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族特征:民家人,崇尚白色,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族特征:民家人,崇尚白色,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族始迁祖从云南大理迁到澧水流域,虽然已有700多年历史,但其后裔民族特征显著,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族称。白族族人被称为“民家人”。白族崇尚白色,以白制服为贵。2014年,“白族三道茶”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大米、玉米、麦子、荞麦、红薯和马铃薯是白族主食。白族小孩满周岁时,父母为其举行“抓周”活动。白族人的丧葬因死者年龄大小、善终凶死而不同。

白族特征:民家人,崇尚白色,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族始迁祖从云南大理迁到澧水流域,虽然已有700多年历史,但其后裔民族特征显著,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

(1)族称。白族古称“僰人”“白寸”等,自称“白子”“白伙”“白尼”,即为“白人”的意思。白族族人被称为“民家人”。据清代乾隆桑植县志》载:“县民最杂糅,由慈(利)拨归者曰民(家)籍。”又如《请七姑娘》唱道:“正月正来白子生,我请七姑玩花灯。花灯玩得梭罗转,梭罗树上打秋千。秋千打得万丈高,莫把七姑摔一跤。”1983年,桑植县政府向湖南省政府及省民委上报《关于桑植民家人应定为白族的请示报告》后,1984年,经湖南省民委调查核实,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民家人”为白族,并且同意建立7个白族乡。

(2)服饰。白族崇尚白色,以白制服为贵。白族人爱穿白色衣服,故有“要得俏,一身孝,内孝外不孝”之说。白色“家机布”是白族人自己纺纱、用土机织、用土法洗漂而成的。男子头缠七尺或九尺长的白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布扣汗衫,外穿蓝布满肩领褂,肩挂绣花挎包,腰佩撒穗荷包;下着青色宽裤衩,脚穿白布袜子和天官头鞋。妇女头蒙白布包头或者“风花雪月”白族帽子。两耳垂环,手戴镯子和银戒指;上穿白布大襟汗衣,中套红布满肩领褂,紧束腰带围裙,用绣花飘带系着,右上胸挂银质牙签;下着蓝色宽脚裤子,脚缠白色裹脚布,穿绣花尖尖鞋。未婚女子梳发辫一根,上扎红头绳,额前留有发穗。已婚者则挽“簪巴”,挽于脑后的称“粑粑簪”,挽于头顶的称“高粑簪”,簪上套有丝织网,横插簪子;儿童衣服多绣花,外围肚兜,头戴银质鼓钉菩萨花帽,颈戴银“项圈”“百家锁”等,手腕套有银圈。

(3)饮食。白族饮食比较讲究。白族“三道茶”是主人给客人敬献三次茶食,头道茶为“苦茶”,又称“烤茶”;二道茶为“甜茶”,放有蜂蜜生姜芝麻核桃等配料;第三道茶为“团圆茶”,在一碗茶水中放有红糖和三个煮熟鸡蛋,故又叫“三蛋茶”。2014年,“白族三道茶”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白族人家酿的酒水有糯米酒红薯酒、苞谷酒和灯笼果酒等。大米玉米、麦子、荞麦、红薯和马铃薯是白族主食。爱养鸡、猪、牛、羊。每年年关,家家杀猪,户户备炒米、糍粑和绿豆面。一年四季贮有坛子菜、干菜。招待客人,必有荤菜,白族的“糯米酢辣椒”等具有独特风味。白族赈酒所设民宴有大碗扣肉、卤肉魔芋豆腐、盐豆腐干及竹笋烩瘦肉等。

(4)居住。白族民居多为木质结构,一般是“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双手推车”房屋,造型为青瓦“人”字形大屋顶,还有四合井式白族建筑。堂屋上方神龛供有家谱及“天地国亲师位”牌。堂屋供婚娶、丧葬和迎宾之用。左右两边为正屋,用木板作壁隔为两间,内称“内房”,外称“火坑屋”。靠角处用岩石砌成1米见方的火坑,坑内放三脚铁架,专供烤火和炊事之用。

(5)婚姻。历史上,白族男女游行村寨、田间小路,或吹口哨,或唱情歌。有的人在三月街或绕三灵歌舞会上,以歌为媒,私订终身。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受汉族文化影响,婚姻倡导“明媒正娶”,从订婚到结婚,要经过“三茶六礼”等九道程序。“三茶”即“认亲”“发八字”“圆礼”,这三次要给女家送茶礼(白族人说一方猪肉或者猪肘为茶肉),称为“三茶”。“六礼”即“看待家门”“插毛香”“拜大年”“求接”“报日”“陪木匠”。有女无子的人家可以招郎“入赘”。白族青年男女的结婚“正喜日”,有接亲、送亲、压轿、拜堂、合卺、筛茶和闹房等程序,必须宴请宾客。妇女怀孕以后,全家人照顾孕妇婴儿生下后,由父亲到岳父母家“报喜”,须送活鸡一只,公鸡表示生男孩,母鸡表示生女孩。三天内,外祖父(母)应送鸡、蛋、肉、米等物,并且约定送“祝米酒”的日子。届时,外祖父(母)除给外孙送摇篮、被子、衣帽、鞋袜外,还有鸡蛋、腊肉、糯米等食品。其他亲戚朋友也送礼祝贺。白族小孩满周岁时,父母为其举行“抓周”活动。

(6)丧葬。白族人的丧葬因死者年龄大小、善终凶死而不同。成年人死亡后,要请道士做道场、念经,给死者超度。对死者做斋,又称“做好祀”,一般三五天。在埋葬死者前,要请阴阳先生看“阴地”、择吉穴。下柩要热坑,用纸或芝麻秆烧坑。阴阳先生在灰上画八卦太极图像,再将棺木放进去。掩埋时,由孝长男先铲三锹土后,大家挖土掩埋,这是“土葬”过程。据考证,在明末以前,白族人多用砖拱葬,也有石砌砖拱的。这种葬式既不同于悬棺葬,也不同于崖棺葬,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如慈利县零溪镇墨园村古林凸发现的明代墓葬以长方形砂石石条紧依墓室底,壁垒砌棺墓室,这种石砌拱墓葬在慈利县已经发现多处。桑植县芙蓉桥钟氏四世祖钟景荣和七世祖钟世选墓即是石砌砖拱棺墓。(www.xing528.com)

(7)节日。白族人有两个隆重节日:一是冬至祭祖节。每年冬至祭祖节,白族男女穿着盛装,聚集本姓祠堂,敬祭祖先,跳仗鼓舞。另一个是本主节,即“赶会”。白族不仅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要抬着大二三公“本主像”谷均万、王朋凯、钟千一去各个村寨游神,而且还有定期定点的游神、祭祀本主活动。在春节和本主节,白族后代把祖先雕像抬出,穿街过市,包括请神、游神、安神三个阶段。2009年,“桑植白族游神”被湖南省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主节以各姓家庙所供本主生日为节日,且有二十多处赶会场所。如谷姓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廖坪、七月二十一日在官地坪赶会;王姓正月初九在芙蓉桥赶会;钟姓十月十五日在麦地坪赶会。赶会那天,除游神、祭祀本主外,还跳仗鼓舞、唱戏。赶会是白族人进行民族教育的一种形式,会期要讲白族来源等历史。“三元老司”在敬祭本主时唱《拜祖词》:“山有昆仑水有源,花有清香月有影;竹子有笋树有根,莲蓬打从藕上生。一拜祖先来路远,二拜祖先劳百端。三拜祖先创业苦,四拜祖先荣耀显。家住云南喜洲,苍山脚下有家园。大宋义士人皆晓,洱海逸民历代传。万里跋涉创新业,讲不尽的祖来源。”

(8)文学。白族文学分为民间文学和文人文学。民间文学分为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民间谚语等。历史人物传说有《本主张奎》《潘大公》《童年学武》《三把菜刀劈盐局》《王炳南投贺龙》《大战葫芦壳》《斋戒塔》等。山川地名传说有《覆锅岩》《狮子岩》《回音坪》《双鹤井》《犀牛潭》《仙人伞》等。风俗传说有《仗鼓舞的由来》《本主的来历》《大二三公的由来》《三元教的来历》《三元傩神的来历》《九经堂的来历》《雨钱堂的来历》《民家土家的连理会》等。白族故事有《不管闲事的县长》《刘猛的故事》《谷梅桥的故事》《魅举人的故事》《巧报仇》《学贺龙》《李四卖梨》《我是保护板凳的》《郎中和老板娘》《答对招亲》《谷启虞造反》等。白族调有劳动歌、风俗歌、生活歌、情歌、喜歌、苦歌、儿歌等。白族民歌语言生动精炼,感情真切朴实。“大本曲”民歌句式三七一五句是白族歌谣特点,即四句一首,前三句每句有七个字,后一句只有五个字。如白族民歌代表作《俏白尼》唱道:“头上梳朵乌云发,龙须耳环两边挂,绣花手巾紧紧扎,哪个不赞夸?身上穿件白汗衣,上面套个黑领褂,腰里抹件花围裙,惹死好后生。手里拿把白粉扇,绣花飘带扎腰间,脚上穿双绣花鞋,哪个不喜爱!”白族情歌有初恋歌、热恋歌、十想、十爱、十看郎、十劝郎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白族人的爱情观,如:“天上乌云遮乌云,地下风大绕竹林。强风绕断竹林笋,唱支山歌试姐心,就把山歌做媒人。”白族盘歌很有特色,如甲唱:“什么穿青又穿白?什么穿的瓦灰色?什么穿的金花板?什么穿的一墨黑?”乙答:“喜鹊穿青又穿白,斑鸠穿的瓦灰色,锦鸡穿的金花板,乌鸦穿的一墨黑。”文人文学有对联、诗赋、散文小说等体裁。白族对联有门联、婚联、桥联和庙联等。文人文学中,以宋代谷均万所作《天门有感》最为古老:“故乡万里起干戈,避迹天门伴楚歌;昔日躬耕同鹿豕,今朝俎豆决江河。”他在《赤松隐怀》中写道:“滇西遥遥来楚山,隐匿赤松亦畅欢,天门高氏门难灭,世袭簪缨锦绣还。”白族名儒谷梅桥擅长诗词,著有《世界大战》诗词一集,现存律诗三十八首。抗日战争时期曾作《深秋怀友》:“关塞倭气满,中原战血斑;天涯为客感,月落思君颜。瑟瑟秋将老,劳劳鬓已霜;愿同班定远,出入玉门关。”他还主持编纂《民国桑植县志》,创“梅字体”,被称为“桑植三绝”之一。白族学者谷岸峭曾作《劝农诗》:“池塘多养鱼,荒山多造林;牲畜多喂养,田地多耕耘。春夏多种植,秋冬多收成。人人多衣食,社会多安宁。”洪家关白族乡白族作家贺兴桐编写了《贺龙军长》和《元帅之死》等多部电影,创作了《青春无悔》和《贺龙》等多部电视剧。芙蓉桥白族乡白族作家钟铁夫著有《女人无泪》和《天堂的玫瑰》等小说集,《女人无泪》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桑植白族作家李康学出版了《洪湖魂》《走过雪山草地》《将军与故乡》《大湘西演义》《大湘西土司》《大湘西匪殇》和《李康学文集》等十多部著作。桑植白族作家谷俊德出版了《桑植白族风情》《胎盘里蹲着的村庄》和《仗鼓红》等文学作品。

(9)艺术。白族音乐旋律优美,感情丰富。山歌高昂嘹亮,情歌宛转悠扬,“玩耍歌”风趣活泼,游神调富有民族风格。白族舞蹈有“仗鼓舞”和“霸王鞭”。在澧水流域白族聚居区,每逢喜庆节日,白族人就会聚在一起,欢欢喜喜跳《仗鼓舞》,俗称“跳帮藏”。《仗鼓舞》是白族独有舞蹈,流传在桑植县麦地坪、梅家桥、走马坪、人潮溪、氽湖、冉家坪、长潭坪一带的白族山寨。因为道具仗鼓形状像杵,长约一米二,两头大、中间细,两端用皮革绷衬成鼓,故名《仗鼓舞》。相传明代某年春节将至,兄弟三人用木杵打糍粑。突然闯进十几个人,强抢硬夺,发生殴斗。兄弟三人就用打糍粑的木杵直打横扫,打得歹徒抱头鼠窜。为了纪念这一胜利,白族打糍粑前,都会举起木杵手舞足蹈,久而久之,演变成为舞蹈。所以,《甄氏族谱》记载:“吹牛角,跳仗鼓。”

白族“游神”是跳《仗鼓舞》盛期。参加“游神”者,必须会跳仗鼓舞,否则就没资格参加游神。游神到某地后,由接神人用茶盘端上糯米糍粑、豆腐等站在堂屋门前恭身迎接,三元老司请神下马、安神,然后跳《仗鼓舞》。人数多少不一,至少三人,多至百人。信奉本主为白族所独有。以谷、王、钟为主姓的白族信奉本主大、二、三神,即大神红脸,左手叉腰,右手上举;二神黑脸,左手护胸,右手执鞭;三神白脸,左手托珠,右手仗剑。白族聚居区家庙与祠堂最多,赶庙会是白族人的传统。各处庙会虽然只定一天,但是前后要花几天时间准备。赶庙会这一天,人山人海。每年有一“会首(由本族房头轮流)”,会首在农历腊月下旬,派一群青年去家庙将本主抬回。到腊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由会首亲自请来白族“三元老司”在本主堂做功课,收兵撵马、安神。正月初二清晨,三元老司请神出游,并且派出牌灯,上写姓氏堂名,如谷姓就写“九经堂”,王姓写“三槐堂”,并有“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字,带上红帖下书,准备膳食和迎神等。游神时,举“万民伞”的人走在前面。扛神旗二人,一人执鼓,一人拿锣。吹长号者二人,吹横笛一人,举执事牌者若干人,牌上写着“祖奉本主×××神”。抬本主者多人,有二人抬一神轿,也有四人抬一神轿的,按本主多少或者神像大小而定。三元老司紧跟神轿后面,一手拿海螺,一手执铃宝。会首与收香纸者紧紧跟随。后面配有数十人或数百人的跳《仗鼓舞》队伍。跳仗鼓舞时,由三元老司领队。《仗鼓舞》队员手执仗鼓,在仗鼓舞大师领跳下,踩着节奏,跳着“一二三”“硬翻身”“狮子坐楼台”“野猫戏虾”“兔儿望月”“五龙棒圣”“翻天印”“魁星点斗”“霸王撒鞭”“雷公扫殿”“二龙戏珠”“双凤朝阳”“苏秦背剑”“仙女献桃”“二十四连环”“四十八花枪”等八十一个动作,舞姿变化多样,杂以武术动作。整个舞蹈纯朴优美,玲巧多变。舞者手里拿着道具仗鼓,跟随使用海螺、长号、横笛、唢呐、大锣、小鼓、钹等乐手围成一圈,踏着节奏翩翩起舞。舞时,参加跳《仗鼓舞》的人数不断增多。但是必须是每三人成一组,鼎足而舞。其中一人执仗鼓,一人打钹,一人敲锣,以一个一个的小圆圈围成一个大圆圈。开始时的“单跳”换成“双跳”,手部摆动随之增加。每一动作结尾,都用道具指着旁边一人的耳根。《仗鼓舞》特点为跳、摆、转、翻,脚的步伐即先左后右,手与脚顺向摆动,即左手左脚,右手右脚,叫作“顺拐”。总的特征是顺拐、屈膝、悠放、下沉。形成这些特征是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当身负重物走在山路时,只能顺拐前进;爬坡之时,势必屈膝,重心下沉。由于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因此形成《仗鼓舞》的独特风格。舞蹈音乐多用2/4节奏,打击乐要求打得清脆,按照表演者动作打出各种不同的锣鼓点。用横笛吹奏主旋律,用海螺、长号和唢呐吹奏自由节奏。伴奏歌舞时,强弱节拍鲜明。跳仗鼓舞时,喜穿白色衣服,有“要得俏,一身孝”之说。男子内穿白色对襟衣,上套黑色领褂;腰系挑花兜带,并配撒穗荷包;头戴白色头巾,下穿青布裤子,脚穿白布袜和“云头鞋”,色彩搭配和谐、美观,为《仗鼓舞》增添艳丽光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仗鼓舞》被搬上文艺舞台,被列为优秀节目,多次在文艺汇演中表演,荣获多个奖项,深受观众好评。1956年,《仗鼓舞》以新颖形式参加湖南省组织的群众艺术会演,获得表演奖。1958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把仗鼓舞提炼成为该团上演的保留节目。2001年,仗鼓舞《跳年》参加湖南省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获得三等奖。2009年,“桑植白族仗鼓舞”被湖南省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桑植仗鼓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在桑植县民歌广场举办首届“白族仗鼓舞比赛”,共有来自桑植县芙蓉桥七个白族乡、永定区桥头乡和湖北省鹤峰县铁炉白族乡共十四个代表队参加此次仗鼓舞比赛。2011年9月,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白族仗鼓舞夺得铜奖。2012年12月,桑植县麦地坪白族乡杨家峪村钟会龙被文化部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仗鼓舞代表性传承人。钟会龙于1936年始师从民间艺人钟朝锐、钟良旭,掌握仗鼓舞“硬翻身、霸王撒鞭、雄鹰展翅、狮子坐楼台”等套路,后以“倒丁字步”为步伐,将高难度的“四十八花枪”等武术动作融进舞蹈之中。桑植县白族乡成立后,他到马合口、洪家关、芙蓉桥等白族乡指导跳仗鼓舞。钟会龙寻得徒弟钟耀群和钟彩香,毫无保留、倾囊相授,二人得其真传,逐渐崭露头角。古代白族先民称“霸王鞭”为“金尺竿”,用铁丝穿数枚铜钱嵌入竹竿两头制成,长约一米。舞时,手握竹竿中央,随着舞曲节拍,拍其上下截,有“打四门”和“五朵梅”等花样。白族还有玩水龙灯的习俗。每逢大旱时,用柳条或黄荆条编成“龙”形,去各村游玩。所到之处人们都向龙身上泼水,淋得越湿越好,故称此活动为“玩水龙灯”,为祈求天降大雨以保丰收之意。

(10)宗教。白族人信仰多神,崇拜“本主”,各姓除了“本主”外,还信奉马公元帅、杨泗将军、韦驮、黑神爷、潘大公、陈吉陈亮兄弟、王灵官等。澧水流域设有本主庙,里供木雕或泥塑本主像。马合口供谷均万像,芙蓉桥供王朋凯像,麦地坪供钟千一像等。“本主”是本地村寨保护神,白语称之为“吾整”,汉语意为“本境之主”。本主既有英雄人物,也有历史名人,还有白族祖先。白族人信仰佛教和道教,马合口一带就有玉泉寺和三望寺等寺观。白族人为纪念来到澧水流域开辟家园的谷均万、王朋凯、钟千一三位始迁祖而形成祖先崇拜的“三元教”,其神职人员“三元老司”的道具有海螺、司刀、竹卦、坛印、三宝铃和法衣,主要活动有祭本主、了心愿、做法事等。白族人的“正月游神”和“赶会祭祀”都由三元老司主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