迁到慈利县八都渔浦(在今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其子为伯恒、伯桓、伯烜。彭伯恒生在慈利县八都阳和坪(在今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为茅冈土司覃垕之婿。明太祖时,敕封大元帅。洪武二年(1369年),彭胜甫偕其子克让、克斋、克绳、克礼迁至桑植瑞塔铺高堰塔。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彭景芳随父彭克让解押楠木入南京。归来之后,在岭峰山修建了黑神庙。开光之时,彭景芳去世,彭姓土家人遂尊黑神为祖神。桑植县空壳树乡清代嘉庆年间立的《彭氏先后派序》碑记载了土家彭氏宗族的历史沿革。土家彭姓后嗣主要聚居在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江垭镇、苗市镇、甘堰土家族乡、零阳镇和桑植县瑞塔铺镇、空壳树乡及永定区合作桥、新桥、西溪坪、教字垭、后坪镇等地。

2.土民田姓迁徙源流

土家田氏以北宋武口寨“抚夷通判”田承满及其后裔为多。据《南齐书》载:南朝刘宋时期,酉溪(今酉水)少数民族百姓王田头拟因汉官禁断鱼盐,怒杀郡吏,被处赔款,气死。其子田都逃入僚人界中,以求庇护。及至北真宗咸平、祥符年间,田氏沿酉溪自建州、峒甚多,后称“溪州蛮”。五代时期,设二十个羁縻州,以下溪州为“都誓主”,归彭氏,其余都叫“誓下州”。其中,高州(今湖北省宣恩县)田氏势力最大。据元代脱脱撰的《宋史·西南溪峒诸蛮》载:高州刺史田景迁卒,其子田彦伊继为刺史。田彦伊子侄为酋长者甚多。其中,田承进掌军务,田承海为防虞指挥使,田承宝为山河使、九溪十峒抚谕都监。由于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高州“生蛮”掠夺汉人四百余人,夔州路转运使丁谓集中“蛮豪子弟”勒令退回汉人,设寨控扼。北宋朝廷决定对高州田氏采取“部分种族”措施,以削弱其势力。宋真宗祥符三年(1010年),慈利县土家人互相仇杀,宋真宗派遣使者言和,并筑武口寨。《民国慈利县志》载:“宋真宗祥符三年,慈利蛮相仇杀。诏澧州知州刘仁霸宣敕谕解之,乃筑武口、安福、杨泉、索溪、西牛五寨以资钤控。”据《慈利田氏族谱》载:高州土人田均长子田承满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被任命为太保、“抚夷通判”,率领部族迁来慈利县,进驻澧水与武溪交汇之地武口寨(治所在今永定区大庸所武溪口寨,故名),并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修建衙署,创建“紫荆书馆”。后来,田承满归葬于莫家岗,其孙田泽济为其立石人石马。因此,田承满成为田氏各支始祖。《慈利田氏族谱》卷一亦载:“(田)均公,原籍江西,其后子孙迁至慈利者,逮今凡五支……即以(田)均公论之,一载公生一子,讳(田)承满……上满公官宋仁宗庆历时,以战贼功,赐名‘抚叛’。”该谱还载:罗城峒民叛乱之时,田承满恩威兼施,得以平息。田承满六子田世明、田世修、田世德、田世亨(通)、田世邦、田世彰成为慈利、大庸等地土民。慈利县许家坊土家族乡老人相传:田氏因为“义不臣元”,某支兄弟九人分别逃亡之时,用一支水牛角,锯成九节,号为“日”“月”“星”“明”“亮”“龙”“凤”“虎”“满”。田氏兄弟九人按大小从头至尾各执一节,作为以后重逢相认的信物,是为《九节牛角》的故事梗概

永定区紫荆堂《田氏族谱》叙其祖先原籍时,认为田承满“系成都进士,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来抚武口寨(在今永定区后坪镇武口村)”。而清代侯昌铭在《永定县乡土志·氏族》则谓“田承满,江西南康人也,明初,自成都迁岳州,以征蛮功,官永定,遂著族焉”。二说相距三百多年。至于“进士”学位,《田氏族谱》有,似不可信,因《永定县乡土志》无。田承满为江西祖亦不可信。诸多矛盾,有待进一步考证。这与封建社会讳言少数民族血统、攀附名城望族的风习有关,实在使人难以置信。

3.土民庹氏得姓缘由及其后裔分布

清代《永定县乡土志·氏族》记载:“庹姓一族在本境约近百户。考其得姓之由,羌无故实。相传其先田氏世为宋显官。义不臣元,横被诛戮。因惧株连族坐,遂改而为庹,其事颇不经见考。”另据永定区《庹氏族谱》记载:土家庹姓源于土家田姓。田姓始祖田承满后裔田熙及其三子田龙(又名田大)、田虎、田彪(良)割据武溪数载。明朝洪武年间,土酋覃垕王首举明初农民起义大旗以后,田大及田虎参加了起义军,反抗朝廷,反对军屯占田,血战仙人溪。洪武四年(1370年),覃垕被杀以后,朝廷通缉土民田虎为“草寇”,下令诛其九族。(www.xing528.com)

田虎九子宗国、宗祖、宗君、宗臣、宗朝、宗官、宗宰、宗相、宗文在官兵追捕下,东逃西躲,无法生存。他们秘密商议,化装成放排的,顺澧水河而下,逃往他乡。他们驶着木排行到白龙泉一带,一队官兵气势汹汹地追来了。一位官员大声地问道:“放排的,你们姓甚?”宗朝大胆地说:“莫管他们的,我们只管拖!”因为白龙泉水响,官员未听清楚,马上应道:“你们姓拖的拖字怎样写?”宗朝随机应变,顺口答道:“我们庹字是头戴斗笠,背穿蓑衣,手拿撑篙,挑上二十人拿有量尺。”可是,官员就是猜不着。宗朝接着说:“广字头,廿字腰,尺字腿,不是庹字吗!”“你们不姓田,姓庹呀!你们走!”宗朝就这样用智慧编造一个象形字瞒天过海,化凶为吉。之后,宗朝改为庹姓,成为土家庹姓始祖。他死后,葬在大庸东门外田氏祖茔大花园,墓碑正面书“庹宗朝”,背面书“田宗朝”。由“拖”得“庹”,即庹宗朝所为。故民间传说,田、庹是一家,两姓不通婚。庹宗朝之妻杨氏生有四子,分别叫庹赞日、庹赞月、庹赞星、庹赞辰(又叫庹义忠)。庹赞日之子叫庹安佐,庹赞月之子叫庹安俊,庹赞星之子叫庹安美,庹赞辰迁至桑植以后生子庹守株、庹守珍。庹守株后代庹钦、庹麒、庹麟迁到慈利县庹家塔。庹守珍在桑植庹家湾垒土围城有功,被封为千户,并生庹简、庹范二子。故庹氏《创修族谱凡例》载:“澧水流域所辖之庹姓本属田改,又何以不同宗且世代参差不等?盖田虎之变,族人甚繁,时为避祸计,各自逃散流落何地者即为何地之祖。子姓蕃息者,世代自多宗。”

现在,土家族庹姓始祖庹宗朝的后裔分布在永定区合作桥乡、三家馆乡、尹家溪镇、阳湖坪镇、枫香岗乡、沙堤乡和桑植县官地坪镇、芙蓉桥白族乡及慈利县零阳镇等乡(镇),保留着土家族遗风遗俗。

【注释】

[1]大庸市民委1985年编:《大庸土家族》,第34页。

[2]清《同治续修永定县志》卷五。

[3]清《康熙九溪卫志》。

[4]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二十九《杨璟传》。

[5]谭其骧:《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史学年报》,第2卷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