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以来,受外来文化影响,湘西北土家地区建筑类型日趋多样,共计城堡、市镇、衙署、摆手堂、转角楼、封火墙天井屋、书院、学宫、戏楼、会馆、寺观、祠庙、教堂、祠堂、塔坊、八角凉亭、木廊花桥、石拱桥、关隘、名人故居、革命旧址和陵墓等20多种。
摆手堂建筑分为土王祠及摆手场两部分:在牌坊形大门之内,由短墙围成又深又长的长方形摆手场地,末端为“土王祠”。门祠间有一条甬道,道旁古柳成行,可以悬挂红灯,凡是土家族人祭祖、祈年、神断、还愿、迎春、歌舞、竞技多在其间举行。土王祠为石瓦建筑,内设神龛一座,供奉土王、八部大王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等,有的供奉本地土王。朴实无华,别具一格。这些古代建筑保存着土家祖先流传下来的木雕、石刻、彩绘、岩画等民间工艺。龙山县马蹄寨、保靖县利湖和永定区茅冈等地均有摆手堂,土家语叫“舍巴挫”。
土家语称干栏式建筑转角楼为“吼嗄”,多为木质结构有钥匙头式、撮箕口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和平地起吊式等形式。
土家族人建房讲究风水,要请风水先生架罗盘,选屋场。房屋背山面水,后山厚实。朝向为坐南朝北,也有东西向的,让太阳能够照到前壁、后壁,谓之“晒壁”,以祛湿除阴。房址忌子午向,以“左青龙、右白虎”为最佳场所,并有“坟对尖山屋对垭”之说。(www.xing528.com)
土家族人的住宅由正屋、偏屋、转角楼、朝门四部分组成,一般人家只有正屋。小康人家有正屋、偏屋和转角楼。富有人家加修朝门和冲天楼,豪门大户修四合院,砌以院墙,四面封砖,土家人称封火墙。土家民居以木结构穿斗房为主,间有穿斗、抬梁复合结构的民房,较为典型的有列夕彭氏木房,其排架系穿斗与雕花状相结合形式,别具特色。木屋瓦房一般为四排三间,也有六排五间的。“排”是用“穿枋”组合起来的一排架,再用“开间枋”把排联系起来,竖于础石之上,形成“间”。正屋规模有三柱四棋、五柱八棋、七柱十二棋等多种组合形式。棋以“满棋”者居多,也有“跑马棋”等。排越多间就越多,棋越多屋进深就越大。永顺樟木就有十二排十一间、三个四合天井的大院。土家民居以平房居多,柱径以粗为荣,柱高比值较大,具有粗犷之美。柱间尺寸喜“八”,以图吉利,如一丈二尺八、一丈四尺八等。房屋出檐喜宽,以防雨水洗蚀壁板。出檐有单挑、双挑、挑挂棋、配“托替”等表现形式。屋面盖青瓦,亦有盖石板、茅草、杉树皮的。为了保证结构稳定,木匠常用“迈柱脚”手法,以使周边立柱的“脚”达到向“挓四方八”的目的。为使房屋造型有变化,常用“抬檐冲脊”手法,以获屋脊、瓦坡面合理的弧线,这不但让建筑线条充满美感,还使檐口不至出现“偷水”现象。
在住房使用方面,以四排三间“一字屋”为例,正中一间为堂屋,正上方装板壁安“神龛”,供祖宗神位,是土家族人祭祀祖先、宴请宾客的场所。堂屋左右两间居室叫“人间”,供住人。一般长子住东头,次子住西头。人间以木板为界又分成前、后两小间,前面一间设火坑,火坑上方铺竹,木条、并且吊炕,供烘烤腊肉、玉米等用;后面一间为卧房,窗小且少开,有较强的秘密性。人间铺木地板,而且楼枕较高,以利通风防潮。堂屋后面有过道房,俗叫“抱兜房”,作放物或老人用房。偏屋也称为磨角,位于正屋的左右两边,作为灶房或碓磨坊之用。在正屋和偏屋两根脊线交点,立起一根“伞把柱”,成为土家匠师的独创。
桑植县两河口、慈利县岩泊渡、永定区尹家溪等土家城镇住房多为封火墙的天井印子屋,以天井过亭组合,有三进两亭甚至五进四亭。起伏的封火墙,高耸的过亭、精致的装修,显示其商贸城镇的突出地位。沿街土家民居多与铺面结合,柜台外露,饰以雕花栏杆等。沿河多成悬挂的吊脚楼形式,构成土家城镇古朴而美丽的人文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