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住所不仅是人们繁衍、集会场所,而且是进行炊事、防御野兽侵袭的场所。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的居住形式主要有穴居、巢居等。从考古发现看,人类最早的住所是天然洞穴,形成远古人类穴居野外的文化遗址。湘西北天然岩洞较多,穴居习俗延续至今。巢居是在树上“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为干栏式建筑源头。《庄子》曾载:“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太平御览》亦云:“散居山洞间,依树屋而居。”最早巢居依树架木为巢以居。直到清朝末年,湘西北偏远地区依然残存巢居树屋。《光绪龙山县志》还载:“民居中数十家,或架树枝作楼,或两树排比作门户。至崖尽处则万树葱茏,环拥于外,若栏栅然。”穴居和巢居对土家地区建筑文化影响深远。由穴居演进的地面台式建筑和由巢居演进的干栏式建筑构成土家祖先民居建筑主流。旧石器时代晚期,湘西北原始人类在丘陵地带搭起简陋的窝棚为居所,有的住木叉搭架、茅草盖顶的茅棚。临澧县官亭乡竹马村遗址发现了台式建筑。这一建筑遗迹是人工修筑而成的高台建筑基址,台基高50厘米,为椭圆形。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发现了两座房屋遗迹,一为地面式建筑,四周发现柱洞9个;另一为地穴式建筑,火坑在室里北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土著先民在斜坡上构筑居室,用离地大木代替天然树木,并且利用楼下空间饲养畜禽,巢居逐步演变成为干栏式建筑。现在,土家地区普遍存在的转角楼保留了干栏式建筑遗风。沅澧流域,气候炎热,雨水较多,地势低洼,虫蛇繁多。为了防潮、防虫、防蛇,土著先民以地下打桩而立木柱、在柱上架屋的方法营造村落。最早记载干栏式建筑的是《魏书》:“僚者,盖南蛮之别种……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杆栏。”干栏式建筑特点是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桩下多有石基。在木桩上铺梁搭板,其上建长脊短檐房屋,分为上、下两层,上楼用梯。明代邝露在《赤雅》一书中说:“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刘锡蕃在《岭表纪蛮》说得更加详细:“楼下的为两部,一部为舂碾室,农具、杂物亦储其间;一部为牲畜室,一家所饲鸡豕牛羊悉处其内。”
商周时期,建筑技术有所发展。桑植县庙湾商周遗址在房基地面出现铺垫红烧土块,用于防潮。溇水流域逐步出现半地穴式房屋建筑。部分房屋始用筒瓦是建筑技术的进步。1992年,桑植县文物管理所考古工作者在澧源镇朱家台战国遗址中发现了房屋、瓦窑和水井,实属罕见。窑里发现的遗物为板瓦、筒瓦、瓦当三类。瓦当为泥质夹砂灰陶,有瓦钉孔。灶台四周分布着柱洞,房屋为西南向,由木柱支撑,屋里有灶台,证明战国时期土家地区已用瓦盖。明代《万历慈利县志》记载:“白公城在邑东五里,四面有门,相传楚白公胜所筑。”筑于春秋末年的白公城城墙高2米,发现筒瓦、板瓦及铜箭镞等文物。(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