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朝在湖广行省置澧州路,领慈利等四县,还在今永定区茅冈置茅冈都元帅府。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升慈利县为慈利州,并“于境内蛮獠溪洞安置安定(在今永定区)、柿溪(在今桑植县廖家村镇)二州”。在元末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元朝统治土崩瓦解。元代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建立“大汉”政权,澧水流域各个土司为其驱使。朱元璋平陈理后,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改澧州路为澧阳府。同年六月,元代所授安定宣抚使向思明纳款归附,仍置安定、柿溪二宣抚司,命向思明及其弟向思胜领之。元末明初,慈利设置过靖安宣抚司、山羊宣抚司和茅冈宣慰司等土司机构。靖安宣抚司和山羊宣抚司的土官均为“巴人五姓”之一向氏,慈利一带有五代以来活动在湘西北的向宗彦、向思胜、向肇荣和向大雅、向大坤等“八耳锅”后裔。元代至正年间,向肇荣及其八子向大雅等分守靖安诸土司。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向肇荣为靖安都总管。至正十一年(1351年),向大雅嗣袭了靖安隘故壤。慈利左师堂《向氏族谱》记载:“(向)大雅,字宜仁,公兄弟生当元末,举兵勤王。顺帝至正十七年丁酉十二月,随州人明玉珍袭据重庆,进陷成都。蜀中郡县相继降于(明)玉珍,公兄弟不能抗敌,最后亦降。统兵至龙潭坪,为八耳大锅。子三:良金、良银、良弼。(向)大望,字景仁,父既逃去,公与从弟(向)廷芳收寨兵,从征湘、汉有功……子三:彦才、彦奇、彦能,其后裔为山羊隘、桑植上洞、下洞各处。”后来,“八耳锅”之一向大雅长子向良金迁治至桑植西莲,设衙定居。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废靖安宣抚司置隘,并入麻寮隘丁千户所,旨授向良金为靖安隘土官百户。向大望长子向彦才于明代洪武二年任麻寮所山羊隘土官百户。
“慈利吴统志,元初因功授茅岗宣慰都元帅,世袭其职八十多年……元末爆发了全国农民起义,慈利安抚使覃垕以及夏克武、田大、八鼓皮等纷纷响应,一举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和茅岗吴氏都元帅府,成为陈友谅起义军的一部分。”(大庸市民委1985年编《大庸土家族》第34页)慈利县三让堂《吴氏族谱》记载了元末茅岗宣慰司的史实:“吴后避居荆襄,由汉及唐,支庶蕃衍,遍满天下宇之,有吴姓自兹始。及宋社既墟地失其守,有(吴)永贵之远孙吴统志,喜慈阳山水之胜,因(宋)建炎南渡而居焉。惠多谋,娶妻向氏,贞静且哲,同子吴毓领家丁往岳茅岗朝臣,保奏安诸土峒苗夷。有元受命,以功授茅岗宣慰都元帅,赐三台印。统志卒,毓立;毓卒,吴秀立;秀卒,(吴)恭立;恭卒,吴敬立;敬生五子,名遵、远、进、达、邀。四长俱儒,五子吴邀聪明,袭元帅职。八十九年,世袭其爵,控制诸夷,有声兹土。至元末,因覃垕作反,杀至土峒,(吴)邀弃官逃难,四兄及举族悉隐……十三世,吴子仁,首氏,生子仲孙,乏嗣。程氏,生四子:文、行、忠、信。(子)仁祖,明皇甲辰年,于澧州徐丞相下,归附本所,领先祖旧口总旗。自备器械,管军守(曲溪)隘。”另据《慈利吴氏族谱》记载:“吴子仁,元末土司官,旧谱称苗峒酋长,势大难制。吴元年甲辰冬,各蠢作乱,(吴)子仁牒云阳寨主唐涌分把隘口。”从民族古籍来看:茅冈宣慰司吴统志的第十三世孙吴子仁后为麻寮所曲溪隘土官副千户。(www.xing528.com)
明代,湖南地区隶属湖广省,省治设在武昌。省下设岳州、常德等7个府,共辖56个县;另设12个卫,辖19个千户所。明代,朝廷在土家人聚居区完善和发展了元代土司机构,在土家地区的边缘地带、土汉杂居之地设置卫所,驻守重兵,建立军事防御包围圈,防范土家民众反叛。各卫由朝廷直接派兵驻扎,开垦屯田,自征自食,且耕且守。千户所的千户、百户多为已经归顺的“土酋职官司”,朝廷划给土地归其所有。“官不请俸,职纪土官;军不支饷,名纪土军”(清《康熙九溪卫志》),实行“以土防土”策略。这种严密的军事防御与林立的关隘,不仅可以防止土家人民反抗,实现“土蛮不许出境、汉人不许入洞”的限制,而且可以加强对土司的控制。清朝初年,沿袭明制,对投诚的各地土司、卫所准其袭职。直到雍正年间,各土司、卫所机构才“改土归流”。明清时期,由于湖广行省多为民族地区,其地之民政与军务有关,故澧水流域土家地区土司分别隶于卫所,使土司机构与卫所机构结合在一起。朝廷设立土司机构与卫所机构并存、土官与流官参用这样一套封建军政机构,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统治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明清时期,慈利县一带设置九溪卫,下辖麻寮、添平和安福三个千户所以及桑植安抚司,其演变历程及土官源流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