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丧歌、打丧鼓、跳丧舞是土家先民“巴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民间艺术奇葩,是土家族独特的丧葬仪式舞蹈,被外国学者誉为“东方迪斯科”。跳丧舞流行在湘西北桑植县、慈利县、石门县和鄂西南鹤峰县、五峰县、长阳县等县。因唱词结尾有“撒尔嗬”呼叫声,故又称为“撒尔嗬”或者“撒叶儿嗬”,即土家谚语所说:“你唱你的阳春雪,我跳我的撒尔嗬。”湘西北土家人把这种民间文化经典称为“绕棺舞”。跳丧舞以舞为主,以歌为辅,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其余的人坐着唱和,此名“坐丧歌”;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其余的人边跳边唱,此名“跳丧鼓”;有时多人围绕棺材转圈,边跳边唱,此名“转丧鼓”。这种歌舞在土家族聚居区世代承袭,数千年不绝。
1.跳丧舞历史变迁
土家族跳丧舞源远流长,是古代巴人遗风遗俗。民族研究专家认为跳丧舞起源于古代巴人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其源头是由古代巴人图腾舞蹈“白虎舞”演变而来的。远古巴人把白虎作为氏族图腾以后,“白虎舞”逐渐成为悼念死者的祭祀舞蹈。祝贺死者像巴人始祖廪君一样,魂魄化作白虎。跳丧舞动作摹仿老虎以及其他动物形象,再现土家先民狩猎习俗。还有专家认为跳丧舞源自周武王伐纣时巴人的《军前舞》和汉代的《巴渝舞》。《隋书》对土家丧礼做了最早记载:“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唐代樊绰的《蛮书》记载:“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巴人好踏踢,代鼓以祭祀,叫哭以兴衰。巴人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宋代《溪蛮丛笑》亦载:“死亡,群聚歌舞。舞则联手踏地为节,名曰踏歌。”明代《万历慈利县志》又载:“丧则歌鼓杂哀。”清代《长乐县志》也载:“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于柩旁击鼓,曰丧鼓,互唱俚歌哀词,曰丧鼓歌。”《民国慈利县志》还载:“打丧鼓……一人死,棺敛讫。集众打鼓、说书,澈宵达旦,名曰伴丧。”
2.跳丧舞表现形式
跳丧舞在土家族丧事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凡是土家老人寿终正寝,属于白喜事,必须跳丧。死者年岁越高,前往跳丧的人越多。不仅死者亲属前往吊唁,邻里乡人也都闻讯而至,踊跃参加,叫作“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民间云:“半夜听到丧鼓响,不管南方是北方。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陪亡人。”在死者面前高歌狂舞,是土家族人祭奠亡人、安慰生者的方式。跳丧舞具有娱乐性,民众自娱自乐,安慰生者。跳丧是“欢欢喜喜办丧事,热热闹闹陪亡人”,只有“走顺头路”的人才有享受跳丧的资格。土家族人用特殊方式化解死亡带给后人的哀伤,把老人正常死亡看作是走“顺头路”。老人走了不是悲事而是喜事,体现土家族人豁达的生死观,蕴含祖先崇拜的伦理观。土家族人对待生死的态度非常乐观,如丧歌所唱:“人生命尽总难逃,纵有精神也不牢。犹如梅花遭雷打,恰似嫩花被风摇。罢了罢了真罢了,人生好似一春草。”
跳丧舞是土家族丧葬活动中跳的祭祀性兼娱乐性的民间舞蹈,以歌舞祭奠亡灵。跳丧舞多在死者出葬前夕进行,死者棺木前面的空出地方就是“撒尔嗬”歌舞处。夜幕降临之时,一位掌鼓者打鼓三下,首先领唱《开场歌》:“我打起鼓来你出台,撒尔嗬哩!各位歌师都请坐,听我唱个开台歌。年纪已老掌不好鼓,声音不好唱不好歌。”成对的二歌郎、四歌郎或者八歌郎相应接歌,随着鼓点和唱腔变换舞姿,时而转肩擦肩,时而蹲地打旋。掌鼓者领唱,对舞者边跳丧舞边唱丧歌,时而高昂激越,时而低沉舒缓,唱着格调明快而独具民族特色和浓郁山乡气息的土家曲调。
跳丧舞的特点是手脚同边,动作刚劲。舞者头、肩、腰、臂、腿、脚齐动,跳着变幻多姿的舞步,动作姿态都是哈腰、屈膝、摆胯、绕手、顺拐,身体按节奏左右颤动,手、脚、胯向同一方向呈顺边运动。基本形态是两膝弯曲,双脚扣地;两肘弯曲,轻扣胸部。跳丧舞舞步步伐有四大步、八字步、左右移步、左右撒步、点步、踏步、摆身步、拧身步等。跳丧舞基本动作多样,有“一支箭”“滚身子”“虎抱头”“牛擦痒”“狗舂碓”“狗撒尿”“狗连裆”“大王下山”“四人穿花”“踏蹄相戏”“美女晒衣”“天女散花”“幺莲儿嗬”“将军拔剑”“双羊抵角”“猴子爬岩”“野猫戏虾”“双狮抢球”“燕儿衔泥”“乌龟爬沙”“凤凰展翅”“鹞子翻身”“白马悬蹄”“老虎下山”“犀牛望月”“鹭鸶伸腿”“蜻蜓点水”“古树盘根”和“幺姑姐筛箩”等几十种,粗犷豪放。(www.xing528.com)
跳丧舞基本程序是开歌场、待师、跳丧、摇丧、哭丧、穿丧、退丧、奠酒、进贡、送神、收歌场等套式。跳丧舞通宵达旦,彻夜歌唱。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在竹枝词中描述:“谁家开路添新鬼,一夜丧鼓到天明。”天亮结束时就“刹鼓”,唱《收场歌》:“天上锦鸡叫,地上子鸡啼;眼看天大亮,正是收场时。歌郎送出门,庄子返天庭;亡者安葬后,孝眷万年兴。”
跳丧舞是歌、舞、乐浑然一体的艺术,它的声腔以男嗓高八度运腔。从音乐、舞蹈到歌词内容,少有悲伤之感。跳丧舞的音乐基本形式是:旋律以“三声音列”结构为主,节奏为2/4、3/4和6/8拍。跳丧歌唱腔分为平腔、高腔两种。它的声腔歌调是古老的三声腔。除牛皮鼓作为间奏形式插入外,多为清唱。整个舞场随掌鼓人的鼓点和唱腔变换曲牌、节拍和舞姿。“丧鼓歌”属于古代巴人挽歌,其音乐原始古朴,曲调近似为商调式。音乐高亢欢快,舞步健美勇武。唱与跳同时进行,由击鼓之声烘托,唱者声嘶力竭,舞者翻云覆雨,场面气势恢宏。“丧鼓歌”是土家族民歌联唱,是土家族文学古籍,既有千百年来形成的固定唱词,也有歌师即兴创作。跳丧舞歌词内容十分广泛,富有文采,有歌颂土家祖先开疆拓土的,有反映土家先民渔猎活动、农事生产的。如撒尔嗬歌词云:“向王开疆辟土,我民守土耕稼。”丧鼓歌《开场歌》唱道:“天地开场,日吉时良。鲁班到此,修下华堂。秀才到此,做篇文章。歌郎到此,开下歌场。”土家的历史渊源、古代的历史演义、死者的生平事迹、真挚的爱情故事、社会的生活趣事都是歌唱题材,如《十想》《十梦》《十爱》《十劝》《十织》《十画》《怀胎歌》《探情歌》《探郎歌》《荷包歌》《螃蟹歌》《祭向王》《杨家将》《十绣香袋》《灯草花儿黄》《薛仁贵征东》和《郎在高山打伞来》等。“丧鼓歌”保持古代巴歌“竹枝”“杨柳”等曲牌格律形式。每唱完一首,大家高声合唱一句“跳撒尔嗬喂”,表示为死者家里“散忧祸”。跳丧舞曲牌有“叫歌”“将军令”“正宫调”“一字词”“节节高”“打安庆”等十多个,节奏明快,气氛热烈。跳丧的人为八人或者数十人不等。总之,跳丧舞不分亲疏远近、辈分高低,都可参与。
3.跳丧舞持久传承
跳丧舞具有多重功能与价值。研究和利用跳丧舞,在土家族现代化进程中意义重大。现在,跳丧舞处境艰难,正在加速失传,这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跳丧舞已从丧葬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颇具观赏性的民族舞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的文艺工作者在跳丧舞基础上创作出“巴山舞”,成为全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舞蹈。
2006年,石门县申报的“土家族跳丧舞”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9月,土家撒尔嗬荣膺中国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 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广场舞蹈比赛“群星奖”。2008年3月,在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里,湖北省巴东县谭学聪和同伴们把土家族撒尔嗬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荣获原生态唱法优秀奖。2010年6月23日,土家族撒尔嗬组合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四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总决赛中,以总分199.18摘得原生态组金奖。2012年8月,桑植县非遗保护中心申报的土家族跳丧舞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桑植县非遗保护中心申报的“土家族跳丧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9月,桑植县周纯勤被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张家界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跳丧舞代表性传承人。石门县陈本龙和刘远正被公布为第一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跳丧舞代表性传承人。截至目前,全国土家地区共有国家级撒尔嗬传承人2名、省级3名、市级15名。湖北民族学院土家族研究专家田万振出版专著《土家族生死观绝唱撒尔嗬》。石门县文化馆舞蹈干部龚兆芬整理的《跳丧舞》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侯碧云、向智新在《桑植民族舞蹈精选》一书中也写了《跳丧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