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靖县土家族铜铃舞保护计划有效实施

保靖县土家族铜铃舞保护计划有效实施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9年,“土家族铜铃舞”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受外来文化冲击,加之一批民间艺人年岁已高,传承土家族铜铃舞非常艰难,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工作刻不容缓。目前,保靖县文化工作部门已经制定土家族铜铃舞保护计划,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土家族独特的舞蹈铜铃舞。

保靖县土家族铜铃舞保护计划有效实施

土家族“铜铃舞”又名“八宝铜铃舞”,是湘西北土家族宗教职业者土老司(土家语称为“梯玛”)进行法事活动解钱、渡关、求子等祭祀仪式时表演的舞蹈。铜铃舞起源于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宋代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其娱乐歌舞即为梯玛表演的《梯玛神歌》。古代梯玛祭祖时念咒语,手舞足蹈,形成了土家族铜铃舞。铜铃舞集歌、舞、乐为一体,讲述土家人起源、迁徙、生产、生活,对研究土家历史渊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铜铃舞是土家节庆表演节目,对活跃民族文化活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铜铃舞表演中,铜铃声叮当,牛角号嘹亮,极具娱乐性,对于文化旅游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

八宝铜铃原是土老司主持祭祀仪式使用的“法具”之一。铜铃道具刻有马头,安有木柄,长30厘米,木柄左、右两端各安3颗铜铃。铜铃道具象征土老司做法事的一匹宝马,马头颈部系的五色丝带象征马的鬃毛。其舞模仿表演“喂马”“洗马”“逗马”“牵马”“上马”“跨马”“奔马”“跑马”“勒马”“下马”“上天堂”“下地狱”“过天桥”“打秋千”“接孩子”等象形动作,再现土家祖先骑马迁徙、征战盛况,所以又称“马舞”。

铜铃舞动作特点鲜明,保持了土家族舞蹈的独特风格。原始舞蹈形式是舞者土老司头戴法帽凤冠,身穿八幅罗裙,腰系短刀,脚穿马蹄云鞋,左手持八宝铜铃,右手拿圆形司刀,边摇铃边抖刀边舞蹈边念唱《梯玛歌》,歌颂土家祖先创业功绩,祈祷先人安宁,祈求后人幸运。土老司翩翩起舞时,八幅罗裙撒开,如同孔雀开屏,绚丽多姿。间隙中间,吹牛角号,烘托气氛。(www.xing528.com)

铜铃舞发展成为土家群众舞蹈以后,变土老司独舞为集体舞,分为立式铜铃舞和坐式铜铃舞。立式铜铃舞的铜铃只系七个,要求舞者摇铃一次,进退各三步后转体。如此周而复始,不停地行走舞蹈,动作较多。坐式铜铃舞的铜铃只系六个,舞蹈动作较少。跳八宝铜铃舞时,土老司按“人”字形线路走动,用铜铃敲击膝盖。数名演员以铜铃响声为音乐节奏,时而坐凳,时而立步。基本步伐有走十字步、踩三角、屈膝辗转、交叉撒步等。铜铃舞舞姿丰富,基本动作有扫堂摇铃、左右摇铃、八字步摇铃、十字步摇铃、踩四方摇铃、跳莲花摇铃、踩八卦摇铃、跳火坑摇铃、马步摇铃、跳马摇铃、转圈摇铃、勒马摇铃等。在舞蹈时,双膝微曲,顺拐摇铃,颤抖摆扭,粗犷有力。有的动作技巧较高,如“跳火坑”,腾空跳起,双腿向前,伸右腿跨过左腿,转身三百六十度。又如“打八铃”,全蹲,两腿交替向前伸出,双手交换不断敲打小腿、大腿和肩,动作难度较大,风格劲健。

关于土家族铜铃舞的来历,民间亦有传说。相传“八部大王”为远古时代土家祖先八个部落首领,后来,八位首领战死。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制作八个铜铃,并穿八部大王穿过的八幅罗裙,骑着象征祖先骑过的宝马,手摇铜铃,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战歌。因为八个铜铃代表八个首领,就把这种舞蹈取名为“八宝铜铃舞”。按照土家习俗,只有土家人参加“八宝铜铃舞”活动,不准外族人参加,有“黄铜不沾铁,土家不沾客”(客意指外族人)之说。由于土家、苗家、汉人并肩战斗,共同对付敌人,结下深厚友谊,土家族掌堂师就把铜铃送给苗家和汉人各一个。所以,现在的八宝铜铃只系六个铜铃。随着历史发展,原为土家祭祖仪式的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后又成为象征民族团结的盟誓舞蹈,发展着的历史总为原来事物增添新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组织民族工作者挖掘、整理土家族文化,使铜铃舞登上民族文艺汇演舞台,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并由一人表演的祀神舞发展成为多人表演的集体舞。由石远鳌编舞、李卓于作曲的《铜铃舞》获得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良奖,使铜铃舞在民族文艺百花园中绚丽绽放。2009年,“土家族铜铃舞”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受外来文化冲击,加之一批民间艺人年岁已高,传承土家族铜铃舞非常艰难,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工作刻不容缓。目前,保靖县文化工作部门已经制定土家族铜铃舞保护计划,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土家族独特的舞蹈铜铃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