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婚嫁程序:张家界市少数民族风味,不索取钱财

婚嫁程序:张家界市少数民族风味,不索取钱财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土老司允许、作证后便可订婚。订婚、结婚时不索取任何钱财。女家人把团圆伞拿进闺房,并且杀鸡招待,说明大功告成,女家同意这门婚事。拜年时,女青年避见男青年,婚前年年如此。女方如果同意该年结婚,同意“扫尾”,便把猪尾巴留下来。女方选择吉日缝制嫁衣、蚊帐等嫁妆,曰“开剪”,开剪还要举行仪式。婚前一天为女方的“戴花”日。

婚嫁程序:张家界市少数民族风味,不索取钱财

清代改土归流”以前,土家人婚姻比较自由。未婚青年男女道途相遇,无拘亲疏,以情歌为媒,唱山歌恋爱,从而建立美好的婚姻,即如土家情歌所唱:“大山捆柴只要藤,土家成婚靠歌声。”土家女子在婚姻上有自主权,每年正月跳完摆手舞后,已婚男女和小孩退出场外。未婚青年男女且歌且舞,自由选择对象,互相倾吐爱情,满意者互送礼品。经土老司允许、作证后便可订婚。若两男争爱一女,由男方比武判决,胜者优先,负者告退。订婚、结婚时不索取任何钱财。新娘袖系红绿丝线,由其兄或妹背引至男家。也有通过“认干妹”成亲的,即土家情歌《干姊妹歌》所唱:“干姊妹,柑子叶;白天陪着干妹玩,晚上抱着干妹歇(睡)。”“改土归流”以后,自由婚姻受到破坏,实行包办婚姻,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受“门当户对”“财产多寡”限制,自由婚姻逐渐被买卖婚姻或者变相买卖婚姻所代替。婚姻礼仪也日趋复杂,形成了“求婚”“订婚”“拜年”“结婚”“回门”五大程序,如清《同治永顺县志》所载:“婚礼:男家择门户相偶,请媒妁至女家求亲。既允,乃备礼,送庚帖,馈以簪环衣服羊酒之属,曰定亲。女家以庚帖、巾扇答之。自此,亲谊往来,动必以礼。将娶,用礼物以通佳期,曰上头。或复以衣服簪环馈女家,曰过礼。迎亲之日,两家各开宴迎宾。”

(1)求婚:土家山寨有句俗话:“早苞谷早通新,早儿子早问亲。”父母在儿子年满十六岁后,就开始为儿子“访亲”。男方父母选中谁家的女孩后,就请媒人带把团圆伞,到女家去“提亲”。媒人到女家后,把伞倒立在大门外。女方收下媒人带去的礼物并且把伞顺立过来,就表示不拒绝,可以提亲。否则,媒人此后不要再登门来了。媒人第二次去时,则把团圆伞顺立在原地。女家把伞拿到火堂屋门边,说明提亲有了进展。媒人第三次去时,媒人则把团圆伞放在堂屋门边。女家人把团圆伞拿进闺房,并且杀鸡招待,说明大功告成,女家同意这门婚事。媒人便将喜讯速告男方,男家杀鸡备酒,招待媒人。

(2)订婚:女人放了口,男人落了心。“八字”能否相合,又是一道关口。求婚成功以后,男方挑着酒肉、衣服到女家取生辰“八字”,俗称“讨红庚”。女家把出生时辰用红纸写好送给男方,男方即请阴阳先生进行“合庚”。男女出生的年庚相冲是绝对不能婚配的。年庚不相冲即进行订婚仪式,俗称“放鞭炮”“插茅香”。订亲之日只能为双日,“破日除后,双日中选”。订婚那天,男方父母带上儿子,请人挑酒肉、粑粑、衣服、首饰、银钱、鞭炮、蜡烛四担礼物,跟媒人去女家。男方所挑礼物分送女家及亲戚,媒人一行四处道喜。然后,由女方家宴请外公、外婆、舅父、舅母、伯父、伯母、堂兄堂弟等亲友吃“订婚酒”共同祝贺。媒人一行饭后随即返回,至男家时,媒人鸣炮恭贺。

(3)拜年:订亲以后,男方于每年大年初一挑礼物去女家拜年。礼物有无尾猪后腿一只,猪蹄子用二指宽的红纸包一圈,年粑粑、团馓无数。男方还要给女方亲戚送腊肉一块、面条一包、糖果一包。女方父母及亲戚送钱作为回礼,女青年送两双新布鞋给男方。拜年时,女青年避见男青年,婚前年年如此。男女青年的结婚年龄为十六岁,有的只有十四岁,有的甚至更小。男方要求结婚的那年正月,须用一只带有尾巴的猪腿去女家拜年。女方如果同意该年结婚,同意“扫尾”,便把猪尾巴留下来。否则,把猪尾巴割下来用红纸包好放在送给男方的新布鞋里退给男方,表示推迟婚期、来年再议。土家青年多选在下半年结婚,因为农事活动基本结束。当结婚日期选好以后,男方请媒人带着酒肉和写在红纸上的结婚日子送到女方家里,俗称“报日”。女方选择吉日缝制嫁衣、蚊帐嫁妆,曰“开剪”,开剪还要举行仪式。土家族姑娘从七岁到婚前重要功课就是织“西朗卡普”、挑花、刺绣,准备嫁妆和衣被服饰等生活资料。(www.xing528.com)

(4)结婚:结婚时,女方只做“土花铺盖”,男方要出被里和“挡头布”。女孩从懂事后就开始学《哭嫁歌》。如果不会哭嫁,就会被人瞧不起、说闲话。哭嫁时,须用土家语。《哭嫁歌》的主要内容有《母女哭》《哭父母》《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媒人》《哭扯眉毛》《哭梳头》《哭戴花吃离娘席》《哭辞祖宗》《哭上轿》等。同时也哭自己的辛酸苦楚。哭嫁一般是七至十天,最长达一个月。要哭得口干舌燥嗓子哑、如醉如痴才算聪明能干,否则被人视为愚昧无知。哭嫁期间,家族亲友都要宴请出嫁女孩,曰“送嫁饭”。哭嫁时,亲友陪伴女孩互诉苦情,称为“陪哭”。男方须送“哭脸粑粑”到女家,参加哭嫁的人都要吃到。男女双方准备就绪以后,在迎娶新娘前三天,男家派人用几架抬盒抬酒、猪肉、衣服、首饰、粑粑等礼物,在媒人带领下,放着鞭炮送到女方家里,俗称“过礼”。婚前一天为女方的“戴花”日。女孩从前养“女子头”,独辫,前额头发分两支搁放于耳朵上。此日要举行“簪花”的成年礼,新娘要“开脸”,又曰“上头”。女方请人用麻丝线扯去脸上汗毛,并把眉毛修成一勾新月,头发绾起粑粑髻,用黑纱网罩之,髻心绕以红头绳,插上银簪。前额头发下垂,头戴蒙帕,包成“人字头”。手戴手圈、戒指,耳朵吊银环。“戴花”这天,女方将全部嫁妆摆在室外,供人观赏。此日,同寨姑娘聚在一起与新娘惜别。女方亲戚朋友皆来送礼庆贺,吃“戴花酒”。开筵时,舅家人坐“头班席”,舅父、舅母坐“上马位”。“戴花”下半日,男方派执事、礼官、作揖童子、礼乐队、接亲客,持喜把、抬轿三顶及搬运嫁妆的“宝杆”绳索,备齐开门礼、满堂礼、背亲带、护身带、压轿米、照轿油、露水衣、露水鞋、差夫礼、满堂礼后就可出去迎亲。在启轿前,要杀只鸡,用鸡血滴轿一圈以驱邪。还要备猪头和鸡到土王庙里祭祀土王,新郎必须九叩八拜,否则将不吉利。敬了土王以后,接亲队伍敲锣打鼓奏乐鸣炮启程。此前,先派两人往女家“赶时候”,给女家报信。接亲队伍在傍晚到达女家门前,男方“督官”“礼官”燃放鞭炮以示到来。女方要行“拦门礼”,女方“拦门官”用桌拦门,男方“礼官”上前与“拦门官”互相敬酒后,由“拦门官”首先讲唱起来:“手持鸳鸯一酒瓶,东家请我来拦门;斟上三杯桃红酒,迎接督礼官先生。”“拦门官”问,“礼官”答,一问一答式地对唱起来。若“拦门官”讲输了,就得开门请接亲队伍进屋。若“礼官”输了,须给女方“三茶六礼”后方可进门,否则拒之门外,露宿达旦。有首土家民歌反映了拦门礼俗:“花花轿子来接亲,一张桌子拦大门;男女各请巧舌汉,盘天盘地盘古今。”此日男方请人挑上酒肉、衣服、首饰、礼物在媒人带领下送至女家,女方送两双“踩堂鞋”给男方。接亲的男青年中有数位新郎代表人,土家语叫“摸米”,汉意为“猫仔”。黄昏时候,陪嫁的姑娘们在手板上摸满漆黑的锅底灰,向心里喜欢的“摸米”脸上抹去。姑娘往小伙脸上抹黑,或一对一,或几个姑娘摸一个人。“摸米”躲避不及,被锅底灰抹成黑花脸,而且乐意被姑娘抹。男男女女,扭成一团,嘻嘻哈哈,激情澎湃。被姑娘们抹黑的小伙越多,说明被姑娘们看得起的越多。从表面上看,找“摸米”抹黑脸是为新郎新娘日后和睦,从实质看,是土家姑娘向男方小伙表示爱情,是重温曾经有过的自由恋爱之梦。出嫁前夜,女方家里举行陪十姊妹仪式,由九个未婚女青年与新娘围席而坐,轮流哭唱,新娘首先哭《开台歌》:“橘子开花叶儿细,听我哭唱十姊妹,姐儿明天出闺门,哭唱俺的知心话。”陪嫁姊妹哭道:“一个橘子十二瓣,今夜姊妹要分散;明日花轿高抬起,之子于归配美男。”《陪十姊妹歌》好似巴人竹枝词,古人写诗赞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第二天为男方“圆亲酒”,即结婚日。公鸡才叫头遍就准备发轿,以逃避土司王索取“初夜权”。“赶时候”的人背上背篓,提上灯笼,肩扛带竹竿的蚊帐和门帘,鸣炮回男家报信。女方用红线绳将棉被等物绑在家具上,新娘穿露水衣(上轿衣)及露水鞋,怀佩圆锁,吃完离娘席后,由“送亲娘”拖拉出房,在堂屋中辞别祖宗,向亲友作揖告别。新娘手拿十二双筷子往前后各掷六双,同时念道:“手拿筷子十二双,我们姊妹捡一双;哥捡一双买田庄,弟捡一双压书箱;妹捡一双压花箱,我捡一双走别方。”然后,新娘由哥哥用“背亲带”背出大门至喜轿内。上轿时还用脚蹬三下轿杆。女家用“护身带”将新娘绑在轿上,接亲队点燃两只火把,鸣炮后启程。花轿出大门时,女家用扫帚扫三下,姑、婶、姨、嫂要拖拉轿杆使之连续进退三次,“拦轿”仪式收场,娘家正式发轿。同时,用扫帚在嫁妆上向后扫一下,据说是可避免将娘家的财气全部带走。轿出门后,女方来人抢走一只喜把,意即各留一半,接亲队伍在新娘花轿导引下隆重返回。若在路上碰上娶亲的,两辆花轿并排停放一下,两位新娘互换一只鞋后各自走开。花轿到达男方家口时,男方要用猪头和杀猪刀在大门外敬神“断煞”,土老司杀只雄鸡,将血绕轿淋一圈,随后将鸡向轿后抛出。新娘下轿时,要从轿门前的“七星灯”上跨过,据说使夫妇和睦相处。一人执白蜡叶丝毛草一束夹爆竹,点燃后噼啪作响,在新娘面前熏烧一阵,名曰“烧四眼”。男方请夫妇双全、儿女多、声望好的妇女两人做“圆亲娘子”,为新娘开好铺,接新娘下轿,扶新娘进门。新郎、新娘身披红布,脚穿“踩堂鞋”,男左女右并立堂屋中央。拜堂仪式开始,礼生高喊:“奏大乐!升炮!一拜天地!二拜祖宗!夫妻对拜!”名曰“拜堂”,均三拜三叩首。礼毕,新郎、新娘同时奔向洞房,争坐新床,新郎把新娘盖头揭开,新娘嫣然一笑。新娘新郎在洞房内共饮交杯酒,吃团圆(和气)饭,象征着团结友好,白头到老。接亲娘要陪同送亲娘用餐,送亲娘要喝“上马酒”。与此同时,接亲队伍与前来贺喜的亲友们开餐用饭。

新娘进男方家门时,男方父母躲在一边,避见媳妇,不能“碰红脸”,据说“婆媳见了面,家门不吉祥”。所以,土家族人拜堂时没有“拜高堂”这一程序。新娘在向男方亲友行“拜茶礼”前,首先拜见公婆,公婆当然会给新娘“打发钱”。古诗《拜翁姑》描写过新娘拜见公婆的情景:“满庭曙色映灯光,拜见翁姑出画堂;并座双双人似玉,隔屏有客费评章。”新娘的兄弟于此日穿草鞋赶到男家喝喜酒,名曰“赶脚酒”。此日,新郎也要插花,用一匹红布搭在肩上,亲朋至友姐妹舅姑分别给他头上丝帕上插“状元花”。当晚,全寨男女老少皆可“闹新房”,土家人认为“越闹越发,不闹不发”。前来闹新房的人可开新郎新娘的玩笑,要新郎、新娘装烟倒茶,讲“四言八句”,讲“五男二女”,欢歌笑语,热闹异常,直到深夜,人们渐渐散去。这时,新婚夫妻暂时不能洞房花烛,还要举行“童子尿”仪式。圆亲娘子带来一个童子,揭开马桶盖子,抓出里面糖果,然后童子往马桶里撒尿,唯愿引出吉祥。之后,所有客人走出洞房,新郎新娘就可同床了。第二天早上,堂屋里摆着桌子,桌上放着许多新鞋。新娘由新郎引着,端着茶盘向前来道喜的宿客长辈敬茶、送鞋,亲友们要给新郎新娘“茶钱”及“鞋礼”。这是物的交换,也是情的交流。

(5)回门:新婚后第三天早上,要“三朝回门”。新婚夫妇回娘家省亲、探望,回敬长辈,曰“回门”。回门之时,新婚夫妇用背笼为岳父母背着猪腿、酒、糖、团馓,一路窃窃私语,一路笑声不断。正如一首古诗所写:“面带桃花笑语温,三朝洗梳共回门。新人两个低声语,阿母遥看笑出声。”女方父母要给新婚夫妇打发钱,并教他们兴家立业,夫唱妇随。回门那天,赶回婆家,一般早去晚归。据说新房不能“空床”,只有路远的可以例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