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家界市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概览:土家族文人竹枝词的独特魅力

张家界市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概览:土家族文人竹枝词的独特魅力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竹枝词”原为竹枝歌,是土家地区流传的民间歌谣。唐代中叶以后,文学家刘禹锡吸收土家族民歌的营养,创作独具一格的文体“竹枝词”,名震诗坛。这种由文人依着民间歌调填写的民歌体竹枝称为文人竹枝词。土家族竹枝词的主要题材是写民俗、爱情、生活、景物和市井风情,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张家界市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概览:土家族文人竹枝词的独特魅力

“竹枝歌”源出土家先民巴人踏啼之歌,是古代巴人七言诗歌体裁。西汉扬雄所作《蜀志》称“讴歌”为巴人之歌。东汉何晏也说:“巴子讴歌,相引牵连手而跳歌也。”唐代诗人顾况首次提出“竹枝词”曲牌。唐代诗人陈基把竹枝词称为巴人调:“竹枝已听巴人调,桂树仍闻楚客歌。”宋代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曾载:“巴之俗……男女合唱竹枝歌。”宋代郭茂倩所辑《乐府诗集》也载:“竹枝本出巴渝。唐贞元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词九章,教里人歌之。”“竹枝词”原为竹枝歌,是土家地区流传的民间歌谣。唐代中叶以后,文学家刘禹锡吸收土家族民歌的营养,创作独具一格的文体“竹枝词”,名震诗坛。唐代永贞元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以后,刘禹锡贬任朗州(在今常德市)司马。刘禹锡在武陵地区为官十年,创作了十几首竹枝词。土家先民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刘禹锡从事于其间,听见土家先民唱巴歌,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这种由文人依着民间歌调填写的民歌体竹枝称为文人竹枝词。北宋欧阳修等撰的《唐书》明载:“(刘禹锡)斥朗州司马。(朗)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伫。(刘)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如《竹枝词》:“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萝。”唐代顾况、李益、白居易和刘商等诗人或居住或来往武陵地区,创作了许多反映武陵风情的竹枝词。如白居易在《竹枝词》中写道:“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唐代进士刘商曾写《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巴人远从荆江客,回首荆山楚云隔;思归夜唱竹枝歌,庭槐叶落秋风多。曲中历历叙乡思,乡思绵绵楚词古;身骑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唐代诗人刘长卿写道:“南过三湘去,巴人此路遍。”唐代澧州诗人李群玉还说:“十年侣龟鱼,垂头在沅湘;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宋代黄庭坚又说:“竹枝词出自三巴,其流在湖湘耳。”宋代陆游苏辙范成大等诗人也创作过不少竹枝词。陆游到了秭归县后写道:“天年痛饮蜀江边,金杯却吸峨眉月;竹枝歌舞新教成,凄怨传得三巴声。”苏辙游览长江三峡后写道:“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连舂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范成大在夔州写道:“当筵女儿歌竹枝,一声三叠客忘归;万里江边有人到,绣罗衣服生光辉。”竹枝词是一种运用于各方面的民歌,调式各有不同。它以正月为盛,吹奏竹枝,歌舞相配。竹枝词是自由吟唱的山歌,可以随时随地吟唱。如唐代于鹄写的《巴女谣》就是牧牛山歌:“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又如刘禹锡曾写一首劳作山歌:“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竹枝词是感情深切的情歌。清代嘉庆年间,鹤峰县贡生洪先绪的《容阳竹枝词》写了土家恋人迎亲礼俗:“隔宵相约赴城阃,拣出蒙头格子巾;明日笙歌迎彩仗,听郎说是隔年春。”清代光绪年间,永顺县土家族诗人向晓甫写的《锄草歌》描绘了土家人打“薅草锣鼓”的生产习俗:“邻家锄草唱山歌,奖赏红绸五尺多;欲唱唐书愁记少,临行仗胆约哥哥。”竹枝词多为夜晚唱的悲凄之调,以苦怨著称。顾况在《竹枝词》中描绘巴人夜唱竹枝歌的情景:“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楚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白居易的《竹枝词》尤为明显:“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歌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南病使君。”竹枝词传承至明清时期,得到发展和普及。据明清时期《慈利县志》《永定县志》《永顺县志》等古籍记载,仅武陵地区土家先民就创作了数百首竹枝词,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极有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土家族竹枝词的主要题材是写民俗爱情生活、景物和市井风情,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明代容美土司庠生田九龄写了一首较早的竹枝词:“郎去湘江经几秋,西风北雁又南洲;含颦日月江头望,不见郎舟见客舟。”清朝末年,永顺县土家族诗人彭勇行创作的四十多首竹枝词构成一幅土家风情长卷画轴:“新春上庙敬彭公,唯有土家大不同;各地也嗬同摆手,歌声又伴呆呆嘟。”清朝末年,永顺县土家族诗人彭勇功创作的五十多首竹枝词,展示土家风俗画图:“听说人家嫁女娘,邀呼同伴暗商量;三三五五团团哭,你一场来我一场。”清代光绪贡生彭施铎创作十二首溪州竹枝词,具有土家特色,如推介土家纺织工艺的《闺女织花》写道:“土王祠畔柳丝斜,闺女人人会打花;花样打成皆并蒂,不知持赠与谁家。”向晓甫创作十八首溪州竹枝词。描写巫师正月祭祀人类祖先傩公、傩母的《干龙船》写道:“干龙船到画堂中,既上花鞋又上红(布);祝罢傩神无别事,一门清洁谢主东。”清朝道光年间,慈利县魏湘写过多首抬毛菩萨会旧习俗的竹枝词:“三月朔日天气新,满街彩仗似云屯;游人争集朝王塌,击鼓焚香迎土神。”又云:“东门城外好楼台,竞把临街格子开;日午忽听箫鼓沸,回龙寺里逐瘟来。”清代同治年间,慈利县刘启培写了一首歌颂勤劳村妇的竹枝词:“蚕吐新丝棉吐花,花花拾入老农家;辛勤最是乡村妇,日夜纺绩谁人夸。”清朝末年,慈利县土家族学者吴愈材长期生活在索溪峪一带,写下十多首风景诗:“怪鸟奇花生别姿,春光明媚踏青时;满村竞醉治聋酒,社鼓咚咚唱竹枝。”王日修创作了十九首竹枝词,将永定城与南京市的历史典故和名胜古迹对照,大加褒扬:“登台也喜唱南词,一阙桃花感旧时;可惜巴渝杂歌舞,昆生妙谛未全窥。”罗光普的《永定竹枝词》描写了永定城南门码头风光:“城南一带并河房,晓起人家市尽张;二月新丝五月谷,风帆不断往来商。”罗光典的《永定竹枝词》反映土家先民种麻、栽桐等农事活动:“白云岭上放梅花,茅舍榆篱住几家;终岁生涯何所寄,半栽桐树半栽麻。”丁启性的《永定竹枝词》如流水行云:“万山深处古庸城,文物衣冠渐得名;客过前村忽回首,柳阴风送读书声。”棻杨启的《留别大庸》写得情意绵绵:“天门高峙锁烟岚,斗大山城俯碧潭;判断莺花春几度,一家人住小江南。”汤立贤的《永定竹枝词》一枝独秀:“荷花生日荷花香,堰满荷花晚纳凉;一叶扁舟波上下,郎依船首妾依郎。”清朝末年,鹤峰州吴裕民的《鹤峰竹枝词》描绘了鹤峰州的自然条件和劳动场景:“栽秧薅草鸣鼓锣,男男女女满山坡;背上儿放阴凉地,男叫歌来女接歌。”

竹枝词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竹枝词为整齐的七言四字句。“竹枝歌”是七言四句体民歌,是优美的山歌形式。顾况首次提出“竹枝词”曲牌,既有新体之意,也有歌词之意。其所以是新体,是因为不同于七律,是没有律诗格律的自然之声。这种七言四句形式以前四字和后三字为小顿,且歌唱时和声。如五代十国时期孙光宪竹枝词写为:“门前春水(竹枝)白苹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清代万树在《词律》中说:“所用竹枝、女儿,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也就是说“竹枝、女儿”是竹枝词的衬词。第二,竹枝词采用双关寓意的表现手法,常有谐音体。刘禹锡所作:“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似无晴却有晴。”双关谐音以“晴”寓“情”,表现男女相恋内容。第三,竹枝词唱法不尽相同,既有抒情、欢快的,也有庄严、悲苦的。清代道光年间,五峰县贡生田泰斗的《五峰竹枝词》写了土家先民“陪十弟兄”婚俗:“箫声隐隐烛辉煌,十个儿童巧样妆;绝妙风流名色艳,华筵都唤状元郎。”彭勇行描写土家族人在老司城跳摆手舞的竹枝词:“福石(城)绣屏屏绣多,浪击石鼓声声和;土王宫里人如海,共庆新年摆手歌。”

元代成宗年间,土家学士田希吕在天门山下创办天门书院。慈利学官王元明兴学传道,培养土家人才,并且编著《达意集》二十卷。元末进士、翰林杨辀著有《鸡肋集》,元朝灭亡后,隐居慈利聚奎书院讲学。元顺帝至元进士张兑著有《溪堂集》行世。(www.xing528.com)

明代,九溪卫进士周叙著有《唐诗类编》《钦恤录》《石溪集》和《洛阳花木记》等诗文集。九溪卫进士刘瑄著有《古今诗选》《明诗增删》《憨园集》和《刘他山制艺》等诗文集。容美土司连续6代人中出了田九龄、田宗文、田玄、田甘霖等9位诗人,他们的3000多首诗是土家文学的代表作。

清代,土家文人学者不胜枚举。桑植县道光贡生彭莲峰著有《招月楼诗赋》《半年先生赋》和《烟海吟》等诗文。清末湖南四大文人、石门县阎镇珩著述颇丰,刊印《六典通考》《北岳山房文集》《北岳山房骈文合刻》和《越游日记》。清代咸丰年间进士、石门县黄道让写有《重登岳麓》和《放歌少作》等诗文。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土家学者吴愈材在清末考察索溪峪一带的山水风光及民族风情后,撰写了极有文学价值的《不息园诗文刻二卷》《不息园杂诗杂记二卷》《索水志一卷》和《烛撤金莲》。永定区土家作家庹悲亚出版了《淡默轩诗集》《淡默轩丛稿》《退园诗话》《神州唱和集》和《新注千家姓》等书。永定区土家诗人杨良翘存诗近200首,辑为《梅溪诗草》。桑植县土家族女诗人彭春芝作诗百余首,她在慈禧当朝之际写下《咒慈禧》:“清风何凄切,慈禧徒伤悲;海军费用尽,倭来无抵御。无数条约订,丧权辱国威;心怀木兰志,征战莫迟疑!”桑植县土家族女诗人刘霜环文笔出众,尤以诗赋见长,以文会友,唱和赠答,汇成诗集《山花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