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澧水流域仍有巴人后裔活动。如《三国志·黄盖传》载:“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黄)盖领(武陵郡)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即蜑)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7]据《三国志·吴书》载:黄龙三年(231年),爆发“武陵蛮”起义。数万起义军依恃山险,反抗吴国“清定南土”。孙权急“遣太常潘浚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清代《湖广总志》亦载:“斩首、获生盖以万数。自是群蛮衰弱,一方宁静。”晋代,安抚流民,减免徭役,民族矛盾有所缓和,民族政策相对宽松。据《宋书·夷蛮传》载,晋代在荆州设过“南蛮校尉”一职,专管荆州少数民族事务,对少数民族只征粮食,不征徭役。《宋书》载:“荆州置南蛮(校尉以领之)……蛮民顺附者,一户输谷数斛,其余无杂调。而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蛮无徭役,强者不供官税。结党连群,动有数百千人……而宜都、天门、巴东、建平、江北诸郡蛮,所居皆深山重阻,人迹罕至焉。前世以来,屡为民患。”[8]西晋末年,逃荒农民流落异乡,纷纷暴动,天门郡土家先民乘机起义。据《晋书》载,朝廷派遣南平郡太守应詹率军前往镇压。由于起义军人多势众,应詹难以镇剿,于是采取招抚之计。“天门、武陵溪蛮并反,(应)詹讨降之。时政令不一,诸蛮怨望,并谋背叛。詹召蛮酋,破铜券与盟,由是怀詹,数郡无虞。”[9]东晋酷吏残酷压榨少数民族,因此,巴人后裔“蜑族”起义,攻克天门郡治。《民国慈利县志》记载:“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年),天门(郡)蜑贼作乱,杀(死天门郡)太守王匪,征西将军桓豁讨平之。”刘裕继晋称帝以后,不断增加徭赋,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和剥削,结果导致著名的巴人后裔“板楯蛮”田向求起义。刘宋王朝一面派军镇压,一面免除宋矫之县令职务,才平息这次起义。据《宋书》载: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年),“天门(郡)溇中令宋矫之,徭赋过重,蛮不堪命。十八年,蛮田向求等为寇,破溇中(县),虏略百姓。荆州刺史、衡阳王义季遣行参军曹孙念讨破之,获生口五百余人,免(宋)矫之官”[10]。巴人分为“廪君蛮”和“板楯蛮”。湘西北土家祖先属于射杀白虎的“板楯蛮”。《晋书 》和《晋中兴书》都说“巴人呼赋为賨”,“板楯蛮”亦被称为“賨人”。宋代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说:“板楯蛮……宋元嘉中,天门溇中令宋矫之徭赋过重,蛮不堪命。蛮酋田向求等为寇,破溇中,掳掠百姓。”明代《万历慈利县志》亦载:“宋文帝元嘉中,溇中蛮反。溇中令宋矫之无绥驭才,蛮苦赋重。遂以其众叛,寇抄郡县,积岁为患,由是户口流亡略尽。后命沈庆之讨捕,悉平。”[11]萧齐时,义阳张群起义,攻破天门等郡,沈攸之连续派兵征剿,不能擒王。《民国慈利县志》记载:“齐高帝建元三年(481年),义阳张群破天门、南平、武陵、义阳等郡。太守虞欣祖诱纳群,厚为礼遗。旋于座执斩之,余党溃散。”(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