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明帝太子的老师桓荣,谷园讲通鉴揭秘

汉明帝太子的老师桓荣,谷园讲通鉴揭秘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明帝的这位老师叫桓荣,他是西汉末年的太学生出身,本是个穷学生。他的老师朱普是在太学教书的博士,九江人,于王莽篡位那年去世。当时,刘庄刚被立为太子,教他《尚书》的老师叫何汤。随后,刘秀到太学视察。桓荣虽然做了太子的老师,但身份仍只是博士。直到九年后,刘秀要正式任命太子太傅。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对老师桓荣非常尊重。

汉明帝太子的老师桓荣,谷园讲通鉴揭秘

明帝的这位老师叫桓荣,他是西汉末年的太学生出身,本是个穷学生。

常客佣以自给。——《汉书·桓荣传》

边打工边上学。

十五年不窥家园。——《后汉书·桓荣传》

每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董仲舒是三年目不窥园,他是十五年目不窥园,好学。他的老师朱普是在太学教书的博士,九江人,于王莽篡位那年去世。于是,桓荣奔丧九江,为其守孝,同时在当地开始招生授徒,一干就是三四十年。王莽执政后期天下大乱,他和弟子们逃进山谷,忍饥挨饿,却仍讲论不辍。直到六十多岁时,他才被朝廷征辟到大司徒府。

当时,刘庄刚被立为太子,教他《尚书》的老师叫何汤。有一次,刘秀问何汤:你教的《尚书》出自哪一家,师承何人?

何汤答:我老师是桓荣。

正如西谚讲:“只要你足够努力,总有一天可以站到国王的跟前。”几天之后,桓荣得到了刘秀的召见。

刘秀早年在太学也是主攻《尚书》,略通大义,与桓荣一番谈经论道之后,彻底服了,感慨:

得生几晚。——《后汉书·桓荣传》

跟桓先生真是相见恨晚。正好太学缺个博士,你去干吧。

随后,刘秀到太学视察。

会诸博士论难于前。——《后汉书·桓荣传》

刘秀非常好学,平日退朝后,常跟一帮公卿、郎官等探讨儒家经典中的道理,一直聊到大半夜。

讲论经理,夜分乃寐。——《后汉书·光武帝纪》

他也经常到太学来跟博士“专家”们“讲论经理”。这一次,在这帮太学博士中,新来的桓荣表现最突出。

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后汉书·桓荣传》

别的博士当着皇帝的面,恨不得把自己的学问都展示出来,要辩论过别人,要出风头。而桓荣不争这个,心平气和,温文尔雅,在旁边一站——让我说我就说,不让我说,我就不说——无可无不可,于不经意间便把内化于心的儒家修养展现出来了。这是真学问!

刘秀很高兴:好,大家学问都很好,辩论得都口干舌燥了,朕正好带了些外国进贡的水果,你们也都尝尝。

博士们接过水果,都没见过,很喜欢,赶紧揣在怀里,准备带回家向家人展示、分享。

受者皆怀之,荣独举手捧之以拜。——《后汉书·桓荣传》

唯独桓荣没揣怀里,他把水果捧在手里,高高举过头顶,向刘秀行大礼:谢皇上!

刘秀大笑。

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后汉书·桓荣传》

随后,桓荣被安排做太子老师,教太子刘庄读书。

这段故事很像一个小寓言。森林国王要给女儿招婿,召集臣民说:我给大家出题,谁答得好,我就把女儿嫁给他。谁要答题,先过来吃个辣椒

小猴子头一个上来。国王给了他一个辣椒。小猴子咬了一口,辣坏了:哎哟,我的妈啊,可辣死我了……

国王说:好,等会儿再给你出题。谁还来?

狐狸又上来。国王也给了他一个辣椒。小狐狸咬了一口,也被辣坏了,捂着嘴:呜呜呜,我的天啊,怎么这么辣……

国王也让小狐狸在一边等着出题。这时,聪明的小蜘蛛上来了。国王也给了他一个辣椒。小蜘蛛只咬了一小口,就辣得眼泪出来了,他大叫一声:国王万岁!

国王大悦,立即把女儿嫁给了小蜘蛛。

桓荣虽然做了太子的老师,但身份仍只是博士。

直到九年后,刘秀要正式任命太子太傅。他本意让阴丽华的哥哥阴识干,不过,还是要走个程序,召集群臣:你们议一下,看谁适合做太子太傅?

大臣们早已知道刘秀的心思,众口一词:阴识最合适。

只有一个愣头儿青博士张佚义正词严地说:微臣反对,皇上立太子,是为阴家,还是为天下?如果是为阴家,太傅就让阴识当;如果是为天下,就应选天下贤才!

刘秀一愣,随即击掌称善:好!好个张佚,设立太傅就是为了辅正太子,你连朕都能辅正,辅正太子还有什么问题,朕就选你这个天下贤才干太子太傅吧。依朕看,还有一位天下贤才,可以干太子少傅。桓荣,就是你啦。来人,拿印绶来。

刘秀当场册封,桓荣成为太子少傅,且被赏赐了车马衣服金银财宝之类好多好东西。

桓荣把这些赏赐拉回家,把它们跟印绶都摆在院子里,就跟展览似的,派人把学生们都召集来,围满了院子。桓荣把手一挥:孩子们,是不是都觉得平日读古书很苦?今天叫你们来,就是让你们看看!

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后汉书·桓荣传》

老师我能有今天,靠什么?还不就是靠着读古书。看看这些东西,你们还觉得苦吗?能不努力吗?

两年后,桓荣再次高升,成为太常,位列九卿,身份、地位、财富更了不得了。有一天,他的一个同乡本家桓元卿前来拜访,进了桓荣府门,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哇,真是大富贵啊,哎呀,想当年……

在座的有个学生,很早就追随桓荣,跟桓元卿也熟,他笑了:想当年怎样?想当年,天下大乱,我老师带着我们虽然忍饥挨饿,仍讲诵不息,您不还笑话我老师说

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后汉书·桓荣传》

你们省点力气吧!别讲了。有用吗?你们读这些书,哪辈子能用得上?您还记得不?

桓元卿弄了个大红脸:

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哉!——《后汉书·桓荣传》

我只是种地的大老粗,哪懂这个理儿,哪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让我想起一位老画家。他年轻时在农村生产队挑河工,中间休息的时间,别人都打牌、说笑,唯独他在一边静静地拿个铅笔画画儿。好多工友都笑话他:你瞎画什么,一个种地的,还能成画家吗?

当时,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画家,只是喜欢画儿。若干年后,他成为中国画坛的著名人物。

这是一个什么道理呢?六个字:学习改变命运!这可能是儒教的灵魂。

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对老师桓荣非常尊重。

尊以师礼,甚见亲重。——《后汉书·桓荣传》

有一回,汉明帝亲自率领百官和很多太学生,一起到桓荣府上看望,并请教学问。

天子亲自执业,每言辄曰:大师在是。——《后汉书·桓荣传》

汉明帝就像一个普通太学生一样恭敬施礼:老师在上,学生有这么一个问题,请您指教……

后来,汉明帝按儒家礼制,实行大射礼、养老礼。

每大射养老礼毕,帝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后汉书·桓荣传》

每次礼毕,他都请桓荣在师位就座,自己在弟子位请教。

桓荣临终前,汉明帝去看望。

入街下车。——《后汉书·桓荣传》

离桓荣的家还挺远,刚到他家门口的街道,汉明帝就下车改步行。这就跟大臣到皇宫门口得改步行差不多。然后,来到桓荣的屋内。

拥经而前。——《后汉书·桓荣传》

手里捧着一卷经书,走到桓荣跟前。意思是,我能读书明理,是您栽培的。

随后,桓荣去世。

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后汉书·桓荣传》

汉明帝脱了皇袍,亲自穿孝,亲自送葬。作为皇帝,他对老师的尊重到了这个程度!此前他还尊桓荣为“五更”,封关内侯,食邑五千户,等等。

桓荣的儿子桓郁也是一代大儒,后来做了汉章帝与汉和帝的老师。桓郁的儿子桓焉也是一代大儒,后来做了汉安帝和汉顺帝的老师。桓荣祖孙三人做了东汉五个皇帝的老师!桓焉后来还做到了太尉,位列三公。桓焉的孙子桓典也以家学闻名,授徒数百人,最后追随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做到了光禄勋。桓荣还有好几位后代子孙也都是大人物。真可谓诗书继世长,这也是儒家的追求。

桓荣的学生张酺也靠教授《尚书》起家,“聚徒以百数”,学问很好,得到汉明帝的欣赏,成为太子刘炟的老师。几年后,汉明帝驾崩,刘炟即位,即汉章帝。但汉章帝并没把老师张酺留在朝廷重用,而是派到地方去做东郡太守。这是为何?史书没有细讲,只是说,张酺给太子做老师的几年间,一直比较严厉。

每侍讲间隙,数有匡正之辞,以严见惮。——《后汉书·张酺传》

汉章帝即位时只有十八岁,可能心里对张老师还带着几分敬畏,干脆将其调走。一晃十年过去了,汉章帝已完全成熟,心里对严厉的张老师已没有了畏,只剩下敬,他好几次跟人提起:当年张老师经常批评朕,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当时感觉老烦他了,可现在想起来,他那都是诚心为我好。

出于诚心,可谓有史鱼之风矣。——《后汉书·张酺传》

春秋时著名的直臣史鱼对君主不就是这样的嘛。

汉章帝的这种心理,我们可能也都有体会,越是那些严厉的老师,当年恨不得“掐死”的老师,多少年后越是对他感恩。我还跟一个年轻同事讲过,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诚心诚意批评你的除了家长和老师,很难再有其他人。

汉章帝提到的史鱼是春秋时卫国大臣。当时卫灵公亲小人、远贤臣,史鱼数次进谏无果,急得一病不起,临死时嘱咐儿子:我没有尽到匡正国君的责任,不配享有在正堂举行的正规葬礼,等我死后你们把我放院里,盖个草席,谁来吊唁,点点头就行了。

卫灵公来吊唁,见此情景大惊:怎么回事?大夫的葬礼怎么能这么弄?怎么能把尸体放在院里?

家人解释,卫灵公听罢羞愧难当,醒悟,当即从了史鱼之谏。后人称史鱼可谓“尸谏”,成了一具尸体,还要进谏。孔子称赞:

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论语·卫灵公》

史鱼这个直臣跟箭一样直。

汉章帝越来越念叨张老师的好。一年,他东巡便专程到了东郡,会见张酺。对这次会面,《后汉书》这样描述:

帝先备弟子之仪,使酺讲《尚书》一篇;然后,修君臣之礼。——《后汉书·张酺传》

汉章帝先向张酺行弟子之礼,请张酺讲了一篇《尚书》,重温师生之情;然后,张酺才向汉章帝行君臣之礼。师在前,君在后!

随后,这次东巡中,汉章帝还专门到了曲阜孔庙。

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后汉书·孔僖传》

进行了隆重的祭孔大礼。

作六代之乐。——《后汉书·孔僖传》

依次演奏了黄帝、尧、舜、禹、汤、周六代的雅乐。当地孔子家族的男人们都得到汉章帝的亲切接见。汉章帝与孔家族长孔僖开玩笑:

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后汉书·孔僖传》

今天,朕亲自来搞这个祭孔典礼,你们孔家是不是感觉很光荣?

孔僖一笑:

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后汉书·孔僖传》

英明的帝王没有不尊师重道的。您亲自来祭孔是表达您对先师孔子的尊重,展现您的圣明德行。

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后汉书·孔僖传》

我们的光荣感倒在其次。

汉章帝大笑:

圣者子孙,焉有斯言乎!——《后汉书·孔僖传》

要不是孔圣人的子孙,恐怕没人敢跟皇上这么说话。

至此,自汉成帝以来的皇帝尊师传统,由明、章两帝更加规范下来,于是,师的地位被提高到与天、地、君、亲一样的高度,所谓“天地君亲师”便成为后世中国人普遍祭拜的对象,成为儒家信仰体系的一个重要形式。

接下来,再讲三个老师,他们跟桓荣、张酺一样都做过太子的老师,只可惜这位太子没能当上皇帝,他就是刘强。刘强的这三位老师分别是郅恽、张湛和王丹。

郅恽是个奇才。

理韩诗、严氏春秋,明天文历数。——《后汉书·郅恽传》

他对《诗经》《春秋》都很有研究,且精通天文历数。王莽当权后期,他夜观天象,料定“汉必再受命”,于是出山欲大有作为。他先去游说一位太守:(www.xing528.com)

上天垂象,智者以昌,愚者以亡。——《后汉书·郅恽传》

从天象看,我辅佐您,必能成就大事!

他侃侃而谈,讲了一大通,太守很高兴:好!郅先生讲得太好了!您先回馆舍休息,稍后咱们再看下一步怎么弄。

转过天来,太守打发人给郅恽送来任命书,给郅恽在郡府安排了一个职位。这要换别人,肯定得高兴死,空口讲了一通,就当了官,多好。而郅恽当即烦了,“唰唰唰”写了一个手札,交来人带回给太守:当年,商王武丁能成事,靠什么?靠的是能识拔傅说,得到傅说相助。周文王能成事,靠得的是姜子牙齐桓公靠的是管仲。这些帝王对这几位大贤,都是尊为老师,尊为丞相,尊为仲父的。

未闻师相仲父,而可为吏位也。——《后汉书·郅恽传》

我郅恽不是来做你手下打杂儿的官吏的!明白不?看来你的见识还有限,有道是:

非窥天者不可与图远。——《后汉书·郅恽传》

你根本对天命没有认识,怎么可能成就大事?你不能图远!

君不授骥以重任,骥亦俯首裹足而去耳。——《后汉书·郅恽传》

我本是匹千里马,你却让我干驴拉磨的活儿,那我只好滚个驴球球喽!

随即,郅恽打铺盖卷走人,西奔长安,直接上书王莽:

神器有命,不可虚获。——《后汉书·郅恽传》

天下神器是有天命主宰的,不是谁想占有就占有,谁想占有多长时间就占有多长时间的。现在,种种天象都表明,天下还得是老刘家的。

陛下顺节盛衰,取之以天,还之以天,可谓知命矣。——《后汉书·郅恽传》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干脆您主动禅位,还给人家。这样才叫知命。

王莽看后,差点儿没把鼻子气歪了:哪儿来这么个狂徒?抓起来!

于是,郅恽被抓,判为死罪。

恽据经谶,难即害之。——《后汉书·郅恽传》

郅恽据理力争:我没罪,我这是进忠言,说的这些都是依据着五经、谶纬!你们不能草菅人命!

王莽尊奉五经、迷信谶纬,于是授意审案官员来找郅恽,说:幸亏皇上英明仁爱。这样,你发个道歉声明吧。

自告狂病恍惚,不觉所言。——《后汉书·郅恽传》

就说你有间歇性精神病,那篇上书是你发病时写的,消除一下恶劣影响,咱这事儿就可以了了。

这要换别人,肯定得高兴死,有道是,“好汉不吃眼前亏,胳膊拧不过大腿”,发个声明就能免掉死罪,多好。郅恽却当即烦了。

恽乃瞋目詈曰:所陈皆天文圣意,非狂人所能造。——《后汉书·郅恽传》

他把审案官员大骂一通:我那么深明天意的上书,怎么可能是神经病随便就能写的呢?这是对上天的不敬,是对我人格的侮辱。这个声明,就算打死我,我也不写!

结果,王莽也没有打死他:先关起来吧,秋后再说。

还没到秋后,就赶上一次大赦,郅恽被释放。他赶紧找地方藏了起来。

后来,天下大乱,东汉开国,军阀混战,郅恽在社会底层逛荡了十几年,参加过刘秀的军队,也做过太守的功曹,还教过学生,甚至杀过人。当时,好友董子张病重将死,他去看望。董子张已经说不出话来,拉着郅恽的手,眼泪“哗哗”地流,眼神异样。

郅恽心里一紧:子张兄,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吾知子不悲天命,而痛雠不复也。——《后汉书·郅恽传》

你不是害怕死亡,而是遗憾杀父之仇未报,对不对?这个,你放心,此前有你健在,我不能插手;日后你要不在了,这个仇,我替你报!

董子张眼睛顿时放光,满是感激。确实,他的父亲多年前被一个同乡杀死,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被法律追究,没能报仇。郅恽当即找人把那个仇人给杀了,人头拎到了董子张的跟前。

子张见而气绝。——《后汉书·郅恽传》

董子张这才闭眼。

郅恽跑到县衙,向县令自首。县令久仰郅恽的为人:郅先生,您杀人了?这可不要随便讲,您先回家去吧,我马上组织人好好调查一下。

那意思是想放跑郅恽。

郅恽深施一礼:谢谢您的好意,我不能让您为难。

他干脆直接去了县里的大牢。这个县令竟然追到大牢。

拔刃自向以要恽。——《后汉书·郅恽传》

拔出刀来,架在自己脖子上:郅先生,您要是不听我的,我就死给您看。这事儿我来办,您走吧。

最终,县令真就把这件事儿给了了。

后来,郅恽被郡里举孝廉,到洛阳做了上东城门候,只是个城门官。岁月真是把杀猪刀,当年以帝王师相仲父自期的少年轻狂,可能早被岁月消磨得差不多了吧,这个城门官要做到哪年哪月呢?没办法,只能熬着。一天半夜,城门外人声嘈杂,远远地来了一队人,都是皇家的旌旗乘舆。手下请示郅恽:这准是皇上回来了,白天打咱这儿出的城,说是去城外打猎,这才回来,咱赶紧开城门吧。

郅恽一摆手:别!这可没准儿,要是贼人装扮的,怎么办?去,告诉他们,按照大汉律法,夜间城门不得通行!

来人是谁呢?真是刘秀打猎回来了,见城门不开,手下人跑到城门根底下沟通,不便言明身份,只好喊道:城门官儿,你好好看看我们的车马服饰,知道我们是谁吧?

郅恽答复:

火明辽远。——《后汉书·郅恽传》

夜里靠火把照着,我们看不清。你们去转别的城门吧,我们这个城门是不会开的。

到了也没开门。刘秀只好转到另外一个城门,才进了城。

次日上朝,刘秀便收到了上东城门候郅恽的上书:昨天夜里我知道是您,之所以不开城门,就是想提醒您,您这样出城打猎一打打一天一宿太危险!皇宫要出点事儿,怎么办?遇上埋伏怎么办?孔圣人说得好: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那种赤手空拳就敢去打老虎,没什么水性就敢游泳过河的人,孔圣人都是不待见的。孔圣人欣赏的都是随时随地加倍小心的人。希望您体谅微臣的一番苦心。

刘秀大悦:好!重赏,召见!

不久后,郅恽便被调任,做了太子刘强的老师,教《诗经》,成为天子近臣。刘秀遇到一些问题,也会找他交流。比如说,刘秀打算废郭皇后时,刘秀便问过郅恽:这件事,你怎么看?

郅恽叹息:

臣闻夫妇之好,父不能得之于子,况臣能得之于君乎?——《后汉书·郅恽传》

这种夫妻感情的事情,父子之间也是很难讲的,君臣之间就更难讲了。微臣只是希望,您能妥善处理,不要对家国社稷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就行。

刘秀听着挺受用。

不久后,郅恽指点刘强:您得主动退让。

久处疑位,上违孝道,下近危殆。——《后汉书·致恽传》

您若久占太子之位不知退让,会使得皇上很为难,有违孝道,也很可能对您不利。

昔高宗明君,吉甫贤臣,及有纤介,放逐孝子。——《后汉书·郅恽传》

历史上,商朝高宗武丁和周朝大臣尹吉甫都是了不起的圣主名臣,要多英明有多英明,却都因宠信小老婆而杀掉或放逐自己的儿子。您明白我的意思吗?

太子刘强听得一身冷汗,随即让位。

郅恽后做太守,免官,著书等,此不细说。下面再简单说一下刘强的另一位老师王丹。

王丹早年在西汉朝为官,王莽篡汉时辞官回家。他治产有方,家累千金,成为一个很富有的乡绅。每到麦收、秋收之际,他都让家人烙一大摞饼,弄上好多凉菜、酒水之类送到田间地头。

候勤者而劳之。——《后汉书·王丹传》

看谁家干得热火朝天,就上前招呼:快歇会儿吧,过来喝两杯,垫补点儿再干吧。

被招呼的这家人当然高兴:谢谢王先生,那咱就不客气啦。

都知道他家有钱,不在乎这点儿东西,取予之间挺自然、挺开心。

还有一些懒散户,种地也不上心,庄稼长得也不行,收庄稼也干不上劲儿,王丹是不去慰劳的,他们也不好意思来蹭酒喝,只能暗中较劲儿:明年咱也得铆劲儿种地,不为王家的酒,只为争口气。

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后汉书·王丹传》

渐渐地,整个村庄互相影响,都勤俭治家,富裕了起来。

个别浪荡子,王丹叫上他们的父亲、兄弟,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尽力往正道上领。谁家要是摊上什么病、灾的,钱不够用,王丹也都解囊相助。谁家有个红白事,王丹都给张罗操持。就这样,王丹在乡间待了十多年,在他的积极带动下,整个村庄气象为之一新。

其化大洽,风俗以笃。——《后汉书·王丹传》

由此,王丹很可能成为史书里第一位乡绅乡贤。他所承载的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一个很突出的方面。这也体现着在东汉早期,儒教对基层社会的影响。

王丹虽只是一个隐居乡间的小乡绅,内心却有浩然气,对当时社会上风风火火的所谓豪强人物不以为然。比如说,《汉书·游侠传》里记载的陈遵。陈遵时为河南太守,他的一个朋友的父亲去世,他去帮忙料理丧事,而且随了一大笔礼金和缣帛等,出手很大方。王丹也是这个人的朋友,关系也很好,他给随的礼不过一匹白缣,正好是丧事上用的那种。王丹把这匹白缣送到朋友跟前说:

如丹此缣,出自机杼。——《后汉书·王丹传》

这匹缣,是我让妻子连夜赶制出来的,是我们亲自织的,一点心意,你收下吧。

朋友非常感动。这是朋友亲手织就的,这份情谊不是钱能衡量的。

遵闻而有惭色。——《后汉书·王丹传》

陈遵很服气,托人想跟王丹结交,王丹拒而不许。

后来,王丹因向刘秀捐助军粮而被征辟为太子少傅,成为刘强的老师。

关于王丹,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儿子说:我同学的父亲死了,我俩的关系特别好,我想陪他回老家中山奔丧。

王丹把脸一沉:不行!中山离咱这儿那么远,这一去得多少天,多少花销?随上两匹缣,让你同学捎回去不就足够意思了吗?别去!

儿子噘着嘴,很委屈:那好吧。

转过天来,他儿子还是坚持去中山奔丧,收拾行李就要动身。王丹大怒,抄起根柳条子就把儿子抽打一通:我教你不听话!教你不听话!

儿子没办法:好吧好吧,您别打了,我不去了,随两匹缣吧。

事后,有人挺不理解:孩子重友情,与朋友相交全力以赴,有何不好?

王丹摇摇头:不对。

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鲜矣。——《后汉书·王丹传》

友谊这个事情真不好说。真正像鲍叔牙和管仲那样的管鲍之交,或者像王阳和贡禹那样同进退、弹冠相庆的友情,太少了!更多的是像张耳和陈馀、萧育和朱博那样,开始挺好,最后反目交绝。真正善始善终的朋友很少。还是古人讲得好,君子之交淡若水。平平淡淡地交往,彼此保持一点距离,不用付出太多,也不指望得到什么,这样才更长久些。

刘强的另一位老师是继王丹之后的太子太傅张湛。张湛恪守儒教原则。

矜严好礼,动止有则。——《后汉书·张湛传》

非常庄重、严肃,一举一动都符合礼仪。他还做到了慎独,即便居家独处也都规规矩矩,没有丝毫放纵散漫。在妻子、孩子跟前也都是端着个架子,很威严;跟朋友们在一起,也从来不开玩笑,真正如《左传》所谓:

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左传》

他的这种严肃、庄重,是儒教所推崇的,很受时人称赞。不过,也有朋友跟他说:你知道有人怎么说你吗?人家说你“伪诈”,你这都是装大尾巴狼。

张湛答:

我诚诈也。人皆诈恶,我独诈善,不亦可乎?——《后汉书·张湛传》

我确实伪诈。不过,别人伪诈是想作恶,我伪诈是想为善,这有何不可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