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家界市南楚文化概览: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亮点

张家界市南楚文化概览: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亮点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楚国有地千里,并创造了“荆楚文化”。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和遗迹表明,当时居住在白公城的人口较多。春秋早期,楚人向南扩张,最先进入澧水流域,并将澧水流域纳入楚国版图,“南楚文化”成为澧水流域多元文化主体。清代《道光永定县志》又载:“春秋战国时属楚。”近年来,澧水流域出土许多战国时期楚人文物,具有南楚文化特色,印证春秋战国时期今张家界市境隶属楚国。

春秋战国时期,澧水流域隶属楚国。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副局长邢敏建在《积淀丰厚的酉水文化》一文中提出:春秋战国时期,酉水流域主要分布楚、巴、濮三个民族。在楚人进入湘西之前,这里居住着当地的土著民族“百濮”;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经营西南地区,使大量巴人进入湘西,形成“百濮”、巴人杂居的局面。邢敏建还提出了“楚人为土家先民一部分”的新观点。

楚史研究专家张正明在其专著《楚史》说:楚人始祖是祝融。商代晚期,祝融后裔楚人向南迁到豫西南的丹水流域。楚人的信史时代是从鬻熊开始的,《史记·楚世家》记载:“鬻熊子事文王。”鬻熊亲附周文王,成为火师。鬻熊肇业以后,部落聚居在豫西南的丹水流域。鬻熊之子熊丽继为大酋以后,率部避难于雎水流域的雎山(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周初期,周成王中年,举文武勤劳之后嗣,封熊丽之孙、熊狂之子熊绎于“楚蛮”之地,始建“楚子诸侯之国”,建都丹阳(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城),“楚”乃成为邦国之号,并为族名。[9]楚国始封国君熊绎封于荆楚,国弱民贫,兵微将寡,常受周王室与诸侯国欺侮。熊绎恭谨勤劳,尽心竭力,筚路蓝缕,跋涉山林,乃以丹阳为立足点,带领楚人开垦荆山,开拓江南。熊绎子孙熊艾、熊胆、熊胜、熊杨、熊渠五代国君,苦心治国半个世纪,楚国疆域日扩,财富日增。东周早期,楚国国君熊通自称楚武王。其子楚文王熊赀于公元前689年由丹阳迁都至郊郢(在今湖北省宜都市)。公元前505年,楚昭王迁都至栽郢,扩建纪南城(在今湖北省荆州市北纪南故城)。楚国有地千里,并创造了“荆楚文化”。

春秋时期,楚国军民逐渐向长江以南扩张领土,并在澧水流域修筑城池。现已发现的古城址有慈利县白公城和石门县古城堤等处,白公城因春秋末年白公家族所筑而得名。据明代《弘治岳州府志·慈利县》记载:“白公城在县东五里,四面有门。相传楚白公胜所筑。”清代《嘉庆一统志》又载:“慈利之白公城,周时白公胜所筑。”白公胜,名熊胜,号白公,楚平王熊居之孙、太子熊建之子。清代《嘉庆慈利县志》却载:“白公城在县治东二里零溪旁……白公善筑。”白公家族居住澧水流域,白公胜族兄白公善家居澧阳(即今澧县)。楚国右军将领白公善遵循楚昭王旨意,部曲所到之处,只求土著臣服,筑城守之,故有澧水流域白公城。楚惠王初即位,白公胜图谋叛乱,征召屯驻澧水流域的将军白公善同反。白公善主动辞职,回到家乡,筑城灌园。可见,湖南省境内有史料明确记载的最早城邑“白公城”建城史已达2500多年。白公城古城址位于慈利县零阳镇笔架路东端零溪河畔、慈利县政府大院后面。白公城古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77米。现存黏土夯筑残墙一堵,高2.1米,宽6米;护城河遗迹宽10米,深2米。从2015年11月到2016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省、市、县三级文物主管部门考古专家进行抢救性挖掘,共计发掘灰沟36处、灰坑117个、房址3处、古井71口,堪称“古井博物馆”。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和遗迹表明,当时居住在白公城的人口较多。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龙介绍,白公城古城址出土了建筑材料绳纹筒瓦、板瓦和生活用具陶器罐、钵、盆、豆等珍贵文物。从出土文物分析,这些石器、陶器、铁器、青铜器和漆木器是楚国附近“巴蜀文化”的遗留,印证了春秋战国时期巴人、楚人杂居在白公城的历史。白公城古城址的考古发掘成果为研究湖南城镇起源提供了翔实的文物资料。

史学界专家普遍认为:春秋时期,楚人分布在洞庭湖周边地区和沅澧中下游。春秋早期,楚人向南扩张,最先进入澧水流域,并将澧水流域纳入楚国版图,“南楚文化”成为澧水流域多元文化主体。春秋早期,大批楚人越过长江,征伐澧水流域,遭到土著“濮人”反抗。《史记》和《国语》都有楚国国君蚡冒率兵进入濮人居住地区的记载。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熊通率兵占有濮地,迫使濮人迁到澧水流域。据《后汉书·南蛮传》载,自公元前385年楚悼王命令楚相吴起变法南征以后,楚师“南并蛮、越,遂有洞庭(郡)、苍梧(郡)”。楚人逐渐分布在湖南各个地区。为了防御秦、巴等国进攻边疆,楚国始在战国中期设置黔中郡,修建军事城堡里耶堡(在今龙山县里耶镇)。黔中之名始见于《战国策》:“楚地西有黔中、巫郡。”《史记·秦本记》亦载:楚宣王时,“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杨宽在《战国史》一书中也说:“黔中郡,因黔山(在今保靖县西首八峒)得名,辖境有今湖南省西部及贵州省东北部。”楚国黔中郡西与巴国接壤,西南至夜郎国。据《史记》载,战国晚期,秦国将士多次进攻黔中郡城。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派遣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克楚国黔中,但是不久就被楚人夺回。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蜀郡守张若率兵征伐楚国五溪地区以后,把楚国的巫郡以及江南地黔中郡合并成为秦国黔中郡。唐代《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记载:“秦黔中郡城在(沅陵)县西二十里。”唐代《括地志》亦载:“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县西二十里。”史学研究专家认定秦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县太常乡窑头村窑头古城。公元前223年,王翦率领秦军60多万人南下进攻楚国,灭亡楚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设置三十六郡。其中,黔中郡辖慈姑县、武陵县和迁陵县等县。(www.xing528.com)

历史文献早有春秋战国时期澧水流域隶属楚国的古籍。据清代《康熙慈利县志》载:“慈利(含今张家界市境),秦慈姑(县)也。《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战国属楚。”清代《光绪湖南通志》亦载:“荆州之域,商周时为蛮、蜑所居。春秋战国属楚,秦置黔中郡。”清代《道光永定县志》又载:“春秋战国时属楚。”清代《同治桑植县志》还载:“春秋时属楚。”近年来,澧水流域出土许多战国时期楚人文物,具有南楚文化特色,印证春秋战国时期今张家界市境隶属楚国。张家界市城区大桥路战国墓、邮政大厦战国墓和欣业家园战国楚墓出土铜矛、铜戈、铜剑、铁剑和木剑等楚人文物400多件。1978年,慈利县零阳镇戴家岗春秋战国遗址出土楚人文物鬲、罐、豆、盆、缸、瓮、甑、筒瓦、板瓦等陶器和斧、凿等石器,具有楚国文化特点。1981年,慈利县城官地黄牛岗6座战国早期楚墓出土青铜器鼎、剑、戈、矛、戟、铎、勺和陶器钵、壶、罐、鼎、盘、豆、勺等。1987年,慈利县城关镇石板村、零溪村36座战国中期楚墓出土铜器、陶器和漆木器300多件。其中,铜戈、铜铍、铜镜和木镇墓兽虎均属湖南罕见。此外,还出土楚简1000多枚,共计2万多字,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楚简,内容为我国先秦史籍。2003年,石板村骑龙岗发掘战国至西汉墓葬318座,出土铜器、铁器、陶器、瓷器、玉器、木器和礼器等各种文物2000多件。永定区古城堤战国遗址出土鬲、鼎、盆、罐、壶、豆和筒瓦、板瓦等文物。1991年,永定区三角坪战国墓出土青铜剑、铁剑和鼎、壶等陶器。2002年,在永定区织布厂(即今欣业家园)发掘战国楚墓数座,出土文物300余件。其中,楚剑、碧玉、木剑和漆木器等尤为珍贵。古墓群占地1500平方米,2座较大楚墓形制规格甚高。桑植县8处春秋中期遗址出土楚人“鬲足”等陶器。1990年,桑植县朱家台发掘战国墓22座,出土的陶器58件、铜器2件、铁器2件吸收了楚文化因素。

春秋早期,大量楚人移民湖南,澧水流域出现濮人、巴人和楚人等多元文化融合局面。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游历沅澧流域以后,写下《离骚》和《九歌》等诗篇。“南蛮文化”在南楚文化中起了作用,《九歌》所祭大司命、湘君等神是屈原流放到江南后看见“南蛮”祭祀的神。《楚辞》这种诗体对武陵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民国慈利县志》描述了屈原对武陵文化的影响:“屈原遁楚澧浦、涔阳,擅名骚雅,搴兰写怨,厥体芬芳。顾承学撰述千年莫闻。”秦灭楚后,澧水流域部分楚人后裔演变成为土家先民之一。南楚文化对土家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土家族人聚居的澧水流域因为山高水深,交通闭塞,仍然流行南楚文化遗风,南楚文化因子仍然留在土家文化之中。《楚辞》的有关篇章与土家文化有许多联系,对土家戏剧茅古斯的衣食和农事就有如实描写。屈原《九歌》写道:“洞庭波兮木叶下。”土家族《梯玛歌》也有《颂洞庭侯主太》等歌词。土家族人办丧事时还唱屈原的《国殇》,还傩愿时又唱屈原的《少司命》。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澧水流域土家族是由巴人经过长期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但是,在澧水流域数千年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巴人融合与之邻近的部分濮人、楚人等其他古代民族。秦灭巴后,澧水流域巴人与部分濮人、楚人、汉人不断融合,秦汉时期演变成为“武陵蛮”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演变成为“天门蛮”等。唐宋时期,演变成为“澧州蛮”等。元明清时期,演变成为“土家”等。1957年,“土家”被中共中央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澧水流域各级党委或者政府民族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民委文件恢复了部分群众的土家族成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