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是在土家大众中流传的口头创作。土家族的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和民间谚语“三大集成”。
民间歌谣分为专门类和一般性两大类。专门类歌谣有《梯玛歌》《摆手歌》《哭嫁歌》《哭丧歌》《上梁歌》《薅草锣鼓歌》等,在专门场合唱。一般性歌谣包括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和儿歌等。
创世史诗《摆手歌》是土家古歌总汇、土家文学精品,在土家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摆手歌》是土家梯玛和摆手舞掌坛师在摆手活动中唱的古歌。摆手歌有行堂歌与坐堂歌两种:行堂歌是伴随摆手舞内容由掌坛师领唱的歌,跳什么唱什么,一人领唱众人吆喝;坐堂歌则是梯玛等歌手坐在摆手堂唱的,有独唱、对唱、盘唱等。摆手歌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类起源歌,土家语叫“墨日里日”,内容有《张古佬制天,李古佬制地》和《雍尼补所尼》等古歌,叙述人类治天治地、创造万物的过程。二是民族迁徙歌,土家语叫“翁左你业沙”,唱土家先民在武陵山区寻找安身住处的经过,如“千潭万水走过来了,千山万岭走过来了,麂子走过的山路,猴子爬过的岩坎,鲤鱼漂过的险滩,都有他们的脚印”。三是农事生产歌,土家语叫“杰谢日业沙”,记录了土家人的农事活动,包括烧山、挖土、下种、锄草、做秧田、插秧、踩田、秋收、冬耕、打铁、纺纱、织布等。如《丰收歌》唱道:“合合也……合,谷子线线这么长,一线就有三百粒。”四是英雄故事歌,记述了土家英雄人物的业绩,是极有价值的英雄史诗。如《将帅拔佩》《洛蒙挫托》和《日客额地客额》等。2008年,“土家族摆手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土家族摆手歌”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史诗《梯玛歌》是土老司(土家语叫梯玛)在祭祀仪典时演唱的土家语敬神古歌,内容包括人类起源、民族迁徙、生产劳动、饮食起居和生儿育女等,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梯玛是土家族宗教职业者,凡是土家族的祭祀、还愿、求雨、送亡人等宗教活动均由梯玛主持,土家人认为梯玛是神与人之间的沟通者。梯玛从事宗教活动时,身穿八幅罗裙,手持八宝铜铃和法刀,边舞边唱,其所唱念吟诵的歌词即“梯玛歌”。梯玛神歌取决于所主持活动仪式的性质,即不同活动唱不同的神歌。如祭亡人时唱“送亡人歌”,土家语叫“补此思歌”;梯玛在村寨挨家逐户贴避火符咒时唱“避火咒语歌”,土家语叫“迷鸡沙”;与人消灾、求子时唱“还愿歌”,土家语叫“服司妥歌”。2006年,“土家族梯玛歌”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土家族梯玛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劳动歌是土家人的农业歌谣,知识性较为突出。土家人习惯于换工互助,聚众劳动。在采茶、捡茶籽、挖地、播种、栽秧、薅草等劳动中,鸣锣击鼓,伴之以歌,为劳动者消疲助兴,场面极为热闹:“九月十月到了哇,桐籽可捡了;王家向家都喊来,王家向家都帮忙哟。块块大的先打哟,块块大的先捡哟!背的人要使劲背,捡的人要使劲捡哪!”薅草锣鼓歌又称“挖土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劳动时用锣鼓伴唱的古老歌曲,起源于汉代。清代《同治桑植县志》记载:“夏日薅草,集垄上俯仰挥锤。两个对讴,庄谐间作,锣鼓应之,名曰打锣鼓。大抵根据说部成词,与打丧鼓略同。此农家娱乐,用以激励劳动者也。”《民国慈利县志》亦载:“四月农忙,薅草分秧;又或植物,采茶条桑;是利用众,击鼓其镗;桴落歌纵,慷慨激昂;搬演故事,贯珠引吭;琐琐琐琐,如数家常;歌声鼓声,乍抑倏扬;鼓奋力奋,厥进排墙;朝暾合作,到夕阳黄;田歌之乐,乐且未央,又可目之为劳力之鞭后。”薅草锣鼓歌是土家人集体创作的将生产、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文学。土家族人在挖土、薅草、插秧、采茶时,请两名歌师在劳动队伍前方唱歌,一人敲锣,一人打鼓,两人对唱。其内容有《歌头》《请神歌》《扬歌》和《送神歌》四个部分。《歌头》和《送神歌》多为约定俗成的民歌。如“早晨起,雾沉沉,雾雾沉沉不见人。东边一条红云起,西边一朵紫云开。红云起,紫云开,唱歌儿郎下地来。歌台立山寨,众人把歌赛。放开嗓子嗓放开,薅草歌儿唱天外”。《请神》有固定歌词,先请歌娘歌爷,再请五方神、太阳神、土地神和八部大神等。如请歌娘歌爷的唱词道:“歌声传到九州城,惊动天下唱歌人。天下歌手都赶到,围着歌台笑盈盈。歌台周围唱歌人,内三层来外三层,台上台下把歌唱,五湖四海传歌声……从此山歌传后人,世上歌声闹沉沉。歌台搬到土家寨,土家有了唱歌人。”《扬歌》是薅草锣鼓歌的主体部分。既有固定的唱词,也有即兴创作;既有土家故事《百果花》《东山郎西山妹》,又有《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和《说岳全传》等内容。歌师还可根据土家族人的劳动干劲进行褒贬,如“薅草几十人,妇女有干劲,赛过穆桂英”。看见大家都鼓劲了就唱:“天上云赶云,地上人追人;个个追得汗淋淋,浑声都是劲。你追我又赶,锄头似雨点;大家都想往前赶,人人赛神仙。”傍晚收工之时,就唱《送神歌》等。薅草锣鼓歌唱腔很多,有“九板十三腔”。鹤峰县薅草锣鼓歌的体裁有穿号子、挽号子、雁将班、荷叶锣鼓、讲书锣鼓等。2008年,“土家族薅草锣鼓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2009年5月,桑植县土家艺人毛志家等人演唱的《薅草锣鼓歌》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仪式歌在婚丧喜庆等活动中传唱。在婚俗方面有《哭嫁歌》《拦门歌》《回煞歌》《闹房歌》等;在建新房时有《上梁歌》《华堂歌》和《热火坑歌》等;在丧俗方面有《哭丧歌》《丧鼓歌》《跳丧歌》《散花歌》等。《哭嫁歌》是土家姑娘出嫁时唱的仪式歌,是土家妇女集体创作的成果。《民国慈利县志》载:“嫁前十日,女纵身朝夕哭,名曰哭嫁。且哭且罗离别辞,爷娘兄嫂以次相及。嫁前一日,曰填箱酒。女宾吃填箱酒,来必陪哭……及夕,具酒馔飨女,名曰陪十姊妹。”哭嫁歌内容有《哭开声》《哭祖人》《哭父母》《哭哥嫂》《哭姊妹》《哭叔伯》《哭姑姑》《哭舅父母》《哭姨父母》《娘哭女》《十剪》《十绣》《十想》《十送》《十碗菜》《十杯酒》《哭梳头》《哭戴花》《哭穿露水衣》《哭离娘》和《哭上轿》等。哭嫁仪式中,最热闹的场面是“陪十姊妹”和“陪十弟兄”,都要唱出一组歌来。如《陪十弟兄歌》唱道:“桑木扁担软溜溜,挑起歌本寻对头;今晚歌本刚到手,唱到月落鸡开口。”新娘在出嫁前的那天晚上,少女九人陪新娘坐在堂屋中间桌子旁边,轮流歌唱《陪十姊妹歌》。首先由新娘哭唱开台歌:“橘子开花叶儿细,听我哭唱十姊妹;一盏油灯堂前挂,十位姐妹到奴家;明天姐儿出闺门,哭唱俺的知心话。”然后,依次盘歌:“一个梨子分十片,摆到姊妹桌面前;抠了籽籽吃尽的,唱的歌儿句句甜。”还有《安席哭》《二妹哭》等。《陪十姊妹歌》好似巴人竹枝词,因此古人吟诗赞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2006年,“土家族哭嫁歌”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土家族哭嫁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梁歌》是土家人修新屋时,待新屋屋架立起以后,择定良辰举行上梁仪式时唱的歌,分为请鲁班、架梁、开梁口、上梁、赞梁粑和祝幸福等套式。仪式开始以后,从屋架上放下绳子,把画梁徐徐拉上去合榫。这时,由掌墨师与请来的贺梁人唱起《上梁歌》:“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端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争辉照华堂。”上梁以后唱《点酒词》:“一点酒点上天,惊动天上老神仙。二点酒点下地,地脉龙神来接气。三点酒点龙头,代代儿孙做诸侯。四点酒点龙腰,代代儿孙做阔老。”上梁快结束时就赐主:“一赐金,二赐银,赐你一个聚宝盆。聚宝盆聚金银,一个早晨聚四两,两个早晨聚半斤。”最后,新屋主人上梁抛梁粑粑,帮忙的人就唱:“主东粑粑对你抛,抛了一对又一对,代代儿孙出富贵。”丧歌是土家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开场”和“收场”有固定唱词。吊孝的《丧歌》由歌师领唱,吊者跟唱,可以分为《跳丧歌》《丧堂孝歌》和《散花歌》。《丧堂孝歌》除请神、唱亡人生平和送亡人等外,还唱《十月怀胎》《亡人终身》《散花调》《二十四孝歌》等内容。(www.xing528.com)
土家情歌分为《结交歌》《初恋歌》《热恋歌》《相思歌》《接郎歌》《送郎歌》《离别歌》等,其演唱形式有独唱、合唱和盘唱等。青年男女相会后,用情歌试探是土家人的风习。土家地区山清水秀,隔岭遥对是初恋者理想的试探环境:“口唱山歌给妹听,看妹知情不知情;点灯还需用灯草,唱歌还要妹接音。”初恋情人如漆如胶后,就会表达海誓山盟之情:“池中鸳鸯成双对,园中蝴蝶双双飞;鱼儿永远不离水,哥哥永远不离妹。”热恋情人订婚以后,自然常来常往,离别时就会油然而生依依离别之情:“送郎送到枫树坪,抱着枫树诉衷情;莫像枫树早落叶,要像松柏万年青。”土家情歌反映了土家男女从初恋到结婚的恋爱过程,歌颂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显示了土家族人的恋爱道德观和文学才华。张家界民歌如同风景名胜一样享誉海内外。溇水流域多为五句一首“五句头歌”,阳和土家族乡李强光能唱500多首土家语和汉语夹杂的情歌。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土家先民创作出了能感染人的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和寓言五个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富有吸引力的民间故事世代流传,经久不息。神话有《涨齐天大水的故事》《巴务相》《八部大王》《大二三神》《五谷神》和《桩巴龙传说》等。《涨齐天大水的故事》说:开天辟地的时候,有七个力大无比的兄弟。母亲生了病,想吃雷公肉,七兄弟设法把雷公捉住了,锁在铁柜里。他们出去后,雷公向其弟妹罗公罗娘讨得了水和火,炸开铁柜逃跑了,要玉皇大帝为他报仇。玉皇大帝大怒,涨了七天七夜的齐天大水,罗公罗娘躲在葫芦里得救了。山上的喜鹊、斑鸠、麂子和乌龟都劝他们成亲,他们不答应。他们后来通过滚磨子、烧火堆、绕古王界转试探天意,终于成婚。他们成亲以后,生下一个肉坨坨,天下掉下一把刀,将肉坨坨剁成一百二十块,与三背泥土和匀撒出去,就变成了土家;与三背嫩苗和匀撒出去,就变成了苗家……从此繁衍了人类。《桩巴龙传说》是个古老的神话。自洞庭湖溯澧水而上有一条龙卷风、冰雹、洪水灾害带。当祖先对这些灾害不能科学认识时,就认为有神怪在作祟,希望有一种更强大的能够制伏这种神怪的力量,于是产生桩巴龙(没尾巴)传说。石门县太平镇是桩巴龙的故乡,传说遍及全县,老少皆知,澧水流域几个(区)县也流传这个传说。传说很久以前,石门县境自生湖边住着母子二人,子拾一蛋,吞后化为蛟龙。母亲误伤其尾,成为半人半神的桩巴龙,撞山穿洞,湖水下泻,成穿山河。龙随水流,母亲追儿,死于途中,留下穿山洞、身子坪、死娘(子良)坪等地名。后来,桩巴龙到处为患,倒房屋,毁良田,淹死百姓。观音老母用铁链锁其心肝,囚于江西省桂花井中,铁树开花水倒流才许其翻身。桩巴龙别无所求,唯求每年清明节为母扫墓。观音老母感其孝心,答应他的请求。从此,每当清明前后,石门境内从皂市到维新、太平有条线路总会遇到恶风暴雨、下冰雹的天气。每年四月,沿澧水、沱水(穿山河)、渫水一带遭遇雹灾,伴有狂风暴雨,冰雹大如柑橘,小如黄豆,房屋被打烂,庄稼被毁。土家人说是桩巴龙给母亲挂清来了。穿山河边有其母墓地,墓前原有石碑、石柱,石柱和墓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石碑尚存,字迹风化。此传说产生后,不断演变,异文较多。1986年印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石门县资料本》收有关于穿山河的传说2则。1988年印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常德分卷》和2002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各收相关传说1则。2002年,石门县土家人唐天泰等编有《孽龙故事》一书。2009年,“桩巴龙传说”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物传说有《相单程》《向王天子》《八耳锅》《覃垕王》《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九节牛角》《梅嫦打虎》《将帅拔佩》《科洞毛人》《顾公寨》《刘王寨》《鲁大王》《孙九大人坐台湾》《刘明灯》《鹊才覃金瓯》《蛮王城》和《呵达选婿》等。如《八耳锅》说:“元朝末年,明玉珍起义后,向氏大雅、大元、大亨、大利、大贞、大乾、大坤、大望八兄弟,为躲朝廷追捕,被迫分散。他们把锅打成八块,各拿一块,以后相聚时以锅块为记。《覃垕王》故事梗概为:相传明朝初年,湘西大旱,地里颗粒无收。百姓饿死不少,覃垕的娘也饿死了。一天晚上,覃垕的娘托梦,叫他在坟前种上楠竹,在堂屋神龛上供三支柳木箭,练三年六个月的武。等到鸡飞狗上屋时,就打开大门,把箭射向京城,射死皇帝。次日开始,他在嫂嫂的支持下,关门练枪练箭。练了三年,楠竹也长成大腿粗,嫂嫂天天送饭送烦了。有一天,嫂嫂把鸡赶得满天飞,把狗放在屋顶上。覃垕看见鸡飞狗上屋了,拿起桃木弓、柳木箭朝京城连射三箭。因为没到三年六个月,那三个箭都没射中皇帝。明洪武朱元璋急派十万大军捉拿覃垕,在慈利县灭亲垭捉住了覃垕。次年六月六日,覃垕遇害时,天昏地暗,昼夜不明。忽然,从他身上飞出两条金龙。皇帝见状,于每年六月六日脱下龙袍让位一天。从此,土家族人每年农历六月六要敬覃垕,晒龙袍,也就是土家节日“六月六”的来历。《向王天子》故事梗概为:相传明朝初年,土家首领向大坤父子五人周游各地,招了不少人马,最后来到莽莽青岩山(即今张家界森林公园)。当队伍到“止马塌”时,马突然停步。大坤猛然醒悟,这是建国立业的地方,“天子国”就定在这里。父子几人扯出“天子国”大旗,向大坤自封“向王天子”,三儿一女封为龙、虎、豹、凤四大将军。然后,把旗子插在索溪峪插旗峰。一会儿,笔架山的石碑上现出“万岁牌”几个字。周围四十八洞的土家人闻讯,纷纷投奔向王。不到三月,聚兵三万。一年以后,明朝将军汤和、邓愈前来征讨向王天子,向王召集四十八洞首领商议抵抗明军。双方在喻家嘴、干溪沟、百仗峡、插旗峪、树旗峪、卸甲峪、袁家界、金鞭溪等地打了无数仗,不分胜负。最后,向王因为寡不敌众,粮尽水绝,被敌人追至天子山神堂湾险境。这里山陡路绝,洞深无底,他与壮士们跳下万丈深渊而英勇牺牲。传说四十八将军死后,个个化成岩石。《鹊才覃金瓯》里的覃金瓯是永定区西溪坪人,生于嘉庆年间。他读私塾,颇有文才,平时诙谐幽默、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常以诗对或笑话挖苦别人,抨击贪官污吏,鞭挞人间邪恶,在土家人中流传他的故事多达几十则。如《四百石谷》说:西溪坪有个田财主,为了光耀门庭,竟用四百石谷买了个“拔贡”官当。庆贺之时,田某请覃金瓯题匾,覃写了“德弼硕容”四个大字。覃金瓯授意油漆工匠将四个大字中的“四”“百”“石”“谷”四小字漆上彩金,其余部分漆上平光金。田财主以为颂扬自己道德高尚,十分高兴。可匾挂了半年,平光金褪色了,彩金依然光彩夺目,金匾成了“四百石谷”的字眼,把田财主用钱买官的丑事暴露出来。山川景物传说有《张家界》《金鞭岩》《望郎峰》《三姊妹山》《万岁牌》《笔架》《天子山》《将军岩》《天子洲》《百丈峡》《插旗峪》《三女峰》《天门山》《杜子补天门眼》《玉皇洞》《血门沟》《南武当》《龙头胜境》和《石门山的传说》等。土家风俗传说有《土家人为什么过赶年》《四月八的来历》《六月六的来历》《哭嫁的根巴》《接亲告祖》和《覃姓土家人不吃团鱼》等。
笑话是以引人发笑为特点或者以尖锐讽刺为主要内容的短小故事,包括家庭笑话、行业笑话和政治笑话等。土家族笑话是土家族民间文学独特的讽刺艺术,情节简单,叙事明快。《宝贝疙瘩》叙述一个财主每年正月初一早晨敬菩萨,先在大门内放一个圆石头,回来一进门就说:“今年生意越做越大,进门就是宝贝疙瘩。”有一年,一个长工把石头烧得很热,财主进门弯着腰捡石头时大喊:“今年生意—— 哎哟!拐哒!”《害得我挨骂》说的是:一个瓦匠吃饭时,故意说吃到了猪油渣。老板得知后,骂老婆为什么大手大脚。老板娘指着瓦匠的鼻子说:“我早就把猪油渣吃完了,你为什么说吃到了猪油渣?害得我挨骂?”《抬猪》说有个地主婆探亲时,请两个后生抬她上山。正值六月天气,两个后生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地主婆一边扇扇子,一边跟两个后生讲白话。她问前面的后生:“你姓什么?”“我姓抬。”后生顺便答道。地主婆又问:“你有几兄弟?”“有两兄弟。”“你大哥叫什么名字?”“抬虎。”“你叫什么名字?”后生大声说道:“抬猪。”《看你煮不煮稀》说的是永定区土家族张毕聪的故事:长工张毕聪功夫苦,一日三餐只吃九碗饭,地主刘仙妹还心疼。有一天,刘仙妹说:“从明天起改为两餐。”一天两餐,张毕聪每餐吃了五碗饭。刘仙妹着急了,又对张毕聪说:“从明天起,每天吃三餐稀饭。”张毕聪每餐喝了七碗稀饭。后来,他在堂屋板壁上写了一首打油诗:“三三进九你不依,二五一十你煮稀;三七还你二十一,看你煮稀不煮稀。”刘仙妹看到后,叹了口气。只好恢复一日三餐干饭,还合算些。《倒夜壶》说的永定区土家族覃远亮的故事:清朝末年,覃远亮做长工时,什么事都要做,连地主覃二公的尿壶也要他倒。有一天,覃远亮耕田回来时,带回一条黄鳝。他把黄鳝放进夜壶里,用盖子盖着。深更半夜时,覃二公提起夜壶就拉尿。黄鳝被热尿一冲,从尿壶里溜了出来。覃二公吓得手一松,尿壶掉在地上摔成几块。堂客覃二婆从梦中惊醒,忙问出了什么事。覃二公慌慌张张地说:“有蛇,有蛇。”覃二婆听说屋里有蛇,吓得钻进被窝里面。慈利流传的《写文章与生孩子》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书生茶饭不思,非常着急。妻子问他:“你为什么这样着急,是不是生病了?”书生答道:“明天赶考时要作文,你看急不急?”妻子又问道:“写文章比生孩子还难吗?”书生接着说:“写文章比生孩子还难啊!女人只要肚子有货,就生得出孩子。我肚子里没货,怎么写得出文章来呢?”
民间谚语是用一句结构完整的俗语概括深刻哲理,文字精练,耐人寻味。土家地区民间谚语富有特色,包括生产谚语、生活谚语、时政谚语、事理谚语、修养谚语和社交谚语等。澧水流域土家族民间谚语有:拉额拉巴夺,萨里洛巴车。(走路要看路,讲话要看人。)萨里洛他黑,沙些洛他格。(讲话不要伤人,有事不要怕人。)米戊卡岔夺,洛日黑岔夺。(烧火柴要好,做人心要好。)棉花他哩车格车,阿西度阿西达。(纺棉绩麻手不停,盖的穿的全是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